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二十一世纪经济大趋势——21世纪经济趋势

2024-06-01 12:55 分类:经济犯罪 阅读:
 

以下哪个词不适合用来形容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

以下哪个词不适合用来形容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贡献者回答落后不适合。

1.21世纪初,比如2010年,2020年乃至于2030年,我们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2.明确指出“十五”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要保持比较快的发展,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即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达到7.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作的预测,2000年到201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5%;2010年到203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6.5%,按照这样的增长,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由现在居世界第七位上升到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日;到203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1世纪发展走势 (二)

贡献者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点,在21世纪,至少在21世纪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21世纪,以全球化为中心,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如下重要趋势。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竞赛将进一步加剧。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四大推动力。在19世纪,资本积累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可以想象,在21世纪科学技术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在20世纪,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效应",通过实行赶超战略,逐渐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然而,在21世纪,高技术将越来越具有"全球自然垄断性"。谁能抢先取得新技术的知识产权、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标准制定权,谁就能对这一技术领域取得垄断地位。而后来者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在21世纪,大国之间在高技术领域内的争夺战将日趋白热化。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正确的科技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维持较高增长。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进出口总额在本国CDP中所占比重普遍明显提高。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总产出的增长。世界贸易增长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大大加强。而后者又是技术进步,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和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结果。在WTO框架下,各国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和各种区域性贸易自由区的建立,也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时期,全球性生产过剩相当严重,此外,在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服务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大大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而服务业的许多产品从传统上看是非贸易品,因而,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国际贸易的增长将会有所下降,世界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有可能暂时中断。但是,贸易自由化的加深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将导致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在21世纪,国际分工将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世界贸易增长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是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培植有竞争力的跨国工业和商业公司。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必须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不断升级,避免永远受制于西方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垂直分工体系。

跨国直接投资将继续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调整引资政策势在必行

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跨国直接投资也在迅猛发展。直接投资的发展最初是同贸易壁垒的存在相关的。为了绕过贸易壁垒,一个发达国家在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占领对方市场。当前的直接投资是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密切联系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世界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但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包括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依然十分强劲。

在21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深化和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得到发展。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很可能出现加速趋势,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的直接投资可能被新的直接投资模式所取代,直接投资的形式可能会趋于多样化。 发展中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引资政策,应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技术和知识含量)。

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浪潮进一步高涨,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运输、通讯、技术传播成本的下降,使跨国公司组织国际化生产的能力大大加强。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按照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融资,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已超过了一些 中等国家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者。

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抵消了规模收益递减的规律,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的规模效应将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由于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己达到惊人地步(动辄数十亿美元),而且周期长、风险大,联合开发成为唯一的选择。在21世纪,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的势头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必须抓紧时间培育本国大型企业或超大型企业,培育以本国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否则,在21世纪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失去关税保护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金融动荡不可避免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逐步解除对资本跨境流动的限制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资本、证券资本(股票和债券)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扩大,流动日益加快。金融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以追逐最高的回报率,金融全球化一方面可以增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大大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巨额国际资本可能由于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而从世界的这一角落迅捷流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引起有关国家汇率的急剧变化和国内金融体系的严重混乱,从而导致一系列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连续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势头并未减弱,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规模仍在继续增加。在21世纪,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恢复稳定,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一系列基本因素并未消除,国际金融体系也未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21世纪,爆发新的、更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传染效应"造成的冲击,在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逐步开放本国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把握资本项目下本国自由兑换的和时序,同时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以维持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与此同时,改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亦将重新高涨。

在21世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将是金融、贸易和发展三大领域中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家主权日益受到限制,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主权国家将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接受国际组织的安排与裁决。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和无效性,改革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必将重新高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各国际组织的内部或外部的斗争将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守和维护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打破美国和其它少数大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垄断与控制,积极推动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

全球范围内收入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还将面临严重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穷国与富国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世界前225个最富有的人财富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仅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500亿美元),沃尔顿家族(480亿美元)和沃伦·巴菲特(330亿美元)三家的财富就超过了阿富汗、也门和赞比亚等48个发展中国家年收入的总和。由于这种全球性不平等的加剧,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会加剧,一些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也将会加剧。 除收入不平等问题外,人类的贫困问题和生存环境问题也远未解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21世纪,更多资源应被用于解决不平等、贫困和环境问题。换言之,可持续增长应成为21世纪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仍是各国政府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区域性经济合作与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区域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方兴未艾。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洲经济共同体终于实现了货币联盟,在21世纪初,在主要欧洲国家中,欧元将最终被代替为这些国家主权象征的本国货币。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也使不愿接受世界经济霸权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鼓舞

实现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合作),通过这种一体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己越来越成为亚洲和其它地区各国和经济体的共同愿望。21世纪,在世界各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大大加强。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点的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兴起,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很难独自抵挡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的冲击。而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又难以(或不愿意)对受到冲击国家提供及时的帮助(或这种帮助的条件无法令人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上接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邻国(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之上。

近几年来,亚洲货币基金之类的货币合作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和经济实体的关注与兴趣,基于亚洲目前的政治、经济现实,实现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条件还很不成熟,但是,在21世纪,亚洲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与货币合作,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必将大大加强。

21世纪将是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新世纪。回顾过去的100年,展望未来的100年,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和希望。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繁荣富强就一定能够实现。

21世界最大的趋势是什么? (三)

贡献者回答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 的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

(二)贸易的增长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点是什么? (四)

贡献者回答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应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依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总量扩张与提高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

要实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个中心任务,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和推进深层次进口替代,必须建立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围绕提高经济增长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个中心,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21世纪初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任务。

体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进入买方市场以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因素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而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支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维系,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结构,实现较大规模的向新的生产领域的资源和劳动力转移,必须建立相应的产业退出、企业淘汰和人员安置机制;必须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和适应结构优化升级的资源配置机制,必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下世纪初期我们要通过全面的体制创新,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制度条件。最关紧要的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以及与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在国内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国际上发达国家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对我们引进技术进行各种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如果说,“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通过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缓解了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十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来缓解技术供给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立足于增强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把用市场换技术与用技术换技术结合起来;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和更替;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主导创新需求和培育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具备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21世纪前十年应争取7—8%左右的增长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

(一)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将为经济较快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首先,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需求巨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商品房投资空间也很大。其次,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主导趋势,是继续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结构层次提升。城镇居民住房、交通(包括私人轿车)、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消费将明显上升,农村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潜在需求将逐步释放出来,进而推动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再者,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奠定新的基础。第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必将更多地进入城市,不仅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拉动消费需求,如果下世纪初期前五年城市人口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因此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需求水平的上升,有可能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二)资金供给比较充足,能够保证经济较快增长的需要

预计我国国内储蓄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可保持在30%。虽然资金供给条件与“八五”、“九五”期间相比将有所变化,但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比较,仍然是比较充裕的,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会形成明显的制约。此外,外资仍将看好中国市场,外资的流入量仍将保持相当规模。

(三)改革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将为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体制保障

国有企业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将进入实质性阶段。要素市场(下转第52页)(上接第28页)也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增强,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依靠短缺经济条件下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低基数、高投入,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已基本结束,未来经济的较快增长将主要取决于工业化阶段性转换和结构升级。21世纪经济增长将低于我国实施第一、第二步战略进程中的平均水平。

从我国的国情看,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从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过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地区、环境问题,发展科技教育都会有困难。21世纪初期是第三步战略的起步阶段,也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

综合起来看,21世纪前十年可以而且应该争取7—8%左右的经济增长。这个指标与“九五”计划确定的“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上是吻合的。按照21世纪前十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要达到7.2%。考虑到“十五”时期结构调整任务很重,年均增长可力争实现7.0%左右,“十一五”力争达到7.3—7.5%,就能与原定目标衔接。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大大扩张,每个百分点包含的绝对量将大大增加。只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略低一点,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关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资料 (五)

贡献者回答一、21世纪初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初国际经济处在深刻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四大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家安全也将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21世纪初,随着各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更加自由化,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将得到更大发展,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将加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统一市场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和产业结构的新调整都将提高世界经济的总体质量、效益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从而大大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经济、技术、文化教育及政治和军事等多方面,并由政治军事竞争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国际竞争性质的变化,将使跨国公司加紧实施旨在瓜分世界市场的全球战略,国际竞争的战线将从产品的销售全面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将转向科学技术与知识资源。国家安全一方面由于部分经济主权的必要让渡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要扩展到包括经济领域、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上升到与国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合作的空间不断拓展,合作的层次不断深化,并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

9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破了仅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形成的传统作法,出现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并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新趋势。21世纪初,跨区域、洲际间的区域经济组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将不断扩大。欧盟将继续东扩;到2005年,将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并由30多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随着欧元示范效应的加大,将促使一些区域经济组织推动本区域的货币统一进程。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组织的集团化发展也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促进区域生产的一体化进程,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将继续推动冷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北美、欧盟、东亚经济圈进一步向世界多极化经济格局发展,这将有助于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促进南北关系的新发展。

(三)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发展日趋快速化、综合化、深入化和广度化,将推动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发展新阶段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大大加强信息生产、传递、储存和处理等过程的能力和效率,使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并成为21世纪初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将日益加快,到2003年,人类拥有的知识将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l倍,到2010年又将增加3-4倍。高新科技突破的影响,往往不是仅停留在个别行业和领域,而是将改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面貌,从而推进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科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和领域的日益广泛,使各国的高科技发展也日趋综合化。教育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更加受到重视。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出现与目前工业经济社会根本不同的许多新特征:一是科技内涵深化,领域拓展,对人的认识能力,科技知识的组织、运用方式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物质资料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传统方式将更多地由技术、管理创新和人脑的智力、创造力所代替。三是商品生产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贸易的交易方式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由于信息传导技术而日益数字化、网络化,从而在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使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发展起来,不仅将大大提高经济社会的同质性,弱化传统的职业差别,改变人的传统价值观念,而且也会产生出新的交换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四)国际经济制度的一体化、规范化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将大大加强

21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一体化的趋势。一是接受国际经济制度的国家继续增多。二是参加WTO的国家关税将进一步降低,电信市场、金融服务市场将全面开放,投资限制进一步取消。三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利率和资本项目的放开进程将大大加快。所有这些,将使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与经济的全球化关联的国际制度一体化,仍将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和推动,因而其制度和规则不可避免地要更加符合它们的利益和要求,发展中国家将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同发达国家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经济制度一体化发展相并行的是国际经济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监管化。在贸易领域,以多边贸易体系为特点的WTO,将进一步强化争端解决职能,制定有关规则。在金融领域,将积极推进改革,重点是加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控与管理,建立国际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加强对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同时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功能。为缓解各种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际间的经济协调机制将有强化的趋势。协调的内容将会涉及到贸易、金融、投资、股市、汇率及财政、货币政策等更多的方面,协调的力度也将有所加大。

二、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世纪初,是我国实施“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国发展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往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经验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将面临新的战略性抉择。在全面认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础上,我国应实施以全面创新为核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根本

21世纪初,适应科技革命发展的新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在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上、开始向科技知识型转变。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科技知识型经济增长方式将更加直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科技和教育的实力、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物质资料投入的节约和其技术含量的增加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对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决定作用,将逐步被知识生产率的提高所代替。同时,经济增长中由于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存发展观,因而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再单纯沿用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传统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老思路,将可能造成下列情况:一是原有的转变途径将受到新条件的影响而失去进行下去的意义;二是即使可能转换,但转换完成之日,就是增长方式重新落后之时。为此,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加快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将科技和可持续发展做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是21世纪初推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鉴于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也需要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与集约型向科技型的转变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要有新突破,不能简单地重复产业比重“平面转移、依次提升”的老路,而应当结合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实行“立体转移、综合提升”的新方式,减少或跃过一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必要的产业转换过程,在新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高度,全面认识我国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及实现方式。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21世纪初,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否顺利地完成工业现代化的任务,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其关键在于应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转换和升级。科技革命的“跨跃性”特征曾使世界上许多原本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先进的国家。这使我国有可能利用21世纪初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的机遇,实现新的赶超战略。

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既不可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能简单重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靠外资主导下的垂直分工来提升产业结构的途径,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特点的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新路子。

在科技创新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建立和不断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中心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在随时跟踪世界科技创新动态的过程中,国家要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和项目,争取有所突破,并占据新技术的前沿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增强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二是为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环境和条件,特别是要依靠市场的作用,增强企业创新体制的灵活性和弹性,逐步建立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及再创新的机制。同时,对企业的一些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政府要采取资助、委托和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在产业结构升级上,要提高结构的信息化、科技化和服务化程度。一是对创新供给结构逐步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和能力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在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科技化,逐步降低农业及农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加大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重点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相应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同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着力发展信息、金融、通讯、商业、房地产等各类服务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二是逐步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转化、相互创造和相互提升的机制,改变两者相互脱节、不相适应的状况。三是建立产业转移机制,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优势,降低结构变动的成本,提高结构转换效益。

(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1世纪初,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挑战的一项重要战略。面对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我国只有大力提高对外经济的质量,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开放,才能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开放和经济增长效益,并真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着重提高对外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低造成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较差及传统体制影响带来的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经营机制不活等因素制约,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相对较低,影响对外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重要的方面是在开放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对外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对外贸易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配合要大力调整进出口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服务贸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调整传统制成品的出口,同时保持资源产品的稳定进口,加大国内的先进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挡次及营销售后服务水平,增强配套性、系列性,增加附加值。

在利用外资方面,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带动产业升级。调整外资的地区布局,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的区域效应。优化外资来源结构,鼓励跨国公司投资,更多地吸引欧美地区的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

在境外投资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有重点的地区、资源和市场投资战略,配合国内产业转移,调整投资结构,扩大国外投资市场,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在提高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要依据现有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及一些大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在加大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

2、积极稳妥地加大开放力度,防范开放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1世纪初,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加入WTO的需要,并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国际规则,我国将进一步扩展产业开放的领域和业务范围,特别是加大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可兑换。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深层次的联系,大大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程度。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发展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性和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对国际规则的主导地位,以及我国国内经济的相对落后与体制体系的不适应,将使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加大开放的同时,又将极易受到金融、产业、经济、技术及体制体系等各种风险的干扰。因此,既要利用开放发展自己,赶超发展国家,又要防范开放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更需要把握开放进程,加强在开放中保护自己的手段和措施。

在开放的进程上,要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积极做好加大开放的各项准备,使金融服务业的开放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改革、投资改革及企业改革,并与改革的进程和体制、制度建设提供的条件和能力相一致。充分利用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减少开放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包括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经济预警系统、决策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运用非关税、市场准入和透明度等多种保护手段和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3、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经贸合作。21世纪初,为更好地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我国有必要在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一是在充分遵守国际准则和各种双边、多边协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保持有充分的发言权;二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多地参与区域经济、贸易、投资的多种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协作,争取更多的有利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扩大自身影响,提高国际地位,对付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战略的推行。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区域经济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性和互补性

21世纪初,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旧模式,调整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的途径。

首先,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资源、市场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发展重点区域与不同区域内产业的发展重点结合起来,改变单纯注重发展重点区域的方式。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应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要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并充分考虑地区比较优势和市场配置效率来确定产业的区域重点和区域的产业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要根据国际和国内分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区域经济的分工格局,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其次,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促进对内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要加大中西部开放的力度,打破区域间市场的相互分割,逐步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提高区域经济分工的有效性。针对东中西部不同的开放程度,并根据外部经济的不同影响,制定不同的地区对外开放策略和开放重点。在对内开放上,要率先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规则,提高市场竞争机制在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作用。

再次,加强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互惠性合作,扩大地区间经济相互辐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大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性,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在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划形成的地区结构趋同,产业、企业低水平重复设置,导致市场恶性竞争,效益相互抵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按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样性的区域经济体系,缩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的差距。

(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其有效性

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机制水平和高超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是保证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我国经济要成功地面对国际经济的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1、提高体制市场化程度的重点是继续扩大市场机制调节的领域和范围,提高市场机制作用的效率。21世纪初,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提高体制的市场化程度的重点:一是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特别是要通过继续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具体形式,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成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着力完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培育功能完整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作为特殊市场主体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主体体系。二是加大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加快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重点要在结构调整机制、投融资运行机制、国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教育和人才培育机制、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适应开放的需要,继续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尽快制定国内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加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商品市场和资本、信息、技术、外汇等各类要素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统一市场的形成。三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及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维持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2、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的重点是加强宏观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宏观政策协调的能力。21世纪初,为适应我国面临的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政府必须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和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进一步理顺政府宏观管理机构的职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宏观管理体制设置,规范政府的各项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宏观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效率。二是提高政府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综合协调能力。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更需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经贸政策等的综合配套性,用好利率、汇率、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三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综合防范和化解风险体系,增强抵御和防范外来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四是加强国民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法规与国际法规的接轨,特别是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完善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法规建设,增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的能力。

(完)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二十一世纪经济大趋势的信息了解不少了,酷斯法希望你有所收获。

诈骗罪的司法解释~最高院关于保险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合同诈骗5000判多少年--合同诈骗500万以上会判无期吗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