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莒县杀人案件!莒县死亡四人

2025-01-14 22:35 分类:暴力犯罪 阅读:
 

古代是如何守城的有没有厉害人物守城没人攻破的 (一)

古代是如何守城的有没有厉害人物守城没人攻破的

排名14、田单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时齐愍王被杀﹐其子 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 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即墨被围不 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 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立则仗锸,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 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又派人入燕行离间计, 燕惠 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取代乐毅。之后田单使火牛 阵大破骑劫,尽复失地70余城。

简 述:田单(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系田齐宗室的疏远族属,复国后官居齐国相。战国时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中国历史上14大最擅长防守的悍将:守城名将大全

用反间计除乐毅,以仅剩的两城收复齐国的70余城。

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见乐毅破齐之战)。时齐愍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离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三十六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特 点:擅长智慧谋略,爱民如子。

结 局:死后葬在安平故城。

排名13、臧质

南北朝时期宋朝大将。公元450年9月,魏太武帝拓跋珪自领大军 南征。415年春,魏军回军途中攻到盱眙城,宋国大臣臧质守城。拓 跋珪在城外要尝尝南国美酒。 臧质从城上吊下来两大坛屎尿送给魏军。 臧质给拓跋珪写信,辱骂他是自己来“送死”;又给魏军写信,说谁能 斩了拓跋珪,“封万户侯, 赐布帛各万匹”。 气得拓跋珪做了一个铁床, 装上铁铲, 发誓一旦攻下盱眙, 捉到臧质, 定要将他铲死, 碎尸万段。 拓跋珪派钓车、 冲车攻城, 均不能破城。 术穷之后, 拓跋珪不惜人命,派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面立有鲜卑督战队,士兵前后都是死。最后,杀伤万计,死尸堆得与盱眙城墙一样高,仍然被勇敢顽强的南朝军民打退,坚城三旬不拨。春天疫病频发,魏军水土不服,拓跋珪便烧掉攻具退走。

地点:盱眙

攻方:拓跋珪 兵力:10万

守方:臧质 兵力:不详

坚守时间:9个月

451年(元嘉二十八年)正月,拓跋焘从广陵返回,全力攻打盱眙,并向臧质索要酒水。臧质便将自己的尿封好,送给拓跋焘。拓跋焘大怒,在一夜之间筑起长围攻城,并用东山土石填堑,在君山造浮桥,切断了盱眙的水陆通道。

盱眙大战——拓跋焘还给臧质写信道:“我如今所派的兵马,都不是我们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对我只有好处。”臧质则回信道:“你可知道王玄谟与申坦为何兵败童谣曾说‘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如今还不到卯年,所以二将兵败,让你饮马长江。我正要消灭你,你却自动上门送死,那我怎能让你活着回去!你难道比得上苻坚吗斛兰氏当年深入彭城,遇到几天雨水,没有一个人活着回去,怎么你不记得了春雨马上将到,我们的援军将要四面会集,你尽管安心攻城。如果你们粮草不够的话,尽管告诉我,我会送给你粮食。现在你送我一把战刀,难道是想叫我砍在你身上吗大家各自努力吧。”

中国历史上14大最擅长防守的悍将:守城名将大全

拓跋焘大怒,做了一个铁床,上面放上一些铁镵,道:“攻破城池,抓到臧质,就让他坐在这上面。”臧质又给魏军各族士兵致信道:“拓跋焘写给我的信在这里,你们都是中国百姓,何必为敌人如此出力,男子汉大丈夫怎么不知道转祸为福呢!能杀死拓跋焘的,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一万匹。”

魏军用钩车钩城楼,宋军便在城内用粗麻绳系住钩子使钩车不能退回。夜晚,宋军用木桶将士兵吊出城外,斩断钩子把钩车拉进城来。次日,魏军又用冲车攻城。但城墙坚固,冲车每一次冲撞的地方也不过掉几升墙土。于是魏军又赤膊登城,轮番而上,死尸堆积的几乎和城墙一样高。两军鏖战三旬,魏军战死过半。

这时,彭城王刘义康截断魏军的退路,朝廷也派水军由海上进入淮河,而且魏军很多将士都死于疾疫。二月二日,拓跋焘被迫撤围退走。战后,沈璞将首功归于臧质,臧质因功被封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开国子。

排名12、于谦

于谦,明代名臣,名将,民族英雄。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也先押着英宗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里能打仗的人都已跟着皇上出征了,留守的士兵也就只有一万人。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钱的富贵人家都收拾细软,做好了逃跑准备。在留守北京的大臣中,只有于谦临危不乱。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请太后采取果断措施,令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皇帝位,即景帝,年号景泰。这样做不仅可以稳定人心,而且还要让外界知道大明朝有君有国,挫败也先挟持英宗、迫明投降的企图。针对当时的迁都之议,于谦又以宋朝迁都成祸为例,主张以抗战来保卫京师。这些主张得到了景帝的支持。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开始了京师保卫战。他一面派人到京外调兵,一面派人急调军粮充备京师,同时又多方招集作战人员,日夜打造兵器。很快,京城能够打仗的人达到二十余万。北京城外周边居民也被动员起来,准备参加保卫北京的战斗。也先带着瓦剌军队扎营西直门外。于谦分兵京师九门,然后与副总兵范广率兵亲往德胜门迎战。战斗中,于谦造功赏牌激励军民。手中并无兵器的居民也蹬上屋顶,揭下自家房子上的砖瓦扔向敌人。一连五天,京城里喊声接天。结果瓦剌军队死了一万余人并损失九万骑兵,在这种情况下,也先不得已带着英宗北撤。于谦率兵出城追击,终于打赢了这一仗。

地点:北京

坚守时间:半个月

攻方:瓦剌也先 兵力:5万

守方:于谦 兵力:1万左右(刚开始)

排名11、张辽

东汉末年人,五子良将之首,最著名的莫过于合淝之战。公元215年孙权举倾国之力(十万大军),对合淝志在必得。而曹操率曹魏主力远在汉中与刘备的大军相持,远水救不了近火,合淝总兵力不过七千人,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合淝之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开帷幕。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张辽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他连夜募集八百敢死队员,第二天黎明便向吴军发起突击。后来虽然被敌军团团围住,众将士却异常勇猛,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吴军为之胆寒,曹军则渐渐有了胆气,营中诸将都大为佩服张辽。张辽打赢了前哨战敌我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围攻合淝十余日,却因士气低落,始终不能攻破只有区区七千守军的合淝,只好撤退。孙权败退,极善把握战机的张辽突然率军追击,打散吴军的后队。凌统部下全军覆没,孙权跃马逍遥津才得以逃脱。

地点:合淝

坚守时间:十多天

攻方:孙权 兵力:10万

守方:张辽 兵力:七千

排名10、朱文正

元末明初人。朱元璋的侄子。公元1363年,陈友谅统率60万水军,巨舰数百艘,征伐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忙于与东吴的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朱元璋给洪都的最高长官朱文正下达了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接到这道命令后,一改平里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作风,迅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分配兵力防守各个城门,接下来朱文正和南昌守军们将要面对的是60万大军——当时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为了鼓舞将士,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作战。由于洪都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85天,长达三个月,都未能攻破洪都城。 再之后朱元璋才空出手来,在鄱阳湖大战中彻底击败陈友谅。 正是因为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造就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将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星的神话舞台上。洪都保卫战后不久,朱文正在部属怂恿下,欲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被朱元璋先发制人,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将朱文正软禁起来,终老囚中。

地点:洪都(现在的南昌)

攻方:陈友谅 兵力:60万

守方:朱正文 兵力:四五万左右

坚守时间:三个月

排名9、华元

春秋时期宋国人,官至宋国大夫,为宋国六卿之一。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堪称“四朝元老”,长期担任宋国右师,掌握国政。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刺客、人质、战将于一身,在强敌如林、诸候纷乱的时代,为宋国独撑一方大厦。其指挥的宋都守卫战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守城战役了。公元前595年,宋国杀楚国使者,楚庄王伐宋。当时晋国刚刚战败,无力救援,宋国被楚国攻击长达9个月,城里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交换孩子来吃,用人骨做柴烧)的地步,楚国基本上也弹尽量绝了。这时华元居然深夜潜入楚国的军营,偷偷来到楚国大将子反的寝室,把他叫起来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就这样,华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为结束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结束了宋国的危难和困苦,自己又到楚国做了1年的人质。

地点:宋国国都(商丘)

攻方:楚庄王亲征 兵力:不详,很多

守方:华元 兵力:不详,很少

坚守时间:9个月

排名8、司马懿

三国时期魏国人,西晋的奠基人。众所周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失利除了内因之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司马懿的防守。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保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司马懿从此更加坚信防守策略的正确性,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司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

地点:卤城(以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为准,司马懿从此次开始成为魏军前线最高指挥官)

坚守时间:不到一年

攻方:诸葛亮 兵力:10万

守方:司马懿 兵力:不到10万

排名7、耿恭

东汉名将,名族英雄,开国名将耿弇的侄子。公元74年,耿恭耿恭为戊校尉,驻屯于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境内),屯田兵数百人,守护着车师这个汉匈战争的前沿阵地。汉明帝18年,北匈奴单于果然派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前来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劳,先发制人,以所募数千人直冲敌阵,敌兵顿时七零八落,无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断了水源,城边的山涧干涸了。在这种绝境,耿恭不仅身先士卒,“榨马粪汁而饮之”,同时率众于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励下,当井深达到十五丈时,终于井水涌出。匈奴人万没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为神助耿恭,无奈再次撤围而去。然而此时整个西域的情势都异常严峻,朝廷因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援,本已遭受匈奴重压的车师国终于再次背叛朝廷,与匈奴连兵进攻耿恭。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耿恭与将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数月后,耿恭数千士兵只剩下几十人,粮食也吃光用尽了,匈奴开始了劝降攻势,以“封王,嫁公主”诱之。但耿恭越是绝境志弥坚。他手刃匈奴劝降使者以示誓死不降,“煮铠弩食其筋革”以示誓与疏勒共存亡。在公元75年那个大雪封山的冬季,耿恭和几十个饱受冻馁之苦的弟兄们,就是凭着为国尽忠的一腔热血,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使疏勒城成了匈奴人不可逾越的屏障!之后,耿恭退回玉门关,仅剩13人!

地点:北京

坚守时间:4个月

攻方:北匈奴 兵力:2万

守方:耿恭 兵力:数百

评价:在《汉书》中,耿恭被放到《苏武传》中,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坚强的信念下与敌人做抗争。与他的伯父不同,耿恭的对手是汉高祖刘邦都无可奈何的北匈奴。卫青,霍去病依靠西汉强大的国力,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支持下,追击匈奴。而耿恭,在内无强兵,外无支援的情况下,依靠着对祖国的忠诚,守住了疏勒城,令匈奴人闻风丧胆。

排名6、韦孝宽

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人。韦孝宽,广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人生最著名一战,便是守城的教科书一般的存在--玉璧之战。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高欢军于城外堆土山围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欢军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断地道,潜伏士卒,擒杀进入地道的东魏军。高欢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地点:玉璧

攻方:东魏高欢 兵力:13万到20万之间

守方:韦孝宽 兵力:不过万余

坚守时间:50天

排名5、谢玄

东晋名将。公元383年八月,前秦苻坚亲率90万大军,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 “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进攻。十一月,前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 “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兵追来,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是役,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皇逃至淮北

地点:淝水

坚守时间:十一月

攻方:前秦苻坚 兵力:90万

排名4、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人。李牧的防守分两个阶段,第一,抵御匈奴。 李牧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 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 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 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 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 退入堡垒固守, 不得轻易出击。 这样坚持数年, 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 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 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 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 伤亡很重, 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 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匈奴小 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 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设奇阵,用两翼包抄战法出 其不意包抄匈奴军, 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 接连又灭掉蟾褴, 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 城。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抵御秦国。公元前 234年,秦大将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公元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秦军大败。樊于期仅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之后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李牧出击,秦军败逃。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公元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人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评价:之所以花这么大的篇幅介绍李牧,是因为李牧的军事才能在战国末期无人能及,在长平之战过后赵国衰弱的情况下,面对强悍如匈奴,如强秦,丝毫不弱下风。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这四人之中,因为秦国强大,白起和王翦主要在进攻端发挥才能,而李牧和廉颇大部分时间只能被迫选择防守。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选择的防守也是正确而出色的,只是,赵国总是个昏君辈出的国家。

排名3、王坚

南宋抗蒙名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钓鱼城之战中,面对由蒙哥大汗亲率的蒙古大军,坚守五个月,致使蒙哥受伤而玩,彻底改变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历史!

宋宝佑六年二月,蒙古军分兵四路攻宋。蒙哥汗亲率主力4万,号称10万,于四月向重庆进发。十二月,蒙古军进至合州境内。合州治所在钓鱼山上,称钓鱼城。时任兴元都统兼知合州的王坚凭险设防,依山势筑有周长十二三里、高两三丈的石城, 10万多军民在主将王坚率领下,团结一心,坚决抗蒙。次年二月,蒙哥汗率军强攻钓鱼城。守城军民依坚据守,木石兼投,大炮遥击,使蒙古军进攻均遭失败。四月大雨20天,蒙古军利用一无雨深夜,偷袭宋军,杀伤多人。王坚率兵反击,打退蒙古军。五月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

七月,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此场激烈的战斗中,在王坚的指挥下,蒙哥汗被飞丸击中,崩于钓鱼山。

蒙哥汗战死之后,进军鄂州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进攻漳州的塔察儿,以及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即开始了长期的内部争战。钓鱼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当时,钓鱼城就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

地点:钓鱼城

攻方:蒙哥大汗 兵力:4万(蒙古精锐)

守方:王坚 兵力:10多万(南宋军民)

坚守时间:五个月

排名2、张巡

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的防守悍将。公元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你或许会问,这张巡虽说英武,但是,最终不也城破人亡了吗怎么还能上榜。但是,当你知道他守城是怎么个丧心病狂,无所不用其极之后,你对他排第二就一点也不用质疑了。面对十几万人对睢阳的围困,张巡明知道已无支援, 依旧激励将上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土气不衰。士兵每日 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 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 期围困。 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 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 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其奴僮给士兵吃。城 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 叛军得知张巡请

援无望,又加紧攻城, 至此城已很难坚守了。守城将士商议突围而去, 但张巡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 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 蹂躏江淮, 最后仍决定坚守。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上都 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张巡被杀,张巡终年49岁。

地点:睢阳

坚守时间:3年。

攻方:安史叛军,主将令狐潮,尹子琦 兵力:十几万

守方:张巡 兵力:数千

排名1、毛德祖

南朝宋大将。公元422年12月,魏军兵逼虎牢关。虎牢关守 将毛德祖布置防守,北魏军几次攻关,全给揍回去了。奚斤等人一看 不行,便杀过黄河,绕过虎牢关,直扑洛阳,洛阳失守了!虎牢关被 南朝宋抛弃,成为了孤岛,之后就再也不可能有援军到来。 奚斤、 公孙表二将猛攻虎牢关不止,却连日不下,北魏主拓跋嗣着急,又派 邺城人马入河南相助,打得越加火爆。毛德祖急了,他开始挖地道。 他先令人将地面掘开,一口气,挖了有七丈之深,然后往城外掘,共 掘了六条地道,令壮士四百人钻入敌后,突然发难,连杀魏军数百, 烧毁工程用具,而后潜回城内。 后毛德祖用计离间奚斤和公孙表, 奚斤以为公孙表通敌,杀了公孙表。宰了公孙表,魏主拓跋嗣不再闲 着,亲自率军到了虎牢关附近,将虎牢关的水源大部分掐断。毛德祖 本以为杀了公孙表,敌军的压力会减轻,谁知反倒更重,此时他渐渐 明白,这早已不是局域性战争,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北魏的兵 力。他毅然下定决心:血战到底。虎牢关水少了,战士大窘,拓跋嗣 令人猛攻了三天,结果除了又死一大批之外,虎牢关巍然不动。城中 的毛德祖, 日子越来越难过。 水, 越来越少, 兵员, 没有补充, 伤员, 只能看着死去,敌人,越来越多,事到如今,毛德祖只能凭一个信念 支撑下去:多杀几个。他令人在虎牢关内,又筑了三层围墙,以作内 城,魏军攻破外城,德祖领兵入内城,三层内城被攻破两层,德祖督 守最后一层,宁死不降。 毛德祖强忍饥渴,领兵恶战,战斗过后,南朝军口渴如烧,无一滴水入喉,干到什么程度受伤的士卒,居然不流血! 几日后,又是一轮猛攻,关隘终于陷落,毛德祖被俘。

地点:洛阳虎牢关

坚守时间:二百余日

攻方:北魏皇帝亲征 兵力:半个北魏

守方:毛祖德 兵力:不到5000

列子·力命的《列子·力命》全文 (二)

(1)四八——北宋本、世德堂本作“十八”。颜渊为孔子弟子,年寿古传不一,但都说寿命较短。

(2)仲尼困于陈蔡——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3)三仁——三位仁人,指殷纣王时的大臣微子、箕子和比干。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孟子-告子》则说是纣王的叔父。箕子,纣王的叔父,因进谏不听,佯狂为奴。比干,纣王的叔父,因进谏被纣王挖心而死。《论语-微子篇》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4)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少子,十分贤能,欲立为太子,不受,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深得各国贤者尊敬。

(5)田恒——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陈釐公之子,名恒,一作常。公元前 481 年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自任相国,尽杀公族中的强者,扩大封邑,专权于齐国。《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6)夷齐饿于首阳——夷齐,伯夷和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姓墨胎氏。孤竹君初以次于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兄,兄伯夷不受,两人均离弃本国,武王灭商后又逃避到首阳山,誓不食周粟,终于饿死于首阳。孔子说: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7)季氏富于展禽——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鲁国掌握政权的贵族,鲁桓公少子的后裔。从季文子(季友之孙)起,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庶子)等相继执政。《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展禽,即柳下惠,本名获,又名季,字禽,鲁国贤者。《论语-微子》载孔子曰:“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又《卫灵公》载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力量对命运说:“你的功劳怎么能和我相比呢?”命运说:“你对事物有什么功劳而要和我相比?”力量说:“长寿与早夭,穷困与显达,尊重与下贱,贫苦与富裕,都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命运说:“彭祖的智慧不在尧之上,而活到了八百岁;颜渊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而活到了四十八岁。仲尼的仁德不在各国诸侯之下,而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殷纣王的

行为不在微子、箕子、比干之上,却位为天子。季札在吴国没有官爵,田恒却在齐国专权。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挨饿,季氏却比柳下惠富有得多。如果是你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为什么要使坏人长寿而使好人早夭,使圣人穷困而使贼人显达,使贤人低贱而使愚人尊贵,使善人贫苦而使恶人富有呢?”力量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原来对事物没有功劳,而事物的实际状况如此,这难道是你控制的结果吗?”命运说:“既然叫做命运,为什么要有控制的人呢?我只不过是对顺利的事情推动一下,对曲折的事情听之任之罢了。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自己长春自己早夭,自己穷困自己显达,自己尊贵自己低贱,自己富有自己贫苦,我怎么能知道呢?我怎么能知道呢?” 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1);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入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2);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朕衣则裋褐(3),食则粢粝(4),居则蓬室(5),出则徒行。子衣则文锦,食则梁肉(6),居则连■(7),出则结驷(8)。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9),在朝谔然有敖朕之色(10)。请谒不及相,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过朕邪?”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中途遇东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宫子言其状。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予语之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于是矣。夫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西门子曰:

“先生止矣。予不敢复言。”北宫子既归,衣其■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筚辂■,若文轩之饰■。终身■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寐,易悟也哉■!” (1)人子达——犹“人达子”,别人使你显达。以下“人子敬”、“人子爱”、“人子庸”、“人之诚”、“人子贵”、“人子富”、“人子利”,文言文句式与此同。

(2)庸——用。

(3)■褐——音 shù(树)。褐,粗糙的衣服,古代多为贫苦者所服。

(4)粢粝——粢,音 zī(资),粟米。粝,音 l(厉),粗米。粢粝,《释ì文》:“盖谓粗舂粟麦为粢饼食之。”,(5)蓬室— — 犹言茅屋,泛指简陋的房屋。

(6)粱肉——粱,精美的饭食。粱肉,指精美的饭菜。

(7)连■——■,栋梁。连■,栋梁相连,指高大华丽的房屋。

(8)结驷——驷,古代四马所驾之车,或指一车所驾之四马。结驷,车马互相连结。

(9)熙然——欢笑貌。

(10)愕然——争辩貌。

■■■——独行貌。

■舍——通“释”,消除。

■固——通“姑”,姑且。

■矣——《集释》:“《藏》本、吉府本、《四解》本、秦刻本皆无‘矣’字,今依北宋本、世德堂本增。”

■貉——音 hé(河)。又称“狗獾”,为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菽——又作“戎菽”,大豆。

■筚辂——音 b(毕)lù(路),用荆竹树枝编成的车子,即柴车。

■文轩——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乘坐的轻便车,车箱前顶较高,用漆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文轩,画有花纹的轩车。

■■然——■,音 yóu(由),舒适自得貌。

■寐——睡眠,本文指迷糊,糊涂。

■悟——《集释》:“‘悟’,北宋本作‘寤’,《藏》本、世德堂本作‘怛’。” 北宫子对西门子说:“我和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别人却使你显达;一样的世家大族,而别人却尊敬你;相貌也,而别人却喜欢你;一样地说话,而别人却你的意见;一样的做事,而别人却信任你;一样的做官,而别人却重用你;一样的种田,而别人却使你富裕;一样的经商,而别人却使你发财。我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饭菜,住的是茅草屋,外出便步行。你穿的是绣着花纹的丝绸衣服,吃的是精美的饭菜,住的是高大华丽的房屋,外出则车马成群。在家庭中,你嬉戏欢笑有不理我的念头;在朝廷上,你夸夸其谈有轻视我的脸色。请客问候没有我的份,外出游玩不和我同行;已经有好多年了。你自以为仁德超过了我吗?”西门子说:“我无法知道真实原因。你做事老碰钉子,我做事总是顺利,这不就是厚薄不同的证明吗?你却说和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北宫子无法回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半路上碰到了东郭先生。东郭先生问:“你是从哪里回来,独自行走,且面带深深的惭愧脸色呢?”北宫子说了上述情况。东郭先生说:“我可以消除你的惭愧,和你再到西门氏家去问问他。”东郭先生问西门子说:“你为什么要那么厉害地侮辱北宫子呢?姑且说说原因吧。”西门子说:“北宫子讲他的时代、家族、年龄、相貌、言论、做事都与我相同,而低贱与尊贵、贫苦与富有却与我不一样。我对他说:我无法知道真实原因。你做事老碰钉子,我做事总是顺利,这恐怕是厚薄不同的证明吧?你却说你跟我都一样,你的脸皮也太厚了。”东郭先生说:“你所讲的厚薄不过是说才能和仁德的差别,我所讲的厚薄与此不同。北宫子的仁德厚,命运薄,你的命运厚,仁德薄。你的显达,不是凭智慧得到的;北宫子的穷困,不是冒昧的过失。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而你却以德薄命厚自以为了不起,北宫子又以德厚命薄自觉惭愧,都不懂得本来的启发。”西门子说:“先生不要讲了。我不敢再说了。”北宫子回去以后,穿他的粗布衣服,觉得有狐貉裘毛那样的温暖;吃他的粗粮大豆,觉得有精美饭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像是住在宽广的大厦中;乘坐他的柴车,像是有华丽雕饰的高大车马。终身舒适自得,不知道荣辱在他们那里还是在自己这里。东郭先生听到后说:“北宫子

已经糊涂很久了,一句话便能醒悟,也是容易醒悟啊!” (1)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戚——亲近。

(2)公子纠——齐襄公之弟。

(3)公子小白——齐襄公与公子纠之弟,后即位为齐桓公,公元前 685—643 年在位,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4)嫡庶并行——张湛注:“齐傅公母弟夷忡年生公孙无知,僖公爱之,令礼秩同于太子也。”齐僖公为文襄公之父,时齐襄公为太子,名诸儿。

(5)召忽——人名。《释文》:“召本作邵。”《史记-齐太公世家》云:襄公“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

(6)莒——春秋时国名,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7)公孙无知作乱——公孙无知为齐僖公母弟夷仲年之子,僖公爱之,礼秩同于太子,襄公即位后,黜无知秩服,无知怨恨,十二年后,终于杀襄公,自立为齐君。但不久又被雍林渠丘大夫所杀。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8)管夷吾被囚——《史记-齐太公世家》:“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

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9)舍——通“释”。释放、赦免。

(10)桓公礼之——《史记-齐太公世家》:“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齐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高、国——齐国的两家势力最大的大夫。齐桓公能回国即位,因有高、国两大家族为内应而得以成功。

■贾——音 gǔ(古),作买卖。古代行商为商,坐商为贾。

■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张湛注:“言病之甚不可复讳而不言也。”卢重玄解:“将死不可讳言。”病病,世德堂本作“病疾”。杨伯峻云:“《说文》:‘疾,病也。’‘病,疾加也。’古书凡疾剧皆谓疾病。”“世德堂本作‘病疾’,是其倒文,浅人不察,遽改为‘病病’。”可不讳,王重民:“据张注,则正文‘可不’二字当倒乙。《管子-戒篇》、《小称篇》并作‘不可讳’。”

■云至于大病——王重民:“张氏以‘可不讳云’;四子为句,因释云‘不可复讳而不言也’,亦非是。‘云’字当下属为句。‘云’犹‘如’也。‘云至于大病’,犹‘如至于大病’也。说见《释词》。”

■其为人也——《集释》:“‘人’字下之‘也’字依《藏》本增,与下文‘其为人也’一律。”

■理国——王重民:“《庄子-徐无鬼篇》‘理国’作‘治国’,此亦当作‘治’,避讳所改也。《治要》引正作‘治’。”

■上忘而下不叛——叛,指叛换,又作“畔援”,跋扈。王重民:“上忘而下不叛,谓于上则忘其高,于下又不自亢也。”

■愧其不若黄帝——王重民:“《治要》引‘愧’下无‘其’字,是也。《庄子-徐无鬼》、《吕览-贵公篇》并无,可证。”

■以贤临人——王重民:“《治要》引上‘人’字下有‘者’字,是也。此与下文‘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句相对。下句有‘者’字,则上句本有‘者,字甚明。”

■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陶鸿庆:“‘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当作‘薄之于始,或厚之于终’。如今本,则与上二句意复。”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帮助公子纠,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了回来,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

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然而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说他们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并不是说世上有比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事,而是说召忽不是能够自杀,而是不得不自杀;鲍叔不是能够推举贤能,而是不能不推举贤能;小白不是能够任用仇人,而是不得不任用仇人。到管夷吾生了重病的时候,小白问他,说:“仲父的病已经很重,不能再瞒着你了,如果你的病治不好,那我把国家政事交给谁呢?”管夷吾问:“您想交给谁呢?”小白说:“鲍叔牙可以。”管仲说:“不行,他的为人,是一个廉洁的好人,但他不把比自己差的人当人看待,一听到别人的过错,终身也不会忘记。用他来治理国家,在上面会困扰国君,在下面会违背民意。他得罪于您,也就不会太久了。”小白问:“那么谁行呢?”管仲回答说:“不得已的话,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在上面能忘掉自己,在下面能使下属不卑不亢,对于自己不如黄帝而感到惭愧,对于别人不如自己表示同情。把仁德分给别人的叫做圣人,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做贤人。以为自己贤能而瞧不起别人的人,没有能得到别人拥护的;自己虽贤能而能尊重别人的人,没有得不到别人拥护的。他对于国事有所不闻,对于家事也有所不见。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可见管夷吾并不是要轻视鲍叔,而是不得不轻视他;并不是要重视隰朋,而是不得不重视他。开始时重视,有可能后来要轻视;开始时轻视,有可能后来要重视,重视与轻视的变化,并不由我自己。 (1)邓析——(前 545—前 501 年)郑国人,做过郑国大夫,是先秦法家的先驱,对后来战国辩者也有一定影响。

(2)子产——(?—前 522 年),即公孙侨,公孙成子,郑国贵族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郑简公十二年(前 554 年)为卿,二十二年(前 543 年)执政,曾把刑书铸于鼎上。

(3)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条文。

(4)子产执而戮之,俄而诛之——杨伯峻:“‘子产’二字涉上文衍。‘戮之’即‘诛之’,词意亦复。疑‘戮’当作‘拘’。《御览》六百二十六引无‘屈之于产执而戮之’八字,乃以其不可解而以意削之,足证其误久矣。”周克昌:“戮者,当众羞辱也。”“疑‘戮’当作‘拘’之说,亦纯同多余矣。” (1)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生或死有矣——张湛注:“此义之生而更死,之死而更生者也。”陶鸿庆云:“两‘不’字衍文,本作‘可以生,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言可以生而或死,可以死而或生也。”

(2)窈然——幽远貌。

(3)漠然——寂静貌。

(4)平之宁之——张湛注:“平宁,无所施为。”

(5)将之迎之——将,送往。迎,迎接。本文指消失与出现。 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渐(1)。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祐自天,弗孽由人(2)。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3)。虽惭,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乳湩有余(4),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

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5)!”俄而季梁之疾自瘳(6)。 (1)渐——张湛注:“渐,剧也。”

(2)孽——病害。

(3)非天非鬼——《集释》:“北宋本、汪本、秦本‘天’作‘夭’。‘夭’当借为‘妖’,虽可通,但依下文‘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证之,则作‘天,者近是。今从《藏》本、元本正。”

(4)湩——音 dòng(冻),乳汁。

(5)贶——音 kuàng(况),赐与。

(6)瘳——音 chōu(抽),病愈。 (1)鬻熊——张湛注:“鬻熊,文王师也。”

(2)算——张湛注:“算犹智也。” 生命不是因为尊贵它就能长久存在,身体不是因为爱惜它就能壮实;生命也不是因为轻贱它就能夭折,身体也不是因为轻视它就能孱弱。所以尊贵它也许不能生存,轻贱它也许不会死亡;爱惜它也许不能壮实,轻视它也许不会孱弱。这似乎是反常的,其实并不反常,因为它们是自己生存、自己死亡、自己壮实、自己孱弱的。也许尊贵它能够生存,也许轻贱它会导致死亡;也许爱惜它能够壮实,也许轻视它会导致孱弱。这好像是正常的,其实并不正常,它们也是自己生存、自己死亡,自己壮实,自己孱弱的。鬻熊对周文王说:“自己长寿不是人所能增加的,自己短命不是人所减损的,智慧对于生命无可奈何。”老聃对关尹说:“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说

的是迎合天意,揣摩利害,不如停止。 杨布问曰(1):“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2),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令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

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真矣悫矣(3),奚去奚就(4)?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住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 (1)杨布——张湛注:“杨朱弟也。”

(2)言——俞樾:“‘言’字无义,当从《释文》作‘訾’。《管子-君臣上篇》‘吏啬夫尽有皆程事律’,即此‘訾’字之义。官秩贵贱必视‘訾程’为难。‘訾兄弟也’,正与下文‘贵贱父子也,相应。”訾,音 zī,限。訾程,指人与事的程限,资历。

(3)悫——诚笃。

(4)去就——犹言去留,或去来。 墨■(1)、单至(2)、啴咺(3)、憋懯(4)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5)。穷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巧佞、愚直、婩斫(6)、便辟(7)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而不相语术,自以巧之微也。■■(8)、情露(9)、■极(10)、凌谇■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晓悟,自以为才之得也。眠■■、■诿■勇敢、怯疑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谴发,自以行无戾也■。多偶■、自专、乘权■、只立■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

相顾眄■,自以时之适也。此众态也,其貌不一,而咸之于道,命所归也。 (1)墨■——■,音 chī(痴),欺诈无赖貌。又作“■■”。卢重玄解:“默诈佯愚之状。”《释文》引《方言》:“墨■,江滩之间谓之无赖。”《广雅-释诂》二:“■■,欺也。”

(2)单至——单,张湛注:“音战。”单至,卢重玄解:“轻动之状。”

(3)■■——音 chǎn(产)xuān(喧),迂缓貌。卢重玄解:“迂缓之状。”

(4)憋■——音 biē(鳖)fū(夫)速貌。又作“憋■”。张湛注:“此皆默诈、轻发、迂缓、急速之貌。”

(5)胥早如志也——《释文》:“胥,相也。如,随也。谓各从其志。”

(6)■斫——音 nüè(虐)zhuó(酌),张湛注:“不解悟之貌。”

(7)便辟——善于逢迎谄媚。

(8)■■——音 qiāo(敲)yá(牙),阴险狡猾貌。卢重玄解:“顽戾强■之状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李善注:“《方言》,■,狯也。”

(9)情露——重玄解:“不隐之状也。”《释文》:“情露,无所隐藏。”

(10)■极——■,音 jiǎn(简)。■极,说话口吃不畅貌。卢重玄解:“讷涩之状也。”

■凌谇——谇,音 su(岁),凌谇,凌辱骂人貌。卢重玄解:“寻间语

ì责之状也。”《释文》云:“凌谇,谓好陵辱责骂人也。”

■眠■——■,音 tiǎn(舔)。眠■,张湛注:“不开通之貌。”卢重玄解:“无精采之状也。”《释文》作“■■,云:“《方言》:■■,欺慢之语也。郭璞云:谓以言相轻蚩弄也。又不开通貌。”与■诿相对,当为欺慢貌。

■■诿——钝滞貌。《释文》云:”钝滞也。”张湛注:“■诿,烦重之貌。”卢重玄解:“并烦重之貌。”

■自以行无戾也——卢重玄解:“各自以为适宜得中之道也。”《释文》:“无戾,无违戾也。”

■多偶——卢重玄解:“和同之状也。”《释文》云:“多偶,谓多与人相和谐也。”

■乘权——《释文》:“乘权,谓乘用权势也。”

■只立——《释文》:“只立,独孤自立。”

■顾眄——回视。 (1)佹佹——音 guǐ(鬼),出于偶然,不是自己所能为的。

(2)俏成也——俏,通“肖”,相似。杨伯峻:“‘俏成’下疑有‘者’字,方与下文文言文句式一律。《六书故》八引正作‘俏成者也’。”

(3)揜——音 yǎn(掩),掩盖。

(4)背坂面隍——《释文》“背坂”作“背城”,当从之。城为城墙,隍为护城壕,城隍相对而言,正合文意。

(5)中——《释文》:“中,半也。下同。” 齐景公游于牛山(1),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2)?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3)?”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4),驽马■车可得而乘也(5),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6)。公雪涕而顾晏子曰(7):“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8),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9),唯事之恤(10),行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

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1)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 547—前 490 年在位。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县南十里。

(2)滴滴——《释文》:“滴滴或作滂滂,流荡貌。”

(3)之何——卢文■:“《韩外传》‘之何’作‘何之’。”

(4)疏——《集释》:“北宋本‘疏’作‘跪’,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5)驽马■车——驽马,能力低下的马。■车,《释文》:“■当作栈。《晏子春秋》及诸书皆作栈车,谓编木为之。”即竹木所编之年,为士与庶人所乘。

(6)晏子——(?—前 500 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7)雪——擦试。

(8)使贤者常守之——以下文“使有勇者而常守之”例,此句脱一“而”字。杨伯峻云:“‘而常守之’,犹言‘能常守之’。而、能古音同,故可通假。”

(9)蓑笠——指蓑衣和斗笠,一种草编或竹编的雨具。

(10)恤——忧虑。

■行假——张湛注:“行假当作何暇。”王重民:“行假,《韩诗外传》作‘何暇’。” (1)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王叔岷:“《御览》五一八、《记纂渊海》四八、五一,《事文类聚-后集》七,《合璧事类-前集》三二,引‘者’下并有‘年四十’二字。‘其子死而不忧’,并作”有一子,丧之而不忧’。”

(2)相室——管家。《战国策-秦策》注:“相宝,家臣之长,犹诸侯相国也。”

(3)公之爱子——杨伯峻:“《御览》五一八引‘子’下有‘也’字。”

(4)常——卢文■:“常,当作‘尝’。” 时——时令。

趣——通假字“趋”,趋求,追寻。

命——命运。 农民赶赴时令,商人趋求利润,工人讲究技术,仕人追逐权势,这是时势使他们这样的。但农民有水旱之灾,商人有得失之时,工人有成功与失败之别,仕人有顺利与挫折之殊,这是命运使他们这样的。

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 (三)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说说对齐桓公的历史评价 (四)

一.生多事之秋,践君主之位

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 然而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 光剑影之中。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 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 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 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 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 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 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 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 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 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 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 无所适从。

由上可知,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 稳定秩序了:襄公“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 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 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 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 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 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当时可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为避难于鲁的公 子纠,一为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 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辅佐,因而纠具有争夺君位 的优势条件。小白自小与高俣友善,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国氏自 然成为小白的得力内应,加上鲍叔的帮助,因而足以与纠抗衡。结 果是:高、国阴召小白,捷足先登,立为桓公。鲁国兵送子纠,迟 到一步,酿成败局。鲁兵临境,齐国相拒。同年秋,齐鲁战于乾 时,鲁师败绩。后子纠被杀,召忽殉死,管仲请囚,桓公保住君 位,齐国由此开始复兴。

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霸业的取得与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史书中王子城父和宾胥无的记载十分有限,因而除了从管仲的分析评价中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窥得一斑外,我 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而隰朋与宁戚则于史有载,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周到细致,尤为擅长待人接物。管仲正是根据隰朋的这一特长,建议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职。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管子·戒》)。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作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贡献巨大,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与作用,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对隰朋最了解,因而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据《管子·戒》篇记载,管仲病重,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替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事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宁戚饭牛”的典故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范例。宁戚本是卫国人,他聪慧好学、抱负远大。但当时卫国内乱外患连绵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空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的他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便决定前去相投。他扮成行商,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齐都郭门之外。恰逢桓公外出途经郭门,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十分惊奇,以为他是个人才,遂起用宁戚。后来根据管仲的建议,令宁戚掌管农业生产,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还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思想。宁戚可谓年轻有为、事业有成者。在一次宴会上,鲍叔牙特意为宁戚祝酒道:“使 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也。”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宁戚时时以此自警,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和廉明的作风,深受人民拥戴。

对于东郭牙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吕氏春秋·重言》中做东郭邮为东郭牙,就是那个能根据别人说话的口型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而猜测出所言何事的人,他受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但也有认为《吕氏春秋》有误,东郭牙应就是鲍叔牙。分析其性格特征,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捷足先登,继承了君位。后来,他又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打败了护送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并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而将管仲囚送回齐国。可以说,鲍叔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齐桓公夺得君位的政治斗争中立下了赫赫首功。但鲍叔牙却拥功不恃,当桓公欲拜他为相时,他固辞不受,而极力推荐管仲,言:“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其为管夷吾乎。”(《管子·小匡》)并从五个方面比较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劝桓公任管仲为相,以图大业。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公无私和有知人之明。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而鲍叔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情耿直,敢于犯言直谏。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者”,对桓公之治多所匡正。桓公在霸业有成后常露骄矜之色,觉得自己可比尧舜。一次,他对鲍叔牙说,想派人铸大钟,用以铭记自己的功德。鲍叔牙不赞同,他备言桓公之过,令桓公惭愧不已,说:“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我迟早要犯大错误。”

还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同饮。致酒酣之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呢?”鲍叔牙捧杯而起,道:“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话,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

两百多年后,孔子与学生讨论臣之最贤者时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并进一步评价道:“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可见孔子对鲍叔牙评价之高。

正是因为桓管之时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并知人善任,注意用其所长,使其各司其职,使一大批出色的人才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和发挥才华的岗位。终使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为开创赫赫首霸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弃一箭之仇,委军国大政

桓公虽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并不容人乐观。襄公留下来 的是一个烂摊子。《国语·齐语》中这样写道:“襄公筑台以为高 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维女是崇,九妃 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 之裂,戎士待陈妾之馀。.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 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谓齐桓公受命于 危难之际。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 任管仲为相。

任用管仲,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 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虽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 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他本人不过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贾。在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 是制度障碍。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从大处看,姬姜固属 姻亲关系,然具体到桓管个体而言却无任何亲戚瓜葛。在“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任用异姓的管仲 诚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纠的 辅佐,是为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带钩,差点要了他 的命,是为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 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桓公恩仇障碍。

然而管仲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 大才。当时鲁国的大谋士施伯这样评价管仲说:“管仲者,天下之 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 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州、匡》)。其二,齐桓公欲作中兴之主,称 霸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对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 之大圣也,……”返齐、天下皆乡之”(《大匡》)。鲍叔说得更明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齐世家》)。其三,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 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 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 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也是有利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改变了桓公诛杀管仲的初衷,坚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决心。于 是囚管仲于鲁,释管仲于堂阜,斋祓三浴,桓公亲迎之郊,厚礼 相待,任为宰相。旋即又赋三权,即贵为大夫,富有三归,亲如 仲父。齐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大度与知人善 任。

无独有偶,堪与桓公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媲美的另一件 事是,拔宁戚于喂牛之中。宁戚,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但不为卫国所用。他听说齐桓公有宏图大略,招贤纳士,重用人 才,便决定到齐国一展雄才。宁戚便以商人车夫的身份来到齐国, 夜宿齐城东门外。恰值桓公夜出会客,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一 只手拍打着牛角唱道:“南山粲,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 短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何时 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骭,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 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 阑,粗布衣兮组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 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桓公奇之,载与俱归,任为大司田。管 仲死后,宁戚当了相国。

桓公还任用了鲍叔牙、隰朋、王子城父、高傒、陈敬仲等人, 从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这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保证。

三、标尊王攘夷,开霸主先河

齐桓公在以管仲为基干的集团辅佐下,厉行改革,富国强兵。 高张“尊王攘夷”的大旗,完成了称霸大业。

“尊王”在当时是一个很有用的政治口号。其短期目标是统二 于周室,周王无力,霸主受王命代行。而远程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大 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这个口号既具有稳定当前局势的重要 现实意义,又具有启示社会前进的长远意义。尊王室一方面表现在 利用盟会的形式,使诸侯间不得无故侵扰与自相残杀。如葵丘之 盟,誓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 年》)。二方面表现为当周天子遇到外患时,桓公集合诸侯军,拱卫 王室。如:首止之会、洮之会与咸之会,左传称曰“谋宁周”(僖公五 年),“谋王室”(僖公八年、十三年)。并且还亲定周襄王之位。公元 前648年,襄王弟带勾结戎、翟合谋伐周,齐桓公派管仲率兵平定 了这次骚乱,从而巩固子周室政权。三方面表现为桓公的征伐总是 在周王的旗帜下进行的。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侵蔡 伐楚,当楚成王问及被伐原因时,管仲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昔召康 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 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 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返,是以来问吖《齐太公世家》)。管仲的 一席话恰好说明桓公修复太公之政,以夹辅周室,推尊周天子的抱 负。双方虽未兵戎相见,然而楚国却认了错,并答应入贡于周,承认 周天子名义,此可谓尊王。关于齐桓公称霸与尊王间的关系,《战国 策·韩策》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 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 犹共尊襄王也。”

攘夷是华夏(后来称汉、再后来称中华)族内部凝聚加强 的初步表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亲也” (《左闵元年》)。华夷之辨乃当时华夏族的一种心态。那时,生活 在四周地区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王室,进犯中原。桓公除 大力维护王室外,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它诸侯,亦以继亡存绝的 仁爱精神,鼎力救援。如: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救之。 燕庄公送齐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 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齐地与燕。并要求燕庄 公修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后来狄人伐邢灭卫,桓 公皆救之,并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 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霸形》),致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左闵二年》)。这种内诸夏外夷狄的态度,继绝存亡的仁爱精神 以及躬身履行的伟大实践,保卫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增强了 华夏族的凝聚力,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与实践过程中,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 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国,假主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 表现形式。据《谷梁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 四次(《庄公二十七年》)。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 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 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 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 之会六。”“三”、“六”乃泛指,并不是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 诸侯大小共16次,即《谷梁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 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来赐胙,使桓公的霸业 达到高潮。至此,桓公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世长辞,惨淡经营了43年的霸业至 此宣告结束。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莒县杀人案件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酷斯法的其他内容。

1937年北平牺牲的两位将军

打架游戏推荐!打架类游戏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