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曹魏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__曹魏实际统治

2024-05-26 03:15 分类:经济犯罪 阅读:
 

三国时期曹魏的军事制度 (一)

三国时期曹魏的军事制度

贡献者回答三国时期曹魏的军事制度

三国时期的曹魏指的是曹操一脉所统领的国家,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同时也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曹魏是三国时期最先建立的国家,其军事实力也是最为强大的,对军事管理自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那么,三国时期的曹魏军事制度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曹魏军制有又分为曹魏的权力机关、中央军和地方军。

首先是权力机关:三国是个战乱时期,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带表了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权力者都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大权。所以魏的最高军事统帅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如在曹操之世他的大将军幕府,相府,王府一直是完全掌握军政大权的机关,由其本人作为最高统帅。先后设有领军,护军,军师祭酒,司马等职务掌管军务。在曹丕时代因为已称帝,任命宗室大臣任大将军掌管军务。如夏侯墩、曹仁及后来的曹爽等。在外有各将军和加都督诸军事号的官员领兵作战。

其次是中央军:魏的中央军队分为中军和在外的驻军,全部由出任大将军、大司马等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所辖。

中 军:这一部分部队驻扎在京城,是全国军队的精锐所在,由曹操的亲军虎豹骑等发展而来。这支部队作为禁军负责京城的防务、宿卫;而且还是全国的战略机动力量,是出征作战的主力,设有中领军,中护军作为统帅。并分为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五营,其中武卫营负责担任宫廷的警卫,其早期的统领就是虎将许褚任武卫将军。另外在名义上东汉时北军的长水、屯骑等五校营也还保留着,但仅仅辖有数百人。

外驻军:他们也由朝廷直接控制,但是为了战事的需要驻扎在外地。当时三国纷争,为了防备吴蜀及北部少数民族,魏在各边州驻扎重兵任命大将统率并授于征、镇、平、安等将军号都督诸军。如前期曹仁,张辽等。为了避免这些大将们与州郡的守牧们发生权力冲突,发展到文武互兼,军政合一,或让州郡守牧加上将军号统兵,或让外镇的大将兼任守牧之职。这一制度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日益普遍,导致其后的数百年手握军权的大将造反的例子常常发生,直到宋朝才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不过也成为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地方军:当时各地的守牧都有部曲,及一定的州郡所招募的军队。魏国又实行给客制,往有把屯田户变成部曲的,加上有将军号掌军权的地方大员又控制了中央的外地驻军,使地方势力十分强大。

《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

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

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大将军“位太尉上”。

从曹丕到曹叡,仅两代皇帝,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二)

贡献者回答东汉和曹魏,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个王朝。就东汉来说,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在东汉历史上,小皇帝可以说是频繁出现了。比如汉殇帝这位皇帝,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此之后,汉孝冲帝、汉孝质帝等皇帝,都属于小皇帝的情况。至于东汉末年的汉少帝,汉献帝,即位之初都非常年幼。不过,尽管小皇帝频繁出现,但是,东汉还是维持了190多年的历史。

而就曹魏来说,魏国(220年12月—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割据势力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对于魏国来说,只存在了40多年的历史了。究其原因,显然和高平陵之变存在直接的关系。在高平陵之变中,曹魏之所以大权旁落,显然和曹芳这位小皇帝无法掌权存在直接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东汉频出小皇帝还能维持190多年,为何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没落乃至于迅速灭亡了呢?

首先,东汉出了很多位小皇帝,但是,其还能坚持接近200年。但是,曹魏仅仅因为曹芳这一位皇帝,就被司马懿篡夺了大权,最终被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所取代。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虽然我们现在用东汉来称呼刘秀建立的王朝,但是,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实际上东汉就是西汉的延续,也即二者都被称之为汉朝。因此,对于东汉来说,尽管频出小皇帝,可是汉朝数百年的威望还是在的,也即汉室的影响力是比较深厚,这不仅会让乱臣贼子背负较大的压力,也会让更多的文臣武将支持汉朝。

一定程度上,尽管到了四分五裂的东汉末年,汉献帝作为天子的影响力还是在的,至于刘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依然能够聚焦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忠于汉室的力量。而就想要篡汉自立的曹操来说,到死也没有登基称帝。凡此种种,都凸显出汉朝的强大影响力。所以,在东汉还是大一统王朝的时候,这些小皇帝的出现,并没有让天子彻底大权旁落,也即等到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后,还是可以收回大权的。比如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显然不是一位被架空的傀儡皇帝,这和曹魏历史上的曹芳、曹髦、曹奂等皇帝,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

对于曹魏来说,虽然魏文帝曹丕的皇帝之位,是由汉献帝刘协禅让的。但是,曹魏至始至终,都没能一统天下,彻底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加上曹魏建立的时间不是太长,威望和影响力都不能和汉朝同日而语。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连不少曹氏、夏侯氏等宗室力量都没有反抗,这自然加快了曹魏的灭亡了。也即相对于东汉王朝,曹魏的底蕴还够深厚,面对司马懿这样篡夺大权的大臣,缺乏制约的力量。

另一方面,对于东汉来说,虽然出现了比较多的小皇帝,但是,宦官、外戚、世家大族等多股力量的相互制约,确保了东汉皇帝的地位。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倚杖窦氏戚族,导致外戚开始篡夺大权。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自此之后,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反复较量,成为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不过,宦官权力最大,也很难威胁到皇帝的位置,而外戚因为在朝堂之上有宦官作为对手,在各个地方还有世家大族形成制约,也很难威胁东汉皇帝的宝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一统的王朝,东汉在没有遇到巨大的内忧外患时,很难发生篡权甚至篡位的情况。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早在西汉建立之初,就在白马之盟中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并且,权臣不仅难以称王,连公爵都难以获得。在两汉历史上,应该只有王莽、曹操等极个别权臣曾获得了公爵的待遇,这还都发生在朝代的末期。如果是在初期或者中期的话,王莽和曹操都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地势力的讨伐。

而就曹魏来说,则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毕竟还有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对手的存在。于是,相对于东汉,曹魏则更加倚重武将,导致武将逐渐篡夺了大权。在曹魏前中期,还有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等宗室武将,以此避免大权旁落的情况出现。不过,在宗室武将走向衰落之后,曹魏因为没有东汉的外戚、宦官等势力,这让司马懿等士族逐渐篡夺了大权,乃至于完成了取代曹魏的过程。对于曹魏来说,虽然吸取了东汉的教训,严格防止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不过,大家都明白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如同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一样,除掉魏忠贤等宦官势力后,只会让文官不断坐大,从而让自己束手无策。

最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平定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但何太后反对,袁绍提出建议,让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结果,经过激烈的较量之后,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都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而这,自然让董卓趁势篡夺了东汉朝廷的大权,并最终将东汉推向灭亡。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曹魏来说,本来指望宗室力量和士族力量可以形成平衡。但是,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曹丕对于宗室的打压和限制,逐渐让宗室力量走向了衰落,也即司马懿等士族力量逐渐超过了曹魏宗室。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比较偶然的因素,比如大将军曹爽的应对措施,司马懿的年龄等。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对于曹魏来说,存在时间不到60年,这无疑和东汉形成了天壤之别。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曹魏内部势力格局的失衡,而不仅仅是曹芳等小皇帝。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最强大,最后统一了中国? (三)

贡献者回答你好,魏国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是最强的,虽然政治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还是要比蜀吴强.魏国最强,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因其占尽中原,兵精粮足,又人才众多。蜀国和吴国从政治上讲前期都不错,但后期都有了很大的问题.但蜀国政治还是比吴国要相对好一些的. 从经济上看,两者各有千秋.但,蜀虽占有天府之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仍比不上江东与荆楚(尤其是江东).因此,吴国的经济要好. 军事上,蜀国连年用兵,军士虽为百战之师,导致军力疲乏;而吴国相对稳定,军事也未荒废.所以吴国的军事要强一些. 但是因江南发展不足,交通拥塞,又多图安逸。

曹操的政治成就 (四)

贡献者回答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政治

惩办豪强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稳定局面

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汉献帝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昌,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尚礼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军事

统一北方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精通兵法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治军严整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

曹操画像、雕像

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 《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爱惜将才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经济

施行屯田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制的实行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改革户籍

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兴修水利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提倡廉洁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文化

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宗教

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乌桓

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蹋顿。曹操北征乌桓,完全出自战略的需要。既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又要统一三郡。白狼山一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促进了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

曹操在世时还提倡过薄葬。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曹魏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酷斯法的其他内容。

诈骗他人罪

萧山经济开发区医院体检时间!医院几点开始体检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