单挑犯法吗?、古代战争中有主将单挑的吗
- 1、古代战争中有主将单挑的吗
- 2、三国时代武将单挑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
古代战争中有主将单挑的吗 (一)
贡献者回答看来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啊,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
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
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
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细细想来,总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是这样,那还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么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写的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斗中,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而已。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而且春秋时期战斗很礼貌,首先一个攻方派出使者,说明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问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对方问到了,战争也就打不起来。典型的就是齐国去打楚国,楚国的使者回答的好,战争就打不起来。
决定要打了,双方约定好时间,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饭,然后开打。战争时间一般就一个早上,如果是大战的话,也不超过一天。头发白的和年龄小的,是不能杀的。敌军败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离,也就是50步,超过50步就不能追了。晋楚有次打仗,晋军败退,一辆车坏了,走不动。楚军的士兵就给晋军士兵说该如何弄,果然按照楚军士兵所说,车子就跑了。跑的时候还甩句"我们逃跑没有你们有经验啊"。
其实在宋朝之前,武将单挑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唐朝及之前的军人很多都是抓壮丁,武装牧民还能够骑射,临时征召的武装农民除了打扫战场啥也干不好,很多时候在战场上能够维持着这群人老实站在原地就不错了,所以很多时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双方主将决斗,一旦斩杀对方的将领,一个掩杀,胜负就定了。
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古代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倦也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姚雪垠曾对单挑的说法批评过,写过二句诗“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氏三代就有这个传统,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
说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也是不得已而为的,关羽对颜良,是突然袭击,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有约定,算是个特例吧。
说到单挑,就要说说单挑中的暗箭伤人,三国里对这个很不屑,其实中国古代,这种事情干了也没什了不起,大将也干,杨继业在陈家谷口就是被辽国大将耶律国宝用冷箭射中后俘虏的(后杨绝食而亡,并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欧洲中世纪,这是犯法,他们禁止战斗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维护贵族骑士的“尊严”,
然而蛮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贵族们的规矩。
说到底,单挑就是为了激励士气,也是武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会遵守单挑的规矩,如不遵守,即使胜利了,也被天下人所不齿。
那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流行过“车战”。
车战,即是武将单挑的原始雏形。
我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春秋时期,一城即一国,一家族即一国,两国冲突发生战争,其兵力都很有限,“主将”只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种早期的原始战争,比较近似于“群殴”,谁叫来的人更多,谁就更容易在群殴中获胜。
但是有的部落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落于下风。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也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
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
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于近身。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
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
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内,搠翻在地!
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一辆战车如果只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不在话下。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
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张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
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的士兵都会自觉的躲在双方的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
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
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
主将专找主将决斗。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作战的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冷酷的命令“给我上!”
三国时代武将单挑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 (二)
贡献者回答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古代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单挑并不是我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倦也有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〦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为荣。
姚雪垠曾对单挑的说法批评过,写过二句诗“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三国时期,主要是步骑兵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处于保护地位。但有时为了攻坚挫锐,主将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比如孙氏三代就有这个传统,但很少造成两方主将对打的局面。说单挑,就是摆开阵势对垒也是不得已而为的,关羽对颜良,是突然袭击,不是阵前对打,吕布与郭汜,是事先有约定,算是个特例吧。
说到单挑,就要说说单挑中的暗箭伤人,三国里对这个很不屑,其实中国古代,这种事情干了也没什了不起,大将也干,杨继业在陈家谷口就是被辽国大将耶律国宝用冷箭射中后俘虏的(后杨绝食而亡,并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欧洲中世纪,这是犯法,他们禁止战斗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维护贵族骑士的“尊严”因为弩箭可以穿甲, -- 然而蛮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贵族们的规矩。
说到底,单挑就是为了激励士气,也是武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会遵守单挑的规矩,如不遵守,即使胜利了,也被天下人所不齿。
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描述战争的篇幅多得数不胜数,其中最令读者热血沸腾的便是两员虎将生死相搏的单挑决斗。从《三国演义》中的许褚裸衣斗马超到《隋唐演义》里的尉迟敬德单骑(战单雄信)救主,勇敢的武将们或大战三百回合,或三五招就决出胜负,那种热血男儿以身报国血洒疆场的情景,正是写书和读书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旧知识分子所欣赏和仰慕的。究竟谁是古典小说中第一对单挑的武将?现在已不可考。因为目前流传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乃至于充满神话色彩的《封神演义》等均是元末明初时代创作的。如果按文章中出现年代来决定的话,姜子牙和哪吒这一老一少算是单挑的先行者了,并且他们还辅以“打神鞭”和“风火轮”等高科技武器来作战,一旦开打天上地下、水里火里来去自由,不能不令关二哥和老张他们甘拜下风。
武将单挑都是小说家的幻想呢?其实不然,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军队士气高低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兵力与兵器的差异。所以在大规模交战前派出勇士进行单挑决斗也是一种兵法,如果获胜的话,己方士气大振,即使失败,也只不过损失一员下级将领而已。不过如《三国演义》里面西凉兵变时马超与许褚以及樊城之战时关羽和徐晃间的主帅对主帅的单挑是很难发生的,毕竟不能因为主帅一人的冒险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
当然,这样的先例不能说没有。《史记》中记载在项羽和刘邦这对拜把子兄弟间就差点发生过一次。楚汉争霸时,项羽想和刘邦来个英雄式的决战。他向刘邦下战书说:“天下喧嚷多年,只因为我们两人相持不下。我愿和你单挑来一决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忍受煎熬。”项羽的武艺高强,刘邦哪有能耐和他比武?幸而老流氓出身的刘邦脸皮足够厚,他坏笑着回答:“我宁可斗智,不要斗力。”
在后来的《三国志》正史中,根本没有关二哥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的记录,因为当时刘备还不算诸侯,他投靠的是公孙瓒,而白马将军公孙瓒并没有会盟孟津去参加袁绍组织的讨董联合军。不过在后来董卓死后的长安混战中倒是发生了单挑,当时的主角吕布有勇无谋,李、郭汜也只是盗贼出身的老兵。于是千载难逢的主将级别单挑在他们这些大老粗身上发生了:吕布指名要和郭汜单挑,老郭脑袋一热忘了自己的武力值和小吕差了好几十便出战了。结果自不必多说,没几回合小吕用长矛刺中老郭,老郭的土匪手下们见势不妙一哄而上救下了主子,小吕只好恨恨而退。从三国时代开始,单挑的记录逐渐多起来。尤其以混战中的单挑居多,因为混战中的情况难以预料,若一方主帅率队偷袭另一方主帅,被偷袭的总不能不还手,这也勉强形成了单挑。不过作为主帅自然有亲兵誓死保护,否则以战事激烈,动不动就战死主帅谁也受不了。所以尽管吕布刺中了郭汜,最后也没能突破郭汜亲兵的阻拦结果他的性命。其实日本人一直吹捧的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间的单挑也是如此:上杉骑着毛驴一样大的战马偷袭正在休息的武田,武田匆忙中用扇子去挡砍来的刀,手负了伤。最后武田亲兵赶来救驾,上杉撤退。日本战国时代留下单挑记录的还有前田庆次和直柄真隆,也都是在类似混战中发生的格斗。
前面提到过的隋唐十八好汉中,最后幸存的人物秦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当时秦琼已投唐,而尉迟敬德则投了叫刘武周的军阀。之后刘武周就与唐军交战,在两军队冲突之际,发生了秦琼和尉迟敬德之间的单挑。这是势均力敌的一战,他们两个忽而换马再战,忽而稍事休息之后再战,战斗持续了数日夜,胜负一直无法分出。最后两位好汉都幸存下来,而尉迟敬德也归唐。传统京剧有一出《秦尉大战》,就是描述这一青史留名的单挑战。
最可悲的单挑战发生在明末清初,在后金兴起的萨尔浒之战中,担任明军主攻任务的总兵杜松看多了《三国演义》,学习许褚裸衣斗马超的精神,脱了盔甲到前线找女真主将单挑。没想到努尔哈赤的手下们虽喜欢看《三国演义》却无心复古,于是乱箭之下总兵变成了刺猬,他手下的3万大军顿时溃散从而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和宋朝同时代的欧洲,骑士间的单挑作战曾极为兴盛。这是由骑士精神的作用,以及欧洲贫瘠的土地不足以维持规模庞大的常备军的现实决定的。欧洲骑士把单挑发展到了接近愚昧的极致:圣女贞德就是因为在奥尔良之战中从马上掉下来,而遵守骑士精神把剑交给对手被俘的。不过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火器的发展,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骑士单挑作战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单挑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一直作为战争的插曲而存在着。随着战争技术发展到大兵团作战和重视火器射击,那些刘、关、张和秦琼、罗成的传奇便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在演义小说乃至于文学影视和游戏作品中,我们才能见到他们那依然活跃的身影……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酷斯法希望单挑犯法吗?、古代战争中有主将单挑的吗,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