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动手打妈妈该怎么教育 宝宝还手打妈妈怎么管
家有可爱宝宝,虽然很幸福,但有时也会遭到他的“暴击”,不是薅头发就是抓脸蛋,甚至一巴掌就糊在了妈妈(家人)的脸上,又疼又猝不及防,让人忍不住火冒三丈。
有的家长看到宝宝这样的行为,尤其是次数多了,直接就“啪啪”地反击回去,认为反击回去让宝宝感同身受,知道疼,下次就不敢打人了。
即使有的家长控制了怒火,但也免不了嘀咕:“这孩子这么小就知道打妈妈,是不是得还手,才能让他长记性?”
为什么宝宝会有揪头发、抓脸蛋,抠嘴巴,打人等行为呢?其实不是宝宝学坏了,而是有这些原因。
01.宝宝打妈妈(照料人)的原因
1.探索世界
在成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但小宝宝们来说,并不是真的想打人,而是在用自己的小手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由于宝宝年纪小,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力度,会下手没轻没重,好奇的摸头发,就变成了用力的“拽头发”,好奇的“拍拍”,就变成了用力的“拍打”。
2.表达情绪
3岁前的宝宝,逐渐萌发了自我意识,可由于情绪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只能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着急、不满、激动、兴奋等情感需求。
也有的宝宝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和玩闹。
比如,我戴眼镜,我抱宝宝时,他就喜欢抓我的眼镜扔地上,看我捡起来戴上,他居然在那咯咯笑。
在宝宝认知里,他觉得这是在和你玩闹呢。
3.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宝宝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故事书、动画片中,看见过打人的行为,会让宝宝产生此类模仿行为。
02.宝宝打人,不建议家长带着情绪回击
父母看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打了自己,忍不住会把孩子与“不听话”、“不孝顺”联系在了一起,会愤怒回击。
其实,对2-3岁的宝宝来说,他们还不能理解自己打人和让人生气的还手之间的因果关系,家长带着情绪的反击,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可能还会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一方面家长暴怒还击,会吓着宝宝,有可能会让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另一方面,虽然回击回去能让宝宝暂时停止他的行为,但孩子是屈服,而不是理解了打人的行为。
如果家长经常带着情绪回击,孩子会认为生气了就能打人,等孩子长大了,也会学习“以大欺小”,以暴制暴的行为。
就像有些孩子长大了,身体长得比妈妈高了,他不会用语言去与妈妈沟通,而是通过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一样。
因为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是具有可塑性的,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如果家长经常有情绪地还手,有可能会强化宝宝打人的神经回路,让宝宝越来越爱打人。
这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让孩子习惯于紧张,不利于孩子上学后的人际交往和成长。
03.被宝宝打了,怎么办?
被宝宝打了,任由他打吗?当然也不是。
家长『还手』是为了管教,为了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为了发泄和报复。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重要的是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在情绪平静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这些步骤来纠正宝宝的行为,提高宝宝的共情能力。
首先,坚定地制止
被孩子打时,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手,严肃,坚定地告诉宝宝『停下』『不可以』。
在这里,也要说一下,家长在制止时,也要注意表情和语气都要严肃,不要太夸张,容易让宝宝误会你是在跟他闹着玩。
对3岁前的宝宝,家长发出的指令要简单、明确,这有利于宝宝快速理解指令的意思。
其次,体会感受
等宝宝冷静下来了,我们可以跟宝宝表明自己刚刚被他“暴击”的感受。
“你刚刚那样拍妈妈,妈妈真的很疼,很不舒服。”
“妈妈现在也要打你一下,你就能体会到妈妈被你拍时有多不舒服了。”
如果孩子躲闪,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家长不要强来,更不要搞突然袭击啊。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切身感受,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最后,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才是好的表达方式
帮助孩子知道了“打人”并不是表达情绪需求的好方法后,也要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
比如孩子认识情绪,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后可以跟孩子约定:
高兴时可以拍拍手,伤心的时候可以抱抱妈妈,喜欢的时候,可以摸摸妈妈的脸,生气时可以数一二三,然后再告诉妈妈
当孩子练习得越多,他就越能学会更恰当地表达自己了。
总之,家长被宝宝打了,家长如果选择还手,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千万不要演变成泄愤和报复。
与此同时,宝宝好的行为形成,是需要日常不断练习的,家长需要给予宝宝更多的耐心,宝宝才能从知道,到能在提醒下做到,再到能自发地做到。
我是一名育婴师妈妈,关注母婴健康,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获取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期待您的支持!
对于宝宝动手打妈妈该怎么教育,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酷斯法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