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毒的症状和表现 马铃薯中毒怎么自救
- 1、如何治疗牛马铃薯中毒?
- 2、土豆中毒怎么办,吃土豆中毒了怎么解毒
- 3、土豆为什么有毒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
如何治疗牛马铃薯中毒? (一)
答【症状】
马铃薯中毒根据食入有毒马铃薯数量不同,表现出程度不等的中毒症状。
(1)中毒较轻或慢性中毒的症状为
有胃肠炎症状,腹痛、膨胀、便秘、下痢、腹泻,有的甚至出现便血现象。病牛精神不振,流泪,嗜睡;口唇周围、阴道、肛门、乳房、尾部和四肢等部位的皮肤有湿疹或水疱性皮炎。
(2)中毒重症者
病牛表现兴奋、前撞,接着有精神沉郁、行动摇摆、后躯无力、运动失调、步态不稳、四肢麻痹等症状。病牛还伴有呼吸无力、心力衰竭、腹痛、呕吐、气喘等症状,最后心力衰竭而亡。
【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1)西医疗法
①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鞣酸溶液洗胃,排出胃肠内的毒物,再用食盐或食用油灌服催泻。
②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2500~3500毫升,给牛洗胃。然后投石蜡油550毫升和滑石粉300克。
③用硫酸钠600克,加水后内服。
(2)中医疗法
①用食用醋灌服,剂量每次为600~1800毫升。
②浓茶水4000克,洗胃。
③藜芦根8克,煎汁温凉后灌服。
土豆中毒怎么办,吃土豆中毒了怎么解毒 (二)
答土豆的茎和叶子含有毒化合物,它不发芽时内含一种毒素名为龙葵素不到0.1%,不能使人中毒。发芽的马铃薯特别是芽周发青紫绿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可达0.5%,大量食用可引起中毒。
土豆中毒的症状有:
口腔及咽喉部瘙痒,上腹部疼痛,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症状较轻者,经过1~2小时会通过自身的解毒功能而自愈,如果吃进300~400毫克或更多的龙葵素,则症状会很重,表现为体温升高和反复呕吐而致失水,以及瞳孔放大、怕光、耳鸣、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极少数人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急救方法:
1、用筷子等刺激咽部催吐。多饮白开水或糖水。
2、可内服1%鞣酸液、浓茶或喝些醋以分解龙葵素不。
3、或口服硫酸钠、硫酸镁15~20克导泻。
4、严重者需静脉点滴5%葡萄糖液,腹痛时可肌肉注射阿托品。
吃土豆避免中毒的注意事项:
1、发芽的土豆,或者青紫皮、尚未成熟的土豆,有毒成分含量非常高,是一般土豆的五到四十倍,大量食用会导致食物中毒;
2、平时吃土豆,不管是炖煮,炒烧,都要充分加热,或者加点醋,都能帮助破坏一些有毒成分。
不能与土豆同吃的食物:
1、土豆最好不要和石榴一起吃,两者一起食用可能会出现中毒。
2、是土豆不宜和柿子一起食用,两者一起食用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
3、土豆不宜同西红柿、樱桃一起吃,两者与土豆一起吃的道理与柿子类似,因为吃了土豆后,土豆会在人体的胃肠中产生大量的盐酸。西红柿、樱桃等在较强的酸性环境中会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从而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
土豆为什么有毒 (三)
答因为土豆(马铃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毛壳霉碱,但一般经过170℃的高温烹调,有毒物质就会分解。
马铃薯含龙葵素(solanine),致毒成分为茄碱(C45H73O15N),又称马铃薯毒素,只是其含量极低(0.005%— 0.01%),不足以造成中毒。但是马铃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可高达 0.3% - 0.5% 。正常人体一次性食入龙葵碱 0.2— 0.4克即可引起急性发芽马铃薯中毒。
发芽马铃薯中毒在食后2— 4小时发病。表现为:先有咽喉部位刺痒或灼热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中毒较深者可因剧烈吐、泻而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下降;此外,还常伴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等,重症者还出现昏迷和抽搐,最后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1,中毒原因
马铃薯(土豆)发芽后可产生较高的有毒生物碱——龙葵素(Solanine),食后可引起中毒。马铃薯中龙葵素的一般含量为2~10mg/100g,如发芽、皮变绿后可达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
龙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当食入0.2~0.4g龙葵素时,就能发生严重中毒。引起发芽马铃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马铃薯贮藏不当,使其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素,食后便发生中毒。
2,中毒症状
潜伏期为数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舌、咽麻痒、胃部灼痛及胃肠炎症状;瞳孔散大,耳鸣等症状;重病者抽搐,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3,预防措施
(1)马铃薯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处或经辐照处理,以防止发芽。
(2)发芽多的或皮肉变黑绿者不能食用。发芽不多者,可剔除芽及芽其部,去皮后水浸30~60min,烹调时加些醋,以破坏残余的毒素。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马铃薯中毒的症状和表现的信息,欢迎点击酷斯法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