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最近谈中国经济__李稻葵言论
- 1、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 2、2050中国gdp占全世界比例
- 3、中国经济如何跑好高质量发展?
- 4、李稻葵对未来10年判断,十分震撼
- 5、李稻葵建议向受疫情影响百姓发现金,实施起来有多难?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一)

贡献者回答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4月11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由新华网思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新华网海南分公司承办的思客会在海南博鳌举办。其间,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围绕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力量展开了一场妙语频发、思想交锋不断的深度探讨。
实体经济在未来五到十年将有质的提升
“中国实体经济在未来五到十年之内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李稻葵在思客会上表示。
李稻葵作出上述判断是基于三大因素。一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正处在回升的起点,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处在回升阶段,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全球实体经济有望保持相对稳健的回升态势,中国实体经济要抓住这个机遇;二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正在改变世界的投资面貌,虽然人工智能不能立马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以新科技为主题的投资会“蜂拥而至”,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第三个因素最重要,中国实体经济能实现质的提高就在于实体经济的布局,中国经济是当今世界实体经济布局最完善的经济,既生产草鞋,也生产上万元的高端皮鞋;既生产最简单的自行车,也生产复杂的高铁、火箭、发射卫星以及大飞机,如此完善的布局,这是全球经济没有的。
说到企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提金融的力量,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只有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机遇。李稻葵认为防控风险是未来五到十年金融领域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消灭、化解不良资产正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
目前金融监管常常用“堵渠道”的方法,但是“堵渠道”容易引发一些好企业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资金的问题,这样一来这些企业就要通过其他渠道借钱,资金压力也就随之转移到其他行业。
所以防范风险需要转变思路。李稻葵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不良资产是金融体系的肿瘤,现在要把这个肿瘤干掉。要消灭掉那些不断吸纳我们金融资产的坏的投资项目。该重组就重组,该关门就关门,该转给财政的就转给财政。这才是金融监管的根本,一定要把坏资产清理掉。”
吴晓求则聚焦了“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金融风险”这一话题,他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是必然的,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金融风险,但又不能在停止中静态地控制金融风险。随着整个市场的开放,整个金融行业结构和金融业态会发生变化,风险也会变化。现在的风险已由以机构为主,变成机构和市场风险并重,这个时候,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骤然加大。
吴晓求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也赞同李稻葵“堵渠道”不是监管重点的观点。“因为金融风险发生了立体化的变化,所以光堵渠道是没有用的。”未来中国的金融风险是立体的、高度流动的、市场化的,甚至是有国际传递性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风险了。
张燕生:要想解决目前企业的高杠杆,核心问题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
防风险的关键是“去杠杆”。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是重中之重。张燕生指出,“要想解决目前企业的高杠杆,尤其是国有企业,核心问题还是全面深化改革”。
张燕生认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解决其资本金问题,如何成为充分竞争市场中有效率的企业,如何对其非商业活动做一个更好的制度安排等,这些都需要全面的改革来实现。
快刀斩乱麻,加快金融监管改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管清友指出,未来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核心在于制造业。我们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怎么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金融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在这十年我们要完成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完成大量境外上市企业向境内市场的转变,要完成监管机构大框架的改革,要完成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的改革……这十年时间很紧张,我们需要快刀斩乱麻,要尽快完成这个转变,以便给“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金融力量。
管清友:未来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核心在于制造业。
境外上市企业怎么样能够大规模地转向境内上市?最近几个举措,比如独角兽回归A股,市场上也有非常多的评价,目前来看,管清友认为这个方式不足以解决所谓大量的中国企业在境内上市的问题。尽管现在已经形成了所谓大监管的格局,但是在很多具体业务上还面临着多头管理、监管缝隙过大的问题。什么叫监管缝隙?就是监管层自由裁量的余地太大,法治化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加快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是十年窗口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改革,依托现在沪深两家交易所来完成这个使命是非常困难的。未来需要通过增量改革去倒逼存量的改革,这也解决了现在面临的大量企业境外上市,包括类似于同股不同权的企业无法接纳的问题。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之一。李稻葵主张金融体系多元化,认为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我们金融体系太单薄,现在银行吸纳现金的量非常大,大量的贷款是经过银行出去的。银行是一个渠道,我们人为强迫很多贷款必须通过银行走,只要不通过银行,就好像你是歪门邪道,就是影子银行。从这个方面看,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打开渠道。”李稻葵强调,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企业家总觉得上市是唯一的成功标志。坦率地讲,不一定所有的企业
都适合上市,上市是美国市场经济的玩法,其他市场经济,比如德国,有大量的非上市企业长期都是家族或者投资者控制的,非常稳健,比如轮胎行业做得最好的是米其林,但是它不上市。所以企业应该把大量的资金用来搞研发,才能靠科技领先,变成全球品牌。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处在一种脱实向虚的局面,吴晓求认为不要把金融业态的创新视为金融脱虚向实的表现,业态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金融有它自己的规则,当企业所在的领域信用非常差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因为资金的价格和信用是相匹配的。除非是基于大数据平台之后,发现虽然是小微企业但是信用也很好,那它融资贵的问题也能解决,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融资,最重要的是财富管理,又被称之为风险管理。吴晓求表示金融还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这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现在人们的眼睛一直盯着金融要为企业提供投融资,而忽视了金融服务这个重要的环节。
2050中国gdp占全世界比例 (二)
贡献者回答2035年和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以及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稍乐观”估计 2050年中国经济全球占比3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经济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李稻葵表示,未来到2035年、2050年,中国将长期、持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以及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历史数据。从2001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平均贡献在30%。到2035年或2050年,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国,这个格局恐怕不会改变。”李稻葵说,目前阶段,中国不仅经济规模大,经济增长潜力也仍然很大。
通过花费大量精力梳理历史资料,李稻葵的团队得出结论,“非常保守”地估计,到205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达到25%,大约相当于英国引领工业革命后第一轮全球化,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和1950年美国引领第二轮工业革命后第二轮全球化,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稍乐观”地估计,到205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达到34%左右,基本恢复1600年明朝末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中国经济如何跑好高质量发展? (三)
贡献者回答3月8日电,018年到2050年中国经济的“马拉松”怎样才能跑得好、跑得漂亮?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8日建议关注三点:严防重大波折、不断提前解决一些制约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善于用好正常的经济波动。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当天在北京举行。李稻葵作大会发言,以马拉松为比喻,谈中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稻葵指出,首先,“绝不摔跤、崴脚、岔气”,严防重大波折。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实体经济负债规模较大,且隐含较多不良负债,应利用好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时机,及时清理。二是中国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太强,会导致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较差。要从根子上改革,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引导储蓄者直接持有流动性低一点的债券或其他金融证券,提升金融稳定性。此外,重大波折也可能来自于中国经济的供应链对外依赖度非常高。要从现在开始,适当减依赖度、增多元性、增储备。
其次,“边跑边提前补水”,不断提前解决一些制约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例如劳动力素质问题。要具有前瞻性地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基础性教育,不仅提高数理化等硬知识,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和技术所难以复制的人文社会等综合软素质。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短期应适当地鼓励人口生育,更重要的是要有彻底的思维转变;老龄人口有“含金量”,应通过改革,鼓励他们自愿参与社会劳动,化压力为动力。
第三,“利用好马拉松路线的上坡、下坡”,善于用好正常的经济波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加强监管金融体系“排毒”,提高效率;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多做一点公共投资,多补短板。
李稻葵对未来10年判断,十分震撼 (四)
贡献者回答近两年,局势瞬息万变,人们对未来众说纷纭。
但对企业而言,必须对未来大趋势有清楚的判断,才能找准风向标。
未来趋势究竟该如何界定?
7月9日,在诺亚财富第十届私募股权投资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学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表了《“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机会与挑战》主题演讲,将自己对于未来5-10年中国发展的挑战、目标、改变、风险和机遇的思考进行了慷慨的分享。
以下是李稻葵教授演讲精编,(部分内容有删减),Enjoy。
口 述: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编 辑: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
01、未来10年,中国面临3大挑战
首先分享一下我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因为没有大形势的判断就不可能看清楚每天要面对的这么多挑战和细节。
未来10年大形势如何?我总结了3个方面的重大挑战,这是我们中国未来整个发展都必须要面对的。
1. 国际形势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来自国际。
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中国可能很难再韬光养晦,以前经济多赢、政治上求同存异的时代可能不复存在。现在他们都知道中国发展潜力巨大,而且中国发展的思路、治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他们不理解,就很容易起一些摩擦。
这些集中表现于,中美矛盾在未来10年还会不断演化。
如果说之前特朗普是大戏的序曲,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戏了。 拜登新政府团队非常专业,他们会深层次跟中国方面博弈。怎么博弈呢?我简单总结为:经济、金融、 科技 、军事相对分离,但是协同作战。
1)经济领域: 拜登的团队以及未来下面的总统,我相信经济上还是会和中国保持一定的合作,但重点领域肯定会针对中国采取对抗措施来遏制我们的发展。
2)金融领域: 局势极其复杂,正在博弈, 有一件事我们要牢记在心——金融上务必要做一定的切割。 我们有很多上市公司去了美国,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界成长最快的那些明星企业几乎没有例外,都在海外,主要是美国上市。
未来一段时间这方面会有所改变,因为这其中是有风险的,当然也有机遇。风险是之前布局在美国的中概股的股票会受到波折,机遇是未来好企业会回到A股、港股来,估值会高一点。
金融领域中美还在博弈,远远没有定局,我们也不认为美国方面已经考虑好了,因为华尔街的利益和白宫的利益不一定一致。我们这边也在研究,到美国上市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安全还是不安全,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
不过大趋势是,我认为越来越多成长型企业会回来,首先在港股和A股上市,这是金融领域中美博弈的小结果。
4)军事领域: 双方会互探底线,虚虚实实。美国会来挑衅,中国会给一定的回应。
未来是中美多方位、全面、深层次博弈的阶段,我个人观点认为, 中国可以利用这10年打造出一个中美平等合作,或者说平等竞争的新型关系。 但有一个前提,美国人必须接受中国的政治 社会 现实,目前他们对此心理上的冲击很大,是不接受的。
2. 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挑战
未来5-10年中国所要面对的经济发展本身的挑战有很多,我今天只讲一个,坦率地说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债。 目前中国地方债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说这很关键?我们来剖开分析。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因素是什么?投资。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中国消费相对稳定,出口波动占比进出口也有限,主要的影响就在投资。
那影响投资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包括各种各样的基建投资。
影响政府投资波动或者限制未来增长的是什么?地方债。
我有一个博士生做博士论文,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开例会,他最开始研究的是中国债务问题,一点点顺藤摸瓜,最后发现: 中国债务水平高不是因为中国企业,也不是中央政府,根源在于一大批地方政府。 而且这种债务是隐性的,通常以金融服务集团的形式出现,表现为金融服务、商业投资,使得债务水平一直居高不下。
包括我自己去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发新债补旧债,利率还很高,我去听了数据都觉得害怕,说他们怎么还睡得着觉。
除了极个别的地区外,中国有大量的地方政府,自身税收的增长有限,收上来的也会大量给中央,另一方面又背了很多债务,这种情况在未来5年一定会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挑战很多,其他先不讲了,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就是地方债务问题。
3. 社会 层面上的挑战
现在我们中国 社会 进入了一个 历史 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
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近2亿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18-22岁的国民中有50%上了大学,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几千年从来没有到过这个程度, 但这背后也有别的含义—— 社会 矛盾多元化了。 举两个例子。
1)教育: 越是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可能越是重视教育,大家都希望孩子受好教育,这其中就掺杂了竞争的元素。从幼儿园一路到大学,学区房、好学校、课外辅导……政府决策者不希望孩子们的教育完全由一些逐利的机构左右,但这背后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02、“十四五”规划中,非常重要的3个目标
应对挑战的新思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长远规划中也可以提炼概括为三个目标。
1. 科技
在这三个目标中,最突出的,要放在第一位的就是“ 科技 ”。 可以说,没有 科技 领域的进步和突破,我们的民族复兴不可能完成,永远都会被别人遏制。 有些地方政府讲要把 科技 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宁可税收少一点、GDP少一点、其他的资源、就业不那么足够,也要发展 科技 ,这其实是很好的。因为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各方面环环相扣。
2. 安全
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把安全和发展统筹起来这个提法,但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目标中,一口气讲了很多安全,主要是三个方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
这讲的其实是风险控制,不能盲目追求发展而忽视安全。
3. 低碳
低碳在“十四五”规划中很突出,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恐怕还要“加码”。之所以把低碳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原因很简单: 中国要发展、要成为受全球尊重的大国,必须在全球公共事务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一个比方,中国要从一个学习好、进步快的学生成为帮助全班同学复习考试、一起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榜样,这才能突破西方对我们的围堵,这是战略高度。
而低/减碳是西方人唯一认可或者说愿意跟中国合作的领域。
“ 科技 ”“安全”“低碳”,三个大原则,非常重要,但其实还是有些空的。它们跟我们具体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会说一系列挑战与目标引起的,中国经济和金融未来5-10年会产生的格局性、趋势性变化。
变化主要有6条,侧重有所不同,但全部围绕一个主题——有机遇也有风险。
1. 经济增速阶段性下降
未来5年,甚至10年,我们要做好经济增长在6%甚至5.5%以下的思想准备。
面对国际围堵、经济上的债务问题、 社会 层面难题的叠加,此时如果经济增长太快,非常容易暴露风险点,5.5%左右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中低速。
不过这样的下降是阶段性的, 我坚定地认为,如果花上5年时间来解决重要问题,尤其是把债务问题等好好化解,中国的增长还会回去。 我们必须记住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这其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里有人会提到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不认为这是致命的要素。可以计算一下,我国人口增速虽然下降了,但我们的 健康 人口在持续增长,国民受教育水平也在上升,这两个因素结合,能得出的结论是2050年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仍是在上升的。
所以虽然经济增速会放缓,但这样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好好调整当下的问题,日后大有可为。
2. 产业大规模重组
简单来说,就是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很可能会关闭、倒闭,而龙头企业会做大。 很多隐形冠军会被打造出来。
隐形冠军指的就是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的、消费者不知道的,但是在产业中间地位非常特殊,集中度非常高的企业。比如只有某一个企业生产某一种零部件,他如果出问题,全球产业都会停顿。这种企业江苏很多,非常多都是搞配套的,未来他们的市场地位会被打造出来,这是产业大重组。
这其中的风险很明显,就是企业倒闭,而机遇,在于投资。 举个例子,电梯。2年前调研,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有800家电梯厂,而在中国之外,全球大电梯厂只有10家。随着未来房地产下降,电梯行业肯定会有一批大重组,这是风险也是机遇,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选对企业、投对企业,利润就会上去。
3. 科技 创新链条丰满化
之前反复说过, 科技 是立足之本,国家会花大力气扶持 科技 行业,以后围绕 科技 行业就会产生一个产业链条。
在链条中,有的是基础产业,比如生物原料、基础测验等,有的是给 科技 创新搞投资的,比如私募股权帮助企业上市,这样一来, 科技 创新链条就会带动金融、 科技 测试、原材料等一系列产业大规模发展。
这其中仍然是风险机遇并存,得选对、选好产业,其中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
4. 消费多元化
现在有两类产品卖得不错, 第一类是面对广大消费者的,一般产品卖得很火。
举一个小例子。我们都喜欢吃方便面,但近两年,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广西的螺蛳粉正在部分取代方便面,尤其是在年轻人、大学生群体中。我一开始不懂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去下单买回来,再一看,明白了。
螺蛳粉对比方便面:
5. 金融在升级
未来5年金融行业有大的变化在升级,其中又能分成三点:
1) 非标产品的供给侧转型
现在大量的非标产品,表面上看可能是某一个信托、某一个公司,背后其实是地方债,由地方进行担保。这样的非标产品我相信未来5年会转成公开的、标准化的政府债,因为很多地方的债务本质上讲中央应该承担过来,地方因此做了很多中央政府该干的活,导致目前的一些做法不可持续。
2)上市公司的结构变化
未来,我个人认为大趋势上,中大型的企业和一大批的 科技 型企业主要将在A股和港股上市,而非赴美上市。一方面是美国人有所顾虑,另一方面是这其中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信息披露等,相关法规的问题很复杂。
我昨天跟一个专业人士请教,发现我们国际证监会搞的规则还是太复杂,这方面应该呼吁改革,希望流程上做一些更合理的简化,让更多好企业回来。
3)不同类型的资产,投资回报分化
以后的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每个类型资产内部的投资回报一定是分化的。以固定收益为例子,将来肯定是风险高的一部分地方债利率高,风险低的国债利率低,这样一来,市场定价也一定会拉开。
以后金融投资,我们必须专业化,而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道听途说。 我讲大实话,中国金融未来有机遇,但是会更加复杂,需要专业,专业专业再专业,理性理性再理性。
6. 区域化
我们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特点——区域化。
总体来看,未来南方和沿海一带,以及几个大的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大湾区,成都、重庆,长沙附近大的区域发展会比较快,同时很多城市的省会地区发展会比较快,人口资源将更加聚集 。
正所谓搞经济地方要选对。
04、结语:长期更有耐心
最后,关于未来1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说经济和 社会 的发展还会持续,中国还会往上走。
但是同时,未来的5-10年我们将面临比较复杂的环境,投资的机遇仍然有,但是会变得更加复杂。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智、客观,不能像过去一样拍脑袋、拍屁股、拍胸脯来决定事情,要保持专业和理性。
中国的向上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长期大趋势,尽管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现实难题,但这个过程必定是向上的,企业家们、经济学家们要保有长期的耐心。
李稻葵建议向受疫情影响百姓发现金,实施起来有多难? (五)
贡献者回答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中国抗疫实际有“两个战场”。一方面要控制好疫情,另一方面要保护产业链,并通过保障物流畅通和对受影响的百姓直接给予现金补助来刺激居民消费。
李稻葵建议向受疫情影响百姓发现金,实施起来有多难?
1、中国疫情花费巨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仅用两个多月就带领中国人民迅速走出疫情“至暗时刻”,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很多人都说,这是我们过的最长的一个假期,也是我们和家人朝夕相处时间最久的一个假期。 知道中国为了抗击疫情花了多少钱吗?花了一万亿相当于半年的烟草税,如今还要补发现金补助,真的是难上加难啊。
2、疫情导致失业率增加
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日益严峻。国际劳工组织曾发布报告称,自新冠疫情全面爆发以来,全球众多企业纷纷选择裁员,有近六分之一的打工者面临着失业困扰,而在职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也减少了23%左右,发现金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3、国家促进就业才是正经事
人们不仅仅需要工作所带来的收入,还会因为在工作过程中中被人需要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完成工作,可谓是专业且敬业的体现。所以我们在疫情期间,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哪怕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但是坚持下来也许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后记:由于冠状病毒大流行的经济影响,多达7000万人可能失去工作,实际失业率约为20.5%。据彭博社看到该报告的人士称,失业率飙升是由于流感大流行对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服务业和小企业造成的巨大影响,再加上马上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明白了李稻葵最近谈中国经济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酷斯法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