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分析!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 1、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 2、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 3、针对中国某一经济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分析其经济背景以及措施的有效性程度
- 4、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
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一)

贡献者回答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增加。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
中国有成语“南辕北辙”、“殊途同归”。仔细品味,却发现凯恩斯定律却原来于萨伊定律同出一源,基于时间前后,更贴切的说法是,凯恩斯定律是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但是,构成经济学的需求是有限的,交换中只承认有效的支付不承认空头支票。
凯恩斯认为,造成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即第一个心理规律,它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人们的消费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却总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二)
贡献者回答新世纪初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2003~2006年连续四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4.9%,2006年达到5.1%。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已经取代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凭借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及日益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新兴市场受到国际资本更多的青睐,开始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更大利益;新兴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逐步增强。跨国并购日益活跃,推动全球能源及其他矿产、钢铁、机械等行业的资产重组。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有所放缓,据联合国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到3.2%。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计为2.5%,欧洲的经济预计将会减缓到2%左右,日本将回落到2%以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8.1%,印度为9%。东亚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7.5%,但南亚发展有所放缓。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也十分抢眼,特别是在受益于高商品价格的国家中的一些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矿产出口国,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计继续保持在7%左右的强劲势头。
从世界范围来看,需求旺盛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导致的需求激增,以及美元疲软、期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活跃等因素,继续影响全球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向,能源和初级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仍然趋紧,价格继续攀升。在需求保持刚性的条件下,日益脆弱的供给体系使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恐怖活动、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因素进一步抬高了全球资源产品的供给成本,使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弹性缩小。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连续五年增长在 1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 11.1%,二季度增长 11.9%,三季度增长 11.5%,四季度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 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偏快,这也是影响我国资源需求旺盛的重要因素。
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12.3%;居住价格上涨4.5%。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物价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可以看出,与国土资源有关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远远高于物价总体上涨幅度,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 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固定资产投资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17414亿元,增长25.8%,提高 1.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采矿业投资5271亿元,同比增长26.9%,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除非金属采矿业投资增幅加快外,其他采矿业增速都减缓。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805亿元,同比增长23.7%,比上年降低3.5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230亿元,同比增长22.4%,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427亿元,同比增长19.7%,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498亿元,同比增长64.1%,比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298亿元,同比增长46.1%,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图1)。从全年的变化趋势看,采矿业投资稳步增长,增速逐步加快;有色金属投资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增幅偏高;非金属矿采选业稳步增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冶炼加工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2563亿元,同比增长12.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299亿元,同比增长34.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2799亿元,同比增长50.8%,比上年大幅提高 17.8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412亿元,同比增长50.3%,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冶炼加工业平均增长34.1%,远高于上年14.4%的增速,冶炼加工业又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地质勘查业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27.7%,远高于上年14.4%的增长,近几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
图12007年采矿业及其主要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幅度变化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
总体上看,矿业的上、中、下游投资变化情况有别,下游的冶炼加工业投资出现反弹现象,远远高于去年的增长水平,有色金属又出现较高的增长;近几年火爆的采矿业投资增幅继续趋缓,已接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增幅逐渐增加;上游的地质勘查业近年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图2)。
另外,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120.2%,是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增速再次超过100%,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行动在不断加强。
图22007年矿业上、中、下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
房地产业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类政策文件纷纷出台,但在社会巨大需求的驱动下,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仍在持续,2007年全年投资2854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幅提高6.8个百分点,整体上出现了反弹现象,比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水平高出8.4个百分点(图3)。从全年变化趋势来看,房地产业投资增幅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寻求更有效的调控手段和方式。
图32007年房地产业投资与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
针对中国某一经济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分析其经济背景以及措施的有效性程度 (三)
贡献者回答一、1994 年——“适度从紧”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于是中央在1994 年提出了适度从紧的政策。
该政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即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减少。
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1995、1996 年我国经济“软着陆”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基本上处于改革以来的最低位,到1997 年物价已基本实现零增长,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央又是做了何种决策呢?
二、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
上述几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决策层于1998 年为力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并且把增加投资的重点掌握为基础设施建设。为有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
1.增发1000 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包括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3.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换代。
4. 促进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GDP 增幅的贡献率,1998 年为1.5 个百分点,1999 年为2 个百分点,2000 年也在1.7个百分点左右。截止到2000 年,相比1996 年来说,基础设施支出增长131%,文科卫支出增长61% ,支农支出增长50%,社会保障增长731%。
三、2004 年——稳健的财政政策
自1998 年至2003 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但扩张政策毕竟是一种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随着2003 年中国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迅速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便成为必然,财政政策的转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于是,中央继续调整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
“稳健”指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影响,可以被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总量和结构。从总量上看,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这种转变将使财政政策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
四、2008 年末——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年初“双防”
2008 年国内外环境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 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我国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改革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七月底“一保一控”
进入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将实体经济拖向衰退,中国出口需求加速萎缩。7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所谓“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务院8 月27 日再次强调了“一保一控”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十一月“保经济”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 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3.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 与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
当前中国面临的是以美国为发源地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逐步向经济危机转变,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出现了问题,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大于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把自己的内需拉动起来,在短期内要保持经济相对较快的发展。
十年前,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通货紧缩,国企大面积亏损,我们扩大内需,以西部大开发为战略,以启动农村市场为补充,其间“外需”猛增,商品进出口及外贸顺差双直线上升,我们迎来了2003~2007 年中国GDP 连续5 年的两位数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外需刺激型”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当时的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这样既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抵御经济的下行压力,同时又能为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民间更多的投资。但这一次跟1998 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政府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以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地向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
1998 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 年下半年,针对中国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到这里,我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由紧缩到积极、由积极到稳健、再由稳健到积极这三个复杂的阶段,相比上个世纪的各项政策,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已逐渐走向了成熟,尽量避免“急刹车”和忽冷忽热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宏观调控的对象、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投机者,往往利用调控政策的不健全打“擦边球”,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
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四)
贡献者回答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经济异常复杂多变。2012年,美国和日本等高收入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欧洲经济总体呈负增长,叙利亚等局部地区武装冲突增多,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然而,全球经济总体并没有陷入衰退,而是实现了3.2%增长,其中,中国7.8%的经济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2012年世界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由于对全球经济增长信心受损,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高速起飞阶段深层积累的脆弱性风险持续释放,导致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下降。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市场上主要矿产品及其工业产品需求缩减,铁、铜、铝等金属价格下降,太阳能电池组件、钢材、陶瓷、玻璃等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年末,大宗矿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全球实体经济显现复苏的迹象,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经济回归以生物工程、清洁能源和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8月和9月的50%以下到12月回升到50.6%,表明制造业开始恢复;我国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工业原材料消费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为世界实体经济复苏输入了正能量。
2012年经济全球化阻碍重重。一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根据IMF的预测,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3.2%,低于1980年以来5.68%的年均增速,国际需求萎缩导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纷繁林立;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受欧洲货币一体化深层受挫影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持续推进的阻力不断加大;三是国际经济协作成果寥寥,2012年内,无论是各种类型的双边协商还是G20等多边沟通,都缺乏振奋人心的合作案例,制度化的全球政策协作并未能达成实质性进展;四是货币战硝烟再起,受全球货币政策普遍趋向宽松的影响,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倾向悄然加大,汇率市场内的官方干预层出不穷,博弈形势日趋紧张;五是地缘政治动荡造成经济分割,受不同区域地缘政治冲突和震荡的影响,部分国家间经济往来渠道明显收窄。
金融风险悬而未决。一是美国财政悬崖解决不彻底,为未来经济埋下了隐患,影响深远;二是欧洲债务危机深度恶化,2012年第四季度欧洲边缘国家迎来新一波偿债高峰,债务风险再度放大,而三驾马车在希腊债务削减上的矛盾渐深、希腊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性放大、救助机制对救助条件的苛刻要求、核心国家在自身增长乏力背景下利益输出主动性的大幅下降、欧洲统一货币区体制完整性的裂痕渐深又进一步导致了危机潜在恶化。
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党中央、国务院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及时改善宏观调控,应对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的严峻形势,及时采取扩大内需、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差别化管理等经济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万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万亿元,增长8.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0%;居住上涨2.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
对外贸易增速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
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亿人,其中: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全国就业人数7.67亿人。
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减缓。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其中,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低8.8个百分点(图1-1),增幅比上年下降9.6个百分点,是近10年增速最小的。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比2008年的4.5%下降0.9个百分点。
图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对比
从各类矿产投资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5286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比上年下降18.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854亿元,同比增长6.1%,增幅下降6.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477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下降5.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采选业1631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图1-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29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上升5.3个百分点。连续6年,我国对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年增长率超过25%,表明非金属矿项目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较强。
图1-2 2012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情况
冶炼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4148.97亿元,同比增长18.35%,增幅回落9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55亿元,同比下降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485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回落15.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幅回落13.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391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回落4.7个百分点(图1-3)。至少连续3年我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水泥、玻璃和陶瓷产能过剩,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不但能耗高、污染重,而且主要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产能过剩。国家应采取措施抑制扩建产能,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清洁生产工艺,节能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
冶炼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比重为6.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3.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3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2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0.7%。
另外,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固定资产投资619.98亿元,同比增长51.2%,但所占比重只有0.2%,表明废弃资源利用率比较低,需进一步激励社会资金投资废弃资源安全循环利用,如:废弃电器和废弃建筑材料等。
全年房地产业投资9.24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图1-4),增幅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呈回落态势,下半年趋稳。
图1-3 2012年采矿业及下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1-4 2012年房地产业投资与房地产开发固定投资增长变化情况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经济背景提升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酷斯法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