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什么
-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
- 3、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 4、初中政治中,有个 国民经济,还有个 社会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啊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
最佳答案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市场主体的性质
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这是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市场主体还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产权的独立和经营权的独立。灵活性,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对经营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整,是其存在于市场的基本功能。此外,市场主体还具有相互间的关联性、平等性、合法性等特征。
二、市场主体的特征
1、经济性。市场主体应该是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
2、独立性。市场主体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自主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3、平等性。在市场上,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也是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都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中都不应有任何特权。
市场主体的构成要素
一、投资者
是指一般性营利性投资。投资的方向或领域。在一些领域内,非国有资本是不能进入的,所以投资者在此是不成立的。而在一些领域内,国家立法限制国有资本的进入,以达到鼓励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经营者
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经营者的资格一般具有意志能力;经营范围;财产能力;技术能力。除此以外,本文认为,经营者还应当具有信誉能力,即可以提供参与市场活动的资质。
三、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
四、消费者
消费者既可能是亲自购买商品的个人,也可能是使用和消费他人购买的商品的人;既可能是有关服务合同中接受服务的一方当事人,也可能是接受服务的非合同当事人。但必须指出的是,消费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买受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 (二)
最佳答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已经明确,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去合理配置资源的经济。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环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所有企业,都应当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行为主体和法人实体,适应市场调节的要求,同时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目前,要继续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的经营机制,塑造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
(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
没有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体系,应当是包括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个完善的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为此,应当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体制和投资体制,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那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因此,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结合起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调节过高收入,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在劳动者就业实现自由流动,充满着竞争和经营风险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破产和职工的暂时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的困难,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框架既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表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个基本框架有如下特点:
一是基本框架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即企业、市场和政府。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离开了市场,企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缺乏必要的实现途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具备了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个基本条件,就形成了市场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环节,再辅之以相应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规范和保障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律体系,现代市场经济就能顺利、有效地运行。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是依据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要求提出来的,它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二是基本框架借鉴和汲取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是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因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可以利用它。这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在经济运行、经济管理方面相互学习、借鉴的基本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教训。认真研究和汲取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这个基本框架就是在借鉴和汲取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这个基本框架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使我们缩短甚至超越初级市场经济阶段,根据时代要求直接进入国家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
三是基本框架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轨迹,总体上一直是沿着市场取向道路前进的。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期,由于改革的最终目标一直确定不下来,所以改革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总体规划。例如,我们始终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放在改革的中心位置,并且很早就提出搞活国有企业,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经济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但一直没有找到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的具体实现途径,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徘徊在困境中。又如,我们一直重视价格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但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不完整、不统一,市场运行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所以市场体系建设一度相当缓慢。再如,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往往习惯沿用行政手段而不善用经济杠杆,难以形成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正是在全面总结我国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单兵独进式的改革进入到整体推进和综合配套的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应当分制运行,有机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以基础地质工作为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属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经济活动,目标是获取勘查成果,实现利润最大化。要建立和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地质勘查要素的基础作用,为了地质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两类地质工作应当分制运行,有机结合。
(二)正确处理好和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具有高效率,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存在“市场失灵”,从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在市场不健全情况下,该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规划和计划、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弥补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但地质工作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存在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缺失,中介机构不健全,市场主体不到位,政府、企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准确定位和建设到位等问题,总体表现为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并存,需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在矿产勘查中取得更大的宏观效益和规模效益。
政府宏观调控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勘查要素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运用法律、宏观规划部署和经济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不能代替市场直接配置资源。二是宏观调控要树立全局观念,政府宏观调控是为了取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要通过多种政策和措施,协调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政府不能代替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生产和经营,更不能与市场主体争利。三是要坚持政出一门,统一步调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要目标一致,相互补充、配合,形成合力,以便取得宏观调控的最佳效果。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三)
最佳答案中小企业的基础情况和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5.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初中政治中,有个 国民经济,还有个 社会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啊 (四)
最佳答案国民经济:一个国家范围内各部门各地区经济的总和。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科学、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本身不属于经济部门,但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同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因此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白了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的一个资源配置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
而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什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酷斯法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