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通常所指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在()问题上意见比较一致
规范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
优质回答规范经济学
简介
解释
研究方法
主要地位
实证主义
产生认识论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简介
4解释
5研究方法
6主要地位
7实证主义
8产生认识论
9同类联系
10不同见解
11主要作用
12相关资料
13参考资料
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对其多种用途上就必然面临选择问题,选择就存在一个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就是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看出,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是 “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上属实证经济学,至于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等则主要是一种规范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范经济学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宏观经济学中,规范分析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规范经济学
外文名
Normative Economics
别名
价值判断经济学
简介
规范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考虑“应该怎样”,诸如公共政策价值判断,或公共政策目标之类的问题。因此规范经济学又称为价值判断经济学。[1]
Normative economics: allows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economist’s values or personal verws based on the quatifiable evidence observed in a particular market or realm of social interaction.
解释
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信条和提出价值的判断。穷人必须工作才能得到政府帮助吗。应该提高失业率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迅速上升吗。美国应否因为微软违反了反托拉斯法而将其拆分。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它们只能靠政治辩论和决策来解决,而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分析。
研究方法
规范经济学
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会有两种态度和方法,若对经济现状及变化要做出好不好的评价,或对该不该如此作出判断,这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称为规范经济学。
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它关心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学中涉及道德规范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原则来评价人们经济行为的是非善恶。换言之,它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即标准),并探讨和制定满足这些行为规范的行动步骤和政策建议。它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规范,如何运用规范于经济行为。
主要地位
相关书籍
经济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实证方法的运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依赖于科学方法,甚至乞灵于科学方法。事实上,即使实证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这种地位也在遭受不断的挑战。就那些发起挑战的经济学家来说,大致可以把实证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物理学“运行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引入到经济学中,经济学中没有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相对应的东西,即那些适合用方程组形式表达的东西;
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经济学中语言多元性暗示了方法的多元性,形式化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经济学的科学性质是建立在研究方法之间的特定联系和研究领域之间的特定联系基础上的,即一种既非独特的也非包罗万象的“非结构式的”方法论;
经济学发展史解释为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即从前科学和教条阶段到形式化了的当代科学的正统理论阶段,是正确的。
实证主义
马克斯·韦伯
在对实证主义经济学的批判中,有人更为激进地认为,实证主义除了为经济学发展了一套更为完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之外,取得实质性进步。很显然,对经济学研究中实证方法寡占地位的不满和质疑,必然导致对规范方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并重新给予规范经济学应有的地位——强调实证科学的重要性,决不等于贬低规范方法的重要性。
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哈耶克对“唯科学主义”的经济学排斥规范方法就相当不以为然,他认为经济学的规范化根源是显而易见的,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更是明确地指出,对实证性和规范性进行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的,不过将经验事实与伦理道德完全隔离开来的做法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规范方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抹杀的。马克斯·韦伯对此也说“发展对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可靠测量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学科目前的目标,而且这也是我们的学科最初的和惟一的目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质疑显示,规范经济学不一定非得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实证模式,而且,要彻底澄清对全社会发挥作用的那些价值判断也是不可能的。规范性的规律只依赖于人类的意志,并且始终处在完善过程之中“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好的或不好的,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但是永远不能被说成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对经验现象的观察结果,而是对行为规范所进行的倡导。”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将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规范性决不是一个低劣的标志。
产生认识论
规范经济学的产生不仅在于它是对价值判断里内在具有的主观倾向的认同,而且也有其产生的深刻的认识论基础。规范主义是影响这一重要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哲学派别:它是功利主义发展的产物,重视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伦理基础,指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判断对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对好与坏这一内在价值的描述性知识是可能存在的,这种知识可以用来得出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或什么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规则。在对策研究中,规范主义更是显示了其巨大的作用,没有理由认为规范主义是低层次的。在经济学研究中,“规范”至少包括以下几种不同含义:
经济政策相关的部分;
微观经济学中,可以暗示习惯的规定;
经济理论中某一部分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征;
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等。显然,对于经济学来说,规范意义不仅具有像实证意义那样具有普适性的内在含义,而且研究中所使用的规范方法也像实证方法那样拥有广阔适用范围。
事实上,在经济学研究中强调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的传统由来已久。西斯蒙第是第一位明确攻击正统经济学的杰出经济学家,他对由竞争驱动的工业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拒绝承认个人利益是工业社会发展的惟一经济动力。作为传承了西斯蒙第思想的伟大学者约翰·霍布森,在断然否定事实可与价值分离、存在与价值无关的经济学的论断的基础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环境。总的说来,在经济学规范性研究中,在以西斯蒙第创立的理论基础上,先后产生了三大分支,即天主教的物质学派、人道主义传统以及澳大利亚经济学派。它们都强调人的尊严的社会价值观,明确反对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
同类联系
在关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实证主义经济学家仍然坚持“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规范经济学及经济学的技术也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人们在‘正确的’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较少地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进步,而更多地取决于这样一种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最终,经济学所企求的神圣目标是科学本身的方法。规范经济学从属于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经济学的发展。
不同见解
但另外一些规范主义经济学家却坚持认为,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伦理规范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决定实证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它更是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不过规范主义经济学家的上述看法在实证经济学家看来却是不能够被接受的。规范经济学所强调的伦理规范缺乏可靠的证据和可重复的检验,无法证明那些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伦理道德是稳定的和可靠的,更无法证明这些伦理道德在学理上是可以超越证明本身而怎样先验存在的,因而规范经济学是不可能形成像实证经济学那样在逻辑上严密、在方法上可行、在辩术上信服的方法论体系的。因此,对规范方法的使用将不可避免地降低对经济规律理解的能力,并最终阻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主要作用
规范经济学的产生不仅在于它是对价值判断中内在具有的主观倾向的认同,而且也有其产生的深刻的认识论基础。规范主义是影响这一重要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哲学派别——它是功利主义发展的产物,重视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伦理基础,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判断对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对好与坏这一内在价值的描述性知识是可能存在的,这种知识可以用来得出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或什么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规则。在对策研究中,规范主义更是显示了其巨大的作用,没有理由认为规范主义是低层次的。在经济学研究中,“规范”至少包括以下几种不同含义:
经济政策相关的部分;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等。显然,对于经济学来说,规范意义不仅具有像实证意义那样具有普适性的内在含义,而且研究中所使用的规范方法也像实证方法那样拥有广阔的适用范围。
相关资料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著名的《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阐述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在弗里德曼看来,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是、并且确实是与重要的规范问题,与“应该做什么”和“如何达到既定目标”等问题直接相关。而且,“规范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工程学也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政策结论都必然基于对做某事而不做另一事的后果的预测,而预测必然或隐或显地依赖于实证经济学。” 这里强调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实证研究是服务于规范目标的,规范政策要想达到效果必须利用实证结论。人们对于“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目标的看法不同导致争议是正常的,因为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的价值观不同,例如,有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穷人,而另一些人
解释还是预测? ——《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读书笔记 (二)
优质回答《新制度经济学》的作业。
《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Ronald H.Coase, 1982)是科斯在第三届G. Warren Nutter政治经济学讲座上的讲稿,后被收录于文集《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Ronald HarryCoase, 1995)中。在文中科斯与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Friedman,1953)中的观点针锋相对。弗里德曼认为理论应该由它想解释的现象的预测能力加以检验,而科斯则提出理论应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这两种判断标准的冲突给了我思考的空间,下面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双方的观点,再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得出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出一种“理论”或者“假说”,该理论或者假说能导出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的正确、有意义的预测。(Friedman,1953)一个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种“语言”,另一部分是一系列假说的“载体”。
所谓“语言”即是一套词语体系,或者说逻辑系统。评价“语言”这个部分时有两个维度。一是逻辑上的评价,它的内在逻辑是否自洽,它的定义是否清晰明确,它的分类是否详尽,等等。二是事实上的评价,看这套词语体系在现实中有没有有意义的对应物。如果缺乏有意义的对应物,或者对应关系模糊,那么显然这套理论只是个观念中的花瓶而已。
评价假说的“载体”的方式则是通过评价其预测能力。只有事实证据才能证明该理论对或错,或者说,有效而暂时被接受,还是无效而暂时“拒绝”。当然,在这里“证明”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弗里德曼也接受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认为事实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理论只能由相反的事实来证否。因此选择理论时,经受过多次预测-检验的理论具有更高的可信性。
而对于预测效力相似的多个理论,弗里德曼倾向于通过“简洁性”与“成效性”两个指标来选择。
总结一下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弗里德曼青睐的理论要有较强的预测效力,满足了预测能力后再通过理论自身的“简洁性”、“成效性”来取舍,而理论的解释效力并没有在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斯的观点则正与之相反。
科斯关于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便是那篇《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Ronald H.Coase, 1982),这篇演讲稿开篇便向弗里德曼提出了反对意见,提出经济学家关注的理论应该是能更好的帮助人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他认为,面对“能够很好的预测但不能提高我们对体系的洞察”的理论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但预测效果很差”的理论,我们应该毅然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最终能使我们有能力预测真实世界将会发生的事情”。
一言以蔽之,科斯看重理论的解释效力。
科斯批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观点实际上却是规范理论而非实证理论。它是在指导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而并没有谈及事实上经济学家的选择。与此相反,科斯举了3个事例,从实证上论证他的观点。
一是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LSE)有关“价格与生产”的演讲。这演讲并没有做出什么预测,但由于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萧条,哈耶克的理论征服了LSE的大多数老师和学生;
二是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初期遭到了“未经事实验证的批评”,但由于其“似乎触及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质且易于理解”,迅速大为流行引起了一次经济学大革命;
三是爱德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书同样没经过实证的验证,但两本书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几乎已经成了“经济学家的共识”。
三个事例表现的理论交替的过程,都并没有按照弗里德曼期望的预测、实证的过程进行,而都是从理论上说服了经济学家接受他们的观点。科斯将这三个案例归纳外推,认为这三个案例足以代表大部分理论选择的过程。他更是提出:如果坚持按照弗里德曼的标准进行理论的选择,这将使科学活动陷于瘫痪。
在后文中,科斯进一步论述了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弗里德曼式标准的不可行性。将预测-验证机制引入经济学研究会有以下问题:
一、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难度很大,机会很少;
二、检验经济学理论成本很高;
三、存在观察者效应:用不同的工具观察同个现象能得到迥异的结论;
综上,科斯得出,在事实上经济学家应该更重视理论的解释效力,而非预测效力。
作为一个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理科生,我难以接受科斯的观点。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们首先明确下,什么是科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授Robert Root-Bernstein从前人的科学哲学著作中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四套标准。(Root-Bernstein,1984)其中在经验上,它得满足4条标准:
1) 存在可被检验的预测;
2) 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
3) 结果可被重复;
4) 对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有客观标准;
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说 :“任何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存在规则性 , 对于这些规则性 , 人们能够分析与预测。天体力学是这种情况 ,许多经济现象也是这样的 。事实上 ,通过对它们进行彻底分析,其规则性得以展示。经济现象中的规则性与物理科学中的规则性一样明显。这就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原因, 也是该门科学基于与物理学同样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潘天群, 2001a)
这些判断标准与实证经济学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正在于它能够经得起实证的推敲与检验。
反观科斯提出的方法论:以理论的解释能力来判断是否科学,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所谓“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么?没有。那到底什么叫做“更好地理解”?这只能由经济学家们凭各自对经济体系的理解进行“自由心证”了。科斯同样也说不清楚。他在评价凯恩斯理论时,说的是“似乎触及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质且易于理解”。他还是只能小心翼翼地加上“似乎”两个字。
我连经济学的皮毛都没了解,不敢妄自议论经济学家的能力。但如果理论的选择是由经济学家主观判断得到的,出于对经济系统复杂性的敬畏,我怀疑人类不借助实证凭空从系统中抽象出理论体系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这套理论预测能力受限,那我更相信这套理论并没有做到很好地解释体系,它很可能在抽象过程中漏掉了某些关键变量。
如果科学是凭科学家的主观判断进行的,那它跟宗教有何区别?通过这种标准选择的理论,更像是一种“经济学家的信念”,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理论。
按照这种逻辑,我同样可以相信世界是由飞天面条神创造的。一切学科,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的终极答案就在福音书 The gospel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Henderson,2010)里,福音能够解释一切,信仰飞天面条神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体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Ronald H.Coase, 1982),我没法给出实证的证据,也没法做出精准的预测,因为飞天拉面神向世人隐藏着自己。但飞天面条神教“最终能使我们有能力预测真实世界将会发生的事情”(Ronald H.Coase, 1982)。
唯一的区别是,经济学界主流都是接纳了没有实证证据的凯恩斯理论,而飞天面条神在宗教界却还没那么受待见的——一定要做比喻的话,基督教可能更合适。
用事实来论证应该,这就是科斯犯的另一个问题,他用“实证分析”代替了“规范分析”。
他批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用的是规范分析,这没有批评到点子上——“经济学家应该怎么做选择”,这本身就是规范分析领域的问题。恰恰错的是他,在讨论规范理论时用了实证分析的路子。
他论证“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论的解释能力”时,并没有论证这种判断标准更具有价值,他的观点总结下来是这样的:
1) 近代经济学家都是这样做的;
2) 采用预测-验证的方法成本太高;
3) 预测-验证的方法事实上不可行;
综上,因此不能采用预测效力评价,而应该采用解释效力进行评价。
这逻辑是有缺陷的。根据3点,我们只能论证出“实际上我们没法采用理论的预测效力评价,只能采用解释效力进行评价”。
综上,科斯的态度并非是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在批评完科斯后,我又不得不承认,科斯是对的。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要想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获得实证,的确难以实现。
其一是经济系统本身无法进行预测。一方面,经济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微小的输入量变化会对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与经济事实之间有难以消解的相互作用。经济学理论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作用于经济系统,该系统便会进行自我调节,导致了预测的失效。(潘天群, 2001b)
其二是经济学的预测难以检验。是经济学难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只能通过观察现有经济系统进行准实验。由于准实验中有太多的无关变量,很难在结果中将它们的影响精确的排除掉,排除手法、样本选择的不同也导致了结果的迥异,这就导致了邓·帕廷金所说的,耶鲁大学的实证博士论文证明货币政策重要,而同时芝加哥大学出论文证明财政政策重要。(Patinkin,2013)
这不只是经济学的问题,而是社会科学的通病。法学界对于“死刑在实证上能否减少犯罪率”这一问题同样众说纷纭,社会心理学对“留守儿童的自尊是否较普通孩子低”这问题不同的调查也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领域想要取得实证实在是太难,很少有理论能够做到这点。在这种事实下,务实的做法的确是通过理论的解释效力选择理论。科斯是对的,如果不允许这样做,将彻底让经济学发展停滞不前。(Ronald H.Coase, 1982)
作为科学的一员,达到弗里德曼的预测效力的标准应该是社会科学的最高理想;但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这个标准可能终人类所能都无法达到,甚至是原则上就无法实现。那就退而求其次,一定程度上牺牲社会科学理论的预测效力,转而追求理论的解释效力。
这是社科的痛,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
这篇你都能看完我真给你跪了orz
潘天群. (2001a). 经济学何以预测. 经济学家(5), 80-84.
Coase, R. H. (1982). How should economists
choose
Coase, R. H. (1995). Essays on economics and economis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3(3).
Henderson, B. (2010). The gospel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Random House LLC.
Patinkin, D. (2013). Keynesia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Cambridge school. PSL Quarterly
Review, 25(101).
Root-Bernstein, R. (1984). On defining a
scientific theory: Creationism considered. Science
and creationism, 64, 67.
经济学家之间在哪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 (三)
优质回答谢国忠
观点:认为当下内地房地产泡沫化严重,手中有空房应尽快出掉。对于泡沫破裂的具体时间,谢国忠称“房价并不会一下子崩盘,而是会像股市一样,每年掉7%,掉20年,一直跌掉80%。”
土地价格不会一直上涨
谢国忠认为,土地升值是造成近几年中国经济和房价上涨的动力,而这种升值造就的是一种虚拟的利润。在有些地方,土地价格甚至涨了一百倍。整个浙江的土地价格是英格兰的四倍,宁波郊区的土地一千两百万一亩,平均价格跟东京的价格。
“现在浙江百分之八九十的都在搞房地产,整个浙江和很多其他地方的经济最终基础就是土地是稀缺的,土地价格是永远上升的。”谢国忠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土地的价格与人均土地面积以及收入相关,即便在人口众多的日本、香港和台湾,房地产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后,土地价格最终还是跌下来。
谢国忠称,中国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泡沫话,现在的官员和房地产的民众认为土地价格会永远上升,这最终只能导致所有的钱都套在土地里面。
房价会报复性反弹是造出的假象
“去年中国住房销售6万亿,土地销售近3万亿,当下地方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来自房地产。”谢国忠认为,的收入已经同房价上涨绑在一起。
“很多人都认为一旦调控放松,房价就会报复性上涨。这实际上是制造的一种假象。”谢国忠称,现在不可能让房价暴涨,但是花钱的胃口越来越大,如果房价下降,就不可能拿到那么多钱,这两者产生的矛盾致使在处理房地产问题上一直采取“内松外紧”的策略。一方面给出房地产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则在表面上打压房地产,希望你别炒的过分,制造出只要放松调控,房价就会上涨的假象。
至于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谢国忠表示自己也也不清楚。
不存在第二轮城镇化的说法
对于新一轮城市化造就大量购房刚需的看法,谢国忠并不认同。“我们已经有三亿人进城了,现在的农村只剩老人和小孩,根本不可能再有新一轮的城市化。海为例,上海一般的家庭都有好几套房子,在五十年前、六十年前上海城市化的时候,他们把房子租给新移民,一个房间里面住很多人,等他们要把这些房子转手的时候,人口已经开始下降了。”
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发展火热,很多城市建了大量的房子。谢国忠认为内地的房子已经超过两亿平方米,很多房子处于空置状态。每个城市的领导都以为外地务工人员会来买房居住,但实际上人口并没有增长,而很多进城的农民工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他以台湾和日本为例证明目前中国的房子已经过剩。
“1992年台湾和日本房地产同时见顶的开始走下坡路,台湾跟日本不一样,台湾有点像内地,它有三百多万户人家,有一百万套空房子。跟中国内地一样,当时是电厂报的这个数字。在炒房的时候大家的心态都是涨啊涨,后来有人给你泼一把冷水说有一百万套空房子,谁说的?电厂说有一百万套房子里面电灯是不亮的。
台湾房价掉的很惨,跟日本不一样,日本是每年掉7%,掉二十年了,台湾就是哗啦一下子掉下来,特别有很多像基隆这样的地方。在台北因为人口还是有涨所以房价掉的不明显。现在台湾的人口已经不涨了,所以在基隆、淡水这样的地方房价非常便宜,像淡水靠海的地方二十万美金一套房子,他们的房价上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经济学家通常所指的经济问题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酷斯法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