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乐平市经济适用房.乐平市经济适用房有哪些

2024-05-02 22:55 分类:经济犯罪 阅读:
 

现代经济信息的最新目录 (一)

现代经济信息的最新目录

贡献者回答宏观调控趋紧背景下的房地产项目风险探究 陈仪福

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程雪芳,鲍芳

资源环境问题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制约 唐晓丽

从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理解包容性增长 李晳瑶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 宋婷婷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何玲玉

城乡发展二元化困局的突破 李家瑞

浅析国家财政收入的时间序列变化 王旭鹏

绿色物流: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铺路石 徐强

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赵海燕

论农地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付佳佳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产业结构调整 史高艳

基于截面数据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余建

试论政府采购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 王骏

浅析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赖颖

对业务流程符合性监察的思考 张燕

浅析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李荣安

住房公积金实行绩效考评管理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茆爱华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 费彬彬

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龚雪萍

论高等数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黄文质

基于稳定视角的国企改革刍议 李青,李朝华

内部控制制度与ISO的衔接探讨 梁子红

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如何贯彻国家军用标准 龙兴刚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 宋冀疆

关于油田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思考 王云英

关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程序的一些思考 许雨婷

地铁运营效益管理探讨 曾政

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柔性管理 赵子芳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杨艳文

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精打细算出效率 张财明

基于公平与效率角度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探讨 赵萌

企业在战略并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文化冲突性视角 朱明明

驾驶员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黄东文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环境公平的主导作用 于少青,刘霞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张惠琴

供应链规划下的货期控制 胡淑荣

政行校企合作群落的个体移动及“活性”演化 胡炜,祝宝江

长庆油田矿区供暖节能改造浅析 黄虎,刘元甲

“以病人为中心”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探讨 黄离团

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的可行性路径初探 贾玉洁

医院医疗经济运行分析方法研究 金家鑫

论新形势下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 万婧

物流配送管理中的车辆路径分析 杨芃博

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系浅析 张喜广,王海,王硕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张晓娟

浅谈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瓶颈与对策 周栋伟

绿色品牌顾客价值、关系质量和重复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以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为调节变量 吉秋月,郝晓彤

浅析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设备资产的管理 林秀明

浅谈建筑的工程管理 石中华,王长江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对道路运输经济的影响 王沛宏

美国高层次人才发展策略及启示 徐志宏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系统分析 周述民

国有外向型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宋文君,毛云聪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蔡贞

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任海军

如何做好天然气公司的经营管理 邵东

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王卯萍

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网络信息化的创新 杨建军

好孩子品牌国际化的渠道策略分析 宋玲玲,张伯玮

企业职能战略研究 张启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研究 弭伟

试析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顾晨,昂慧,赵辞瑶,开喆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 贾晓刚,王静

房产测绘管理机制的建立 杨建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 王玢

ERP系统风险防控 王龙

改善企业医保规章以提高员工忠诚度 吴秋雷

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余俊鸿

试析如何做好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周隽

浅谈内部控制在地勘单位的作用 陈晓英

浅谈如何合理控制电力企业工程造价 刘琪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袁芳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 王秀芳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许华玉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张倩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 章建锋

基建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效益最大化之我见 曾雪芳

施工企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崔战修

建材家居卖场服务营销浅析 张小伟

小议如何对棉花公证检验专项经费进行管理 高江梅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行为中的寻租问题--以“字典门”为例 兰舟

网络环境下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磊

浅谈做好国企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王忠起

物资供应“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张宝丽

谣言传播与当前社会风险的关系研究综述 李静

探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张宁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 范平

电子信息时代会计档案管理的探讨 刘妍

浅析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建议 刘彦

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策略 明杰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孙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用及建设途径浅析 王秋香

浅谈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魏桐明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吴双双

浅议淮北矿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流程 章建光

以创新的形式培养优秀的企业政工干部 赵媛媛

浅谈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 李彩霞

高校周转房可持续性探讨 马昆龄,冯慧,左文

探讨建立政府购买污水处理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谢晓蓉

浅谈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应以人心为本 张利峰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娟英

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分析 郭贵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职业道德建设 李仁杰

基于中国特色的媒体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 李雪莱

浅谈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展望 万钰

浅谈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管理 王玲

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王震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初探 翟大伦

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 张连耀

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赵晓峰

关于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调研和思考 郑兴宏

提高医疗器材管理水平途径的初探 程端

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根本在人才 富红玲

关于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的区别 艾雪峰

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加强企业工会建设 何勇

对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李志方

关于工程造价与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分析 梁谦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意义研究 魏永涛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吴飞

浅析激励与报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刘莉

国有贸易企业的改革和升级 伍超

中核运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建设及其应用规划 詹应武,李燕麟

关于土地与房产抵押问题的研究 郑红雨

浅析如何做好房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 鲍雄亮

浅析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困境与改革措施 丁峰

财务人员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丁晓洁

试论新时期垃圾发电厂的宏观管理 房华

压力管道评审换证事宜及简要注意事项 郭春玲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赖晨捷

影响安全疏散若干因素的思考 石岩峰,刘媛媛

基于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的改进研究 夏继平

浅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周云仙

浅析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问题以及改革机遇 王小驹

ERP直运业务执行与生单模式分析 宋景娥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缘起及影响 段静静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 邢志敏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合理注意义务分析 袁嘉笳

试论在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刘梦楚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孙艳艳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可隆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盛花

新时代背景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沈源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 时浩淞

基于两业联动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通道发展研究 邵辉,唐向华

中美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应对策略 边丽娜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张菲菲

交易特征、缔约环境与公司和农户的契约选择 喻卫斌,徐忠爱

我国劳动密集产业的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袁芳

大庆油田海外市场开发品牌国际化战略分析与策略研究 姚少军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分析 代军

中小企业会计诚信的建设研究 郭勇

浅议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刘萍

论房地产股债权投资的风险管理 杨新林

浅谈借壳上市 刘丽聪

浅析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金昌,田文美

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几点思索 魏艳如

论项目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对象和任务 夏睿

探析财务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谢江宏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重要性 张慧

关于高校财务审核工作量激励方案的探析 李彩霞,罗晓铠

价值链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瑛

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 刘怡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鲍依梅,朱欣欣,傅银芳

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文国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 雷彦俪,林晶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娜

浅析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利弊 李琼香

新形势下“营改增”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王玺凯,王正,王义茹,孙铭泽

浅谈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傅银芳,鲍依梅,朱欣欣

水利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崔永霞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冯春莉

浅谈地质勘查单位预算管理 杨晓冰

检察机关司法会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张晓静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管理 陈泓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任杰

ETL在新疆油田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张蓉

浅谈信息系统审计 牛婧

旅游上市公司税收筹划及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孙阳泽

浅论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审计对策 秦忠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樊静薇

关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执行的思考 高建勇

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 韩晓庆

公司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姜娣

“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税负影响分析 金任茜

省级直管下的财务保障机制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汤春娇

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思考 杨纪汉

浅议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郭世英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姜滢

浅析现金池模式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何海军

分析电力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英男

完善基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医保基金合理运行 侯晓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及措施 徐明彦

浅谈采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管控 张毓芳

浅谈信息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俞泽青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赵子越

试析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若干思考 高小平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分析 纪超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用框架研究 吕涛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俊,杜欢

企业预算管控问题及策略探析 王鹏

公路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方法探讨 冯国艳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解读 李慧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刘昱彤

现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浅析 孟瑞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王玲

关于铁路运输费用营改增后对企业的影响 王晟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娟

论电算化发展对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张筠

浅析财务内部控制 朱爽

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鲍琳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雯

公司投资项目利润率的估算方法 陈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研究 郭茵琳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思考和分析 李瑞红

探讨企业合并报表理论的比较及实务选择 林亚文

对企业现金流量数据优缺点的分析与研究 童雪玲

浅析监狱财务信息化建设 王惠

探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财务处理的异同 韦佩舒

节能服务公司税收筹划设想 杨华

谈营改增对监理服务业的影响和建议 张荣

交通运输行业内营业税改成增值税的重要性 王涤飞

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安宇宏

浅析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 刘亚丽

浅析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 邢桂云,张艳平

思考企业在工作实践中的预算管理 衣华

解析医院会计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周文清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报废资产的处置 董晓娟

论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吴伟文

充分发挥财会职能作用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黄琴

浅谈新形势下的邮政企业财务管理 潘小红

邮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王虹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综述与启示 吴佳佳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选择问题浅析 徐超

关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思考 张小云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张星

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探究 祝福冬

企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及对策研究 高驰

浅析集团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刘华伟

“数字遗产”税收征管的初步探究 白方红

关于铁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煜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利弊影响及对策刍议 胡淑红

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刍议 史明霞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下的应用--以万科集团为例 谢瓅,林婉滢,王聪,史尧磊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许亚军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究 闫红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风险及其应对 角家能

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分析 王星懿

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探讨 张艳秀

我国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路径探析 雷茜,陈斌,赵鸿鑫

浅谈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陈静

论企业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王志龙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 章凯琴

关于我国基金管理与审计监督研究 孙映英

关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郑东华

从“中国大妈”被套论我国黄金投资理财市场发展策略 唐红亚

浅谈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困境原因与解决措施 严逸舟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何驰

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何昕

村镇银行代理清算业务发展瓶颈与建议 何燕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 常军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 吉香丽,田珍荣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探讨 李健平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李明军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 田珍荣,吉香丽

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控制要点 冯印

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 邹德娟

浅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韩爱武

现代支付系统运行下基层国库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 邹晓云

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破解措施研究 李莉

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的策略研究 张健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难 金小青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研究 湛承梅

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 刘欢

商业银行间“钱荒”成因及其启示 陈云萍,卞泽阳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打造资本节约型上市银行 麻莹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TSU BPO贸易融资浅析 郑耿

关于特变电工股票市值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检验 银建华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比较及启示 李银平,于金海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许坚,朱晓阳

浅析高速铁路BOT融资的问题及对策 林静远

浅析当代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关系 邓文君

浅谈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创新 何静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周琳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周子凯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金融危机 廖伟

互联网金融对建行的影响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赵越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李连伟,颜廷亮

中国银行与民生银行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研究与比较分析 曹坤婧,薛明珠

基于微型企业贷款机制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研究 邓永平

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性问题研究 瑞启光

探讨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及应用 欧金

从经济角度看比特币 付子豪

北京市诚信体系建设法律规范研究 姚银银

论工伤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 姚秀盈

新形势下改革减免税备案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丁海燕

探析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谢昆谕,刘玉兰,杨倩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思考与探索 庞杰,郭文羽

汽车租赁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胡燕玲

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中大众体育长效实施机制及评价研究 兰健,徐彬,郭杰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王春霞

媒介体育的演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许晓峰

城市郊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分析 闫东梅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展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 李楠

论黄河水利旅游发展策略 葛颖

省域经济的产业专业化集聚与产业多样化集聚研究 白玉洁

体育媒介奇观理论问题初探 许晓峰

新险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程金虎

浅谈如家快捷酒店服务营销战略 韩鑫,陶勇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宋玉娥

我国各地区商品房销售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宋晨静,赵卫军

维克里拍卖原理应用于网上拍卖的可行性分析 朱丽萍

基于开发药用经济价值的荞麦黄酮复合物急性毒性实验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试析创新视角下证券行业风险管理 张小松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李伟

我国旅游产业创新与思考 张铭

陕北清涧红枣的营销与定位 杨娜

基于开发产业化的荞麦黄酮复合物对细菌性阴道炎疗效评估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韩淑英

简论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段俊

探索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 张林章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李聃,罗玉清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的效果分析 孟书宇,刘鑫鑫,车尊岳

浅谈水利工程的环保设计 方大转

浅析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煤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李慧

中石化并购雷普索尔案例分析 李彦

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周桃志

水利投资的发展路径分析 邱浩

数字签名在4G系统中的应用及实现过程 叶书凯

一键控制方式在ZB45型硬盒包装机空车运行的应用 白波

浅析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王亚青

浅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杨可言,孔凌曦

YJ27接装机水松纸抬纸辊驱动气缸定位轴的改造 申飞

关于海外代购行业的几点思考 郭雨萌

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薛智升

微观经济思想史学习心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 李文一

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朱欣欣,傅银芳,鲍依梅

关于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文超

新形势下人才“回炉”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柳兴国,吴娟

浅析计算机英语开放式教学方法 徐镱闻

以新公共艺术发展带动城市升级 王曜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分析 邹萍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 于洪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向凯英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研究 郑华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探究 王昕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与机遇 边莉娟

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起的经济作用 高于

如何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吉丽芳

浅谈学好《审计学》的有效途径 史可

解析铜仁地区旅游文化经济圈的构建 龙建辉,彭虹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及其影响--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何娟,兰舟

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任立媛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李君艳

从粉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杨娜

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发展研究 张芮琪,蓝玉良,戴宁益,胡祎秋,陈宵雅

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探析 秦学春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创新研究 王洋,任艳

渝东南乡镇企业产品开发创新策略 周奇凤,张云逸

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推动海西经济发展 郭皓丹

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研究 张霞

四川人口老龄化研究 周力

浅谈番禺区加快时尚创意都会区建设的若干策略 王贤铮

山西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研究分析 曹文玉,宋晓晨

强化新疆地州署府城市功能的几点思考 谭永羡

影响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均衡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顿楠,徐杰

浅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与建议 郭海霞

基于产业升级背景下的虎门电商产业带模式的几点思考 李葆华

河北省城乡居民婚姻质量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马红霞,刘艳

经济下行压力下山西缓缴社保费的思考 陈健辉,李岩琼

襄阳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何珍

辽宁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研究 刘芷杉

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 马鑫

宜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史雪霞,顾乐平

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浅议 陈州

平顶山市城市居民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董亚琼

河南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证研究 李琰

陕西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 张磊

浅谈尤溪县价格认证的现状及思考 林兴

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钱韵

浅议广东省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菊鲜

地方债务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及实际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1990-2012年数据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田鑫

基于SCP分析框架的青海清真食品产业研究 吴晓东,徐必维,朱婧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的影响机制和提升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徐弼昉

化肥施用量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张明旭,赵海英,王小禹

关于北碚区静观镇农户腊梅种植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罗俊

信息化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广西为例 覃冠玉

贵州民营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潇淼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借鉴 朱珂宇

刍议加快发展修文农产品加工业 陈飞

基于LMDI方法的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苏瑛,雷社平

实现本溪“调结构、稳增长”的现实思考 包书

什么是杭州 (二)

贡献者回答杭州百科名片

杭州地图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中文名称: 杭州

外文名称: Hangzhou

别名: 杭

行政区类别: 副省级城市

所属地区: 中国浙江

下辖地区: 8城区、3个县级市、2个县

政府驻地: 杭州市政府位于环城北路318号

电话区号: 0571

邮政区码: 310000

方言: 吴语

机场: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笕桥机场

火车站: 火车城站、火车东站、火车南站

车牌代码: 浙A

海拔: 平原海拔高度在20~60米

经济: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98.66亿元

市树: 香樟

市花: 桂花

市歌: 梦想天堂

目录[隐藏]

杭州概况

自然环境资源状况

旅游资源

地理气候

人文环境城市人口

行政区划

民族宗教

教育状况

科技事业

天堂硅谷

文化事业

文化艺术

环境保护

历史沿革

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

劳动就业

人民生活

交通运输

旅游名胜西溪

西湖

千岛湖

京杭大运河

钱塘江

良渚遗址

湘湖

天目山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南宋遗址及御街

超山

杭州特产

其他信息老字号

杭州人物

友好城市

杭州之最杭州概况

自然环境 资源状况

旅游资源

地理气候

人文环境 城市人口

行政区划

民族宗教

教育状况

科技事业

天堂硅谷

文化事业

文化艺术

环境保护

历史沿革

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

劳动就业

人民生活

交通运输

旅游名胜 西溪

西湖

千岛湖

京杭大运河

钱塘江

良渚遗址

湘湖

天目山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南宋遗址及御街

超山

杭州特产

其他信息 老字号

杭州人物

友好城市

杭州之最

[编辑本段]杭州概况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资源状况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年日照时数1762小时。杭州生物种类繁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3种。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临安昌化出产一种世界罕见的鸡血石,为收藏石和图章石中的珍品。

旅游资源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雷锋塔保护区;六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和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博物馆9个。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目前杭州正在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为重点发展观光游,以把西博会打造成世界级会展品牌为目标发展会展游,以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发展休闲游,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合力打响“游在杭州”品牌。

地理气候

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金华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与安徽省交界。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市大部分地区。东苕溪通过临安、余杭等地汇入太湖。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有小火炉之称,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黄金季节。 杭州的城市原点(零公里标志)设在上城区紫薇园坐标原点。紫薇园坐标原点从1913年开始就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市内的建筑、道路、水系及名胜古迹,都可根据该原点标出方位和与原点的距离。

[编辑本段]人文环境

城市人口

人口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83.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4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按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

城市地位及荣誉

依靠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旅游资源;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浙江政府提出了要在十一五期间把杭州打造成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的目标口号。

2001年,杭州在公安部评比的“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中名列第一。

2001年,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

2002年,杭州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

2003年,杭州在“世界银行”公布中国的120个城市投资环境中排名第一杭州夜景。

2004年,杭州加冕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2004年,杭州在人民日报社评选的“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荣登榜首。

2004年至2008年,杭州市连续五次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荣登榜首。

2006年,杭州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2006年,杭州被“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授予当年“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

2007年,杭州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的“国际旅游金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城市。

2008年,杭州在《了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04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0年,杭州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奢侈城市”。

此外,杭州还得过以下荣誉称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行政区划

* 面积、人口据“杭州地名网”。资料截至2009年8月24日。注:部分面积数据与《简册》有所不同。 *

杭州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068平方千米。总人口660.4万人,其中市辖区409.5万人。辖8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57个街道、110个镇、39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678个社区、65个居民区、3666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44个街道、49个镇、3个乡,597个社区、4个居民区、807个行政村。

上城区 面积18.3平方千米,人口36.2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清波街道惠民路3号,邮编310002。辖6个街道:清波街道、湖滨街道、小营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紫阳街道。

下城区 面积31.46平方千米,人口40.5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文晖路1号,邮编310004。辖8个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晖街道、潮鸣街道、长庆街道、石桥街道、东新街道、文晖街道。

江干区 面积210.22平方千米,人口40.4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庆春东路1号,邮编310002。辖6个街道、4个镇:凯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杨街道、下沙街道、闸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笕桥镇、彭埠镇、丁桥镇、九堡镇。

拱墅区 面积87.49平方千米,人口28.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台州路1号,邮编310015。辖8个街道、2个镇: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桥街道、大关街道、上塘街道、祥符街道;半山镇、康桥镇。

西湖区 面积308.7平方千米,人口62.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浙大路1号,邮编310013。辖10个街道、2个镇:转塘街道、北山街道、西溪街道、留下街道、蒋村街道、灵隐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荡街道、西湖街道;双浦镇、三墩镇。

滨江区 面积72.02平方千米,人口13.1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西兴街道,邮编310051。辖3个街道:浦沿街道、西兴街道、长河街道。

萧山区 面积1420.22平方千米,人口118.5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邮编311200。辖11个街道、17个镇: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阳街道、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浦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党山镇、党湾镇、益农镇、新街镇、宁围镇、所前镇、闻堰镇。

余杭区 面积1223.56平方千米,人口83.2万人。区人民政府驻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邮编311000。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临平街道、南苑街道、东湖街道、星桥街道、五常街道;乔司镇、塘栖镇、崇贤镇、余杭镇、闲林镇、仓前镇、良渚镇、瓶窑镇、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仁和镇、运河镇、径山镇;中泰乡。

建德市 面积2321平方千米,人口50.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号,邮编311600。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洋溪街道、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富阳市 面积1831.2平方千米,人口62.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富春街道桂花西路25号,邮编311400。辖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桥镇、受降镇、场口镇、常安镇、万市镇、洞桥镇、胥口镇、新登镇、渌渚镇、灵桥镇、大源镇、常绿镇、龙门镇、里山镇、永昌镇;环山乡、湖源乡、上官乡、渔山乡、春建乡、新桐乡。

临安市 面积3126.8平方千米,人口51.9万人。市人民政府驻锦城街道衣锦街398号,邮编311300。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锦城街道、玲珑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横畈镇、於潜镇、藻溪镇、太阳镇、昌化镇、龙岗镇、岛石镇、湍口镇、三口镇、高虹镇、河桥镇、潜川镇、太湖源镇、清凉峰镇、大峡谷镇;板桥乡、千洪乡、横路乡、乐平乡、马啸乡、新桥乡、西天目乡。

桐庐县 面积1825平方千米,人口39.5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桐君街道迎春南路298号,邮编311500。辖2个街道、7个镇、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桐君街道、旧县街道;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凤川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钟山乡、新合乡、合村乡、莪山畲族自治乡。

淳安县 面积4427平方千米,人口45.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千岛湖镇新安北路18号,邮编311700。辖12个镇、18个乡: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汾口镇、大墅镇、唐村镇、梓桐镇、中洲镇、文昌镇、石林镇、枫树岭镇;屏门乡、浪川乡、安阳乡、王阜乡、郭村乡、里商乡、金峰乡、瑶山乡、光昌乡、宋村乡、鸠坑乡、严家乡、白马乡、左口乡、汪宅乡、富文乡、界首乡、横沿乡。

民族宗教

杭州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有汉、畲、回、满、蒙古、壮、苗、朝鲜、侗、土家、布依、高山、傣、瑶、彝、佤、水、维吾尔、白、达斡尔、藏、黎、塔塔尔、僳僳、纳西、锡伯、俄罗斯、等27个民族,总人口526.04万人。除汉族以外的26个少数民族人口13,38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5%。杭州各少数民族一般讲汉语,用汉名、服饰、生活习惯等亦与汉族大致相同。

杭州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宗教。

- 基督教——约18万人,其中萧山区占一半,老市区3万人,39处堂点:崇一堂,思澄堂,天水堂,鼓楼堂,城北堂,笕桥堂 ,杭州崇一堂是全球最大的华人教堂。

- 佛教——灵隐寺,净慈寺,上天竺法喜讲寺,中天竺法净禅寺,下天竺法镜讲寺,韬光寺(灵隐山半山巢枸坞)

- 道教——抱朴道院

- 伊斯兰教——4000人,凤凰寺等

- 天主教——2000多人,天主教堂11所:圣母无原罪大堂

杭州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所处于1952年10月成立后,贯彻执行我国政府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宗教界开展反帝国爱国运动;近行社会主义教育;保障正常宗教活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帮助各爱国宗教团体办好宗教事业,落实好政府对宗教的各项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不情之请付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杭州市宗教界爱国人士在抗灾救灾、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教育及捐款资助伤残人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成绩斐然,为杭州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教育状况

关于杭州教育事业规模

市属高校6所【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电大)、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6万人(其中研究生1329名),教职员工5258名。

全市中小学共有807所【其中小学417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252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75所,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63所】,学生91万人(其中小学44.51万人,初中24.19万人,普通高中11.8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49万人);中小学教职工64082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2533人,教职工375人。幼儿园972所,在园幼儿24.63万人,教职工22970人。

全市共有专修学院14所,社区学院13所,社区学校16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杭州校192所,民办培训学校(教育机构)258所。

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共24所,其中普通高中14所,在校学生21852人,教职工2258人;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5249人,教职工1138人;聋人学校1所,在校学生342人,教职工90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学生270人,教职工47人。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共有教职工92685名,其中市属高校5258名(其中副高1062名),中小学64082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5242名,初中专任教师17317名,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751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973名),特殊学校375名,幼儿园22970名。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具有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71.15%、83.33%、76%,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9.62%。全市拥有178位在职省特级教师,占全省在职特级教师总数近1/3。首次开展“感动杭城十大教师”评选活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42457名公办教师实施了绩效工资,对18783名退休教师实施了统一的生活补贴。2007年至2009年,共解决教育系统突出贡献人才住房116套,落实中小学教师经济适用专项用房951套。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培养工程,选拔名师培养人选11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440名。

一类重高:

杭州外国语学校

杭州高级中学

杭州市第二中学

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萧山中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学

杭州第十四中学

杭州第四中学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中学

杭州余杭高级中学

杭州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二类重高:

杭州第七中学

杭州西湖高级中学

杭州第十一中学

杭州第九中学

杭四中分校

杭州市萧山区第八中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九中学

杭州市塘栖中学

三类重高:

杭州第十中学

杭州源清中学

杭二中分校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杭州夏衍中学

杭州长征中学

杭州市萧山区第六中学

杭州市瓶窑中学

优质大学:

浙江大学(211,985)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通过211预审)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树人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

独立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万向职业学院

科技事业

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6075件,专利授权量1550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6%和57.7%。2009年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02家,累计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其中省级182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32家。年内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已达78个。

天堂硅谷

杭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近年来,杭州致力于打造“天堂硅谷”,以信息和新型医药、环保、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六条“产业链”正在做大做强,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软件企业”行列,15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软件企业行列,14家IT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安家落户,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打造“动漫之都”。杭州还有先进的IP宽带网,2006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通数字电视,率先实现“模转数”。

文化事业

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量903万册,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群艺馆3 个,音乐厅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群)。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5家画廊被命名为“中国诚信画廊”,5个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著名博物馆:

- 中国茶叶博物馆

- 中国丝绸博物馆

- 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

-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 中国水利博物馆

- 中国伞博物馆

- 中国扇博物馆

- 中国中药博物馆 (胡庆余堂)

- 中国西药博物馆(民生药业陈列馆)

-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 中国湿地博物馆

- 中国钱币博物馆

- 中国动漫博物馆

- 中国民营企业博物馆

- 中国围垦博物馆

- 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

- 中国围棋博物馆

- 杭州古城墙陈列馆

- 杭州碑林(杭州孔庙)

- 浙江博物馆

- 南宋官窑博物馆

- 黄宾虹纪念馆

- 章太炎纪念馆

- 苏东坡纪念馆

- 潘天寿纪念馆

- 西湖博物馆

- 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 杭州历史博物馆

-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 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

-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陈列馆

- 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

- 苏白二公祠

文化艺术

2009年全市获国家级、省级文艺、广播影视、动漫类奖131项。年末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个,公共图书馆16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纪念馆6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群)。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03.6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104.39万户。电视、广播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8%和99.83%。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一届西湖博览会等重大文化活动。蚕桑丝织技艺、西泠印社“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播电视

至2006年末,杭州拥有电视台2座22套节目,广播电台9座18套节目,全市电视覆盖率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59%和99.77%。全市有线电视入户数达177.08万户,增长9.6%。其中数字电视在全国率先实现整体转换覆盖百万用户的目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全市有3543个行政村和13980个自然村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14%。

新闻出版

2006年,全市共出版报纸17.98亿份、杂志0.78亿册、图书2.68亿册。著名的有《都市快报》、《今日早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等。

黄龙体育中心

体育运动

2009年,杭州籍运动会员获第十一届全运会5金12银15铜。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冲浪中国高峰论坛、国际冲浪嘉年华活动、世界汽车飘移大赛杭州站比赛、汽车“王中王”争霸赛等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完成新建各类体育健身场所2088个。组织举办了市冬泳表演赛、传统武术锦标赛、市桥牌联赛、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全国门球邀请赛、全国桥牌邀请赛等活动。

杭州拥有中超的杭州绿城,CBA的浙江广厦和浙江金牛,乒超的浙商银行,以及浙江开元女排和浙江利群男排等球队,陈经纶体校以及各支俱乐部等也为国家输送了如罗雪娟、吴鹏等许多优秀运动员。

同时,杭州也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全民体育的发展。不仅有许多体育场馆供市民免费活动,还会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或全民活动,如女足世界杯、2011年亚洲杯预选赛等等。

杭州不仅拥有黄龙体育中心这座设施一流、可以举办国际赛事的大型体育场,还有杭州市体育中心、杭州体育馆等,以及准备建设拥有八万人体育场的奥体中心。

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6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达65亿元,相当于杭州市生产总值的1.9%。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0%和92.0%。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比例达5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比例达81.9%。市区全年扩绿地面积468公顷。至年末,市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45.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5.3%。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在农村盖房子,总喜欢盖三层,是为什么呢? (三)

贡献者回答在农村,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再是土坯房子,木头门,而是换上了漂亮的砖房,造型设计独特,住上了别墅式的洋房,许多城市居民都来到农村盖房养老,在我们本地放眼望去据大多数楼层都为三层楼房,建筑优美,空间设计合理,那为什么不盖太高或者太矮呢?

原来在农村是由这样规定的:乡村住房不得超过3.3米,在2。6米和3.3米之间最为合理的, 而且我感觉农村里的楼房也不大都是三层的,我感觉我们这两层的还是占多数,三层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效仿那种大别墅的感觉吧。

还有就是可能为了能够上房顶上边去凉快凉快,毕竟是农村里面的人,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上房顶上凉快凉快,其实我也挺喜欢那种三层别墅的风格的,因为不仅比起那种两层的看起来美观而且还能够多出一层来放一些小东西没有用的东西,还有就是可能农村的三层的其实也不是相当于二层那样住人的楼层。

我觉得更多的只是一个样式看起来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而且也不用花费太多的东西就能够让房子有种海边别墅的感觉。三层上面还能够增加一些娱乐的设施,供家里的人娱乐的,而且农村里面的地也多,我觉得三层别墅的外观是它在村里火起来的原因。

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四)

贡献者回答多数是根据风水八挂建立起来的

回答者: dlx666999 - 一级 2010-5-18 14:34

主要是源于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一切自然的、未经人类开发的景象的观点。再加上《易经》的师法天地观点。

回答者: jihao2313 - 八级 2010-5-18 14:39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通常渗透了神秘的风水文化观念。由于风水问题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常常遮蔽了其合理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掩盖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今天,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则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虽然存在若干封建迷信的因素,但在“风水”外衣下更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

风水,又称“堪舆”“青乌”“青囊”。它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据说周成王迁都洛邑、周公卜洛时就已经运用了“风水”方法〔1〕(P225),后来经过晋代郭璞等人的理论加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建筑住宅时选择环境与处理环境的一整套观点与方法(古人有所谓“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之分。本文讨论的住宅建筑风水指的是“阳宅”风水观)。“风水”内容主要包括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四个方面。所谓“觅龙”,就是建住宅时要寻找适宜的山脉作为基础,强调“远观得势,近观得形”;所谓“察砂”,就是建住宅时除主山脉之外,也要考虑住宅周边的形势,要求四周的小山能够起到遮挡恶风,增加小环境气势的作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多层展开的良好态势;所谓“观水”,就是建住宅时要寻找理想的水文环境,既要求水口开闭有度(水的入口叫“天门”,水的出口叫“地户”,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若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象征财源茂盛),又要讲究水形富贵有致(如“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同时还必须水质甘香清洌(如“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所谓“点穴”,就是最后确定住宅的具体位置,这其实已由前三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细节讲究罢了。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主要是基于农业村社民居而提出来的,注重住宅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强调物质世界和谐与精神感受舒畅的高度协调。到了后来,随着城市文明的兴起,开阔的城镇地理形势和拥挤的都市生活空间,使得都市住宅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于是,人文环境就成了城市住宅建筑中风水占断的重要内容。因而,自然山水形制逐渐被住宅本身的形貌和人文景观所代替,桥梁、府署、庙宇、街道和住宅等成为风水占断中常见的内容。例如,《阳宅撮要》中关于住宅选址的禁忌,就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逼簇深巷、茅坑拉脚,滞气所占,阳气不舒,俱无富贵之宅。屠宰场边一团腥晦之气。尼庵娼妓之旁一团邪气,亦无富贵之宅。祭坛、古墓、桥梁、牌坊,一团险杀之气……”均不宜建造住宅的看法;关于屋门的禁忌,提出了“屋门对衙门、狱门、仓门、庙门、城门者凶,街道直冲门者凶,街反出如弓背者凶”的看法。城市中的“风水”,除了继续强调住宅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及精神感受的舒适外,还比较留意朝阳取暖、风向流通等物理因素,尤其注重住宅周围的人文生态环境,体现了风水观念在城市住宅建筑中的发展变化。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向来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至今仍是如此),他们居住在乡村,因而这种风水观的转变只起到局部补充作用。

,我们对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进行了粗线条勾勒。从这些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无疑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封建迷信面纱,但当我们拔开这层神秘面纱,以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它时,则发现其中蕴涵了难得的生态美内核。

关于这一层,西方一些涉猎过中国风水文化的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科技史方面的学者早就有所关注。例如,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戈兰尼教授就认为,“在历史上,中国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美,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且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1〕 (P138) 不仅如此,20世纪后期在法国等西欧和北欧国家中兴起的“生物地理运动”,更是一项旨在借鉴中国风水理论行生态环境保护之实的运动。为了要使那些难以建立控制范围和难以建立因果联系,而事实上又为人们所关心的居住环境生态美问题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他们打着中国风水的旗号在建筑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环保运动。问题在于,它们对中国风水观念的生态解读只不过是皮毛而已,是他们依据自身建筑理论和规划理论框架而产生的一种东方想象,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古代风水观念中蕴涵的生态哲学内涵,更无法上升到生态美的高度来认识,对此,我们当然不必苛求于他人,也不可能仰仗他们来解决中国住宅建筑的生态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古代风水观点和方法认真加以研究,找出其中的生态美精神。就此而言,我认为中国古代大多数风水占断内容实际上就是古人对住宅环境生态美的经验总结,只不过采用风水话语来表达而已。

言及于此,有必要就生态美内涵作简要阐述。我们知道,生态美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愈来愈深重,环境保护问题愈显重要的历史背景之下”提出来的,中国由于现代化起步较晚,直到1994年前后才有学者提出生态美问题,它“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2〕(P159—162) 而生态美的特征则大体上可以概括:(1)它是一种生命之美,充满着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2)它是一种和谐之美,体现了生命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性;(3)它是一种创造之美,因为创造,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才呈现出如此美伦美奂的景象;(4)它是一种参与型的审美,人对于生态美的体验是与该生态系统密切相联的,人很难像对待其他审美客体那样,将生态环境分割开来,保持超功利的审美距离。〔3〕(P256—262)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美的看法还并不成熟,但这些基本原则还是为大家所认同的。以此来观照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我们发现,它在许多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诗意栖居的生态美诉求。

其一,气动布局。众所周知,住宅布局是建筑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这不仅仅因为工程上的原因,同时更与文化理念密切相关。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其实就是把人体美赋予建筑理念之中,而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则是将宗教信仰演绎为具体的建筑语汇。〔4〕(P21) 按照中国古代风水观念进行布局的住宅,虽然因居住者身份地位、宗族名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皇宫、相府、爵爷、百姓等根据等级不同,有许多具体规定),但总体上却呈现出气动布局的特色——讲究气势之美,追求动态之妙。例如浙江兰溪市诸葛村,这一由诸葛亮的第二十八代世孙宁五公选中的风水宝地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吾族居址所自肇,岘峰其近祖也。穿田过峡,起帽釜山,迤逦奔腾前去,阴则数世墓桃,阳者萧、前两宅也。从左肩脱卸,历万年坞殿,蛟龙既断而复起峙者,寺山也。从此落下,则为祖宅位居。旋折而东,钟石阜蒲塘之秀,层岗叠嶂,鹤膝蜂腰,蜿蜒飞舞而来,辟为高隆上宅阳基,其分左支而直前者下宅也。开阳于前,为明堂则菰塘畈敞;环绕于境,为襟带则石岭溪清也。”(《高隆诸葛氏宗谱·高隆族居图略》)〔5〕(P331) 从诸葛族人清代进士诸葛淇对这块风水宝地的环境形势描绘中,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中国古代住宅风水布局“气”和“动”的神韵。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这种住宅布局实际上营造了充满生机的局部生态环境美。起伏的峰峦,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大树,蜿蜒的溪流……无一不有利于住宅主人物质生活的舒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令生活在其中的居住者必然充满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屈曲流转。如果说中国风水观念在住宅建筑环境布局上以“气”“动”为美的话,那么在住宅的几大环境要素上则以屈曲流转为妙,反对刻板、呆滞。故其“觅龙”时总的要求是以群峰起伏,山势奔驰为好,认为这种山势为藏气之地,是得“真龙”;“观水”时,则提出“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流直去,下贱无比”的看法(《博山篇》)。例如,被看作风水宝地的浙江武义县郭洞村对水的处理就很能说明问题。该村位于县城之南约20里,处于东西两山夹峙的一块狭长谷地上,两山之下有两股山泉汇合而成溪流,泉水终年不断,溪流自南而北直流穿村而过。可是,这一“直流直去”的水形却有悖屈曲流转的风水观念。于是,他们就采取改造补救的办法,使之变得“湾环曲折”。首先将溪水出村之口改向两山对峙,宽度只有100米的山谷处,使溪流在这里正好遇到西面突出的山包,经东折至东山脚下,再折而向北绕道出村。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水口南北向的河道上建造了一道横跨东西的石拱桥,取名“回龙桥”,用以聚居贵气,起锁住水流的风水象征作用。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蜿蜒起伏的山峦无疑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曲折回环的河流当然对水生动植物生长及防洪有益,它实际上是有利于涵养生物,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有利于生活其中的主人生发出对生命之美的赏识与赞叹之情。

其三,谐和生情。我们知道,原始人的住宅是为了抗御自然灾害,获得人身安全而建筑的,是不存在什么风水观念问题的,风水观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挣脱出来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以后才逐渐兴起的,它的产生与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密切相关。故而,风水住宅的气动布局和环境要素的屈曲流转,目的是为了满足住宅主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是使居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获得某种超越情怀。在这一方面,谐和生情是古代风水观念的一个重要诉求。它创设住宅环境内部的和谐韵味,追求小环境与大环境之间的互感互生,更赋予了住宅主人与居住环境之间日久生情的超越情怀。据《晋书·魏舒传》记载,“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魏舒听了以后说:“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于是少年立志,发奋向上,后来果然当了大官,以行动验证了相宅者的预言。由此可见,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对居住者的心理暗示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人与住宅环境之间的这种激发互渗,和谐生情,正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6〕(P119)

其四,浑融自洽。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虽然十分驳杂,但只要我们把握各家各派理论的大概,则发现它们实际上是浑融自洽的,这一特点可以表述为整体观照模式中的有序性和自足性。在古人的风水观念中,阳宅建筑的环境模式是以“气”和“聚”这两个概念为核心的,“气”而能“聚”的环境都是吉利的。“气”这个风水概念的内涵通常是模糊的,有时它指物质的气,如空气、风等,有时它则可以解释为五行之气、阴阳之气、衰旺之气等等,适用于对任何对象、任何状态的描述。“聚”这个风水概念内涵也常常是不确定的,有时它指四周高中央凹的风水环境为吉利的“聚局”,有时它又指围绕一个中心组建的建筑群为风水“聚局”,更不可捉摸的是它有时又指某种神秘的精神为风水“聚局”。所以,我们常常难以用严密的逻辑来把握它的真正内涵。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不讲究秩序性。只要认真研究,我们会发现它通过一种类比的方式建构起了内在的风水秩序,其“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次序和罗盘八卦的占断定位,乃至一般人难以解读的复杂罗盘盘面编码,都足以说明它是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秩序,其中蕴涵了阴阳平衡、伦理等级、天人合一等复杂的内容。这种模糊性与秩序性的结合使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显得浑融自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例如,江西赣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当许多现代城市为“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城市排水问题深表忧虑时,客家人依据风水观念建筑的赣州城900年来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城市积水现象,至今仍静静地为30万赣州人服务。〔7〕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浑融自洽的风水观念,正是现代逻辑思维所缺乏的把握世界的整体观照与内部秩序相结合的特殊维度上激发出来的生态智慧,它体现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协同创化的创造之美境界。

住宅建筑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无疑应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无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理念,还是古巴比伦的土台建筑神韵,抑或日本的唐式建筑精神,莫不如此。然则,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何以会蕴涵着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呢?我以为这跟东方文化掌握世界的独特审美方式密不可分。“东方审美思维同原始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与发展。”〔8〕(P2)而原始思维是一种混沌的、以形象为主的诗性智慧,它的核心观念是“万物有灵观”“生命一体化”和“万物同情观”。就此而言,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风水观念的生态美诉求可以说正是这一审美思维方式的生动展现。

首先,这种生态美诉求直接渊源于东方文化中对生命之美的神往。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是建立在郭璞所谓“有生气”理论基础上的。郭璞在《葬书》中认为,“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阳宅”风水观是在“阴宅”风水观上生发出来的。“阴宅”尚且如此,“阳宅”就更不必说了。)〔5〕(P327)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他风水理论莫不根源于此。这使风水观念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生命之美为底蕴,以“气”为中心概念的特殊建构模式,而这种风水模式实际上同“东方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与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生命为美’,以体现了以充盈的生命之气为美,以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的东西为美”〔8〕(P10),并认为生命形式是“交感”的,是“一体化”的。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原始思维的时候,曾深刻地指出,原始人的自然观既不是纯理论的,也不是纯实践的,而是“交感的”,“他深深地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别生命形式。”〔9〕(P105) 以此来观照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的风水观念,则无疑蕴涵了原始思维中关于生命“互渗共感”的神秘特征。例如“觅龙”观念,“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生命力旺盛的神异动物。以“龙”来类比风水形胜,正是对生命之美互渗共感的一种形象表达。又如《黄帝宅经》说:“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更是直接把住宅形制与人的生命形体进行关联比附。以生命之美来规范建筑环境与形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的核心。正是在这一结合点上,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融合为生态美诉求。

其次,这种生态美诉求是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常常表现出“以己度物”的情感倾向,强调住宅与主人之间的“物我同一”和“同情同构”。认为自然界的山形水势,一草一木,都与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好的风水意味着必然带来好的前景,坏的地理就预示着不详的兆头,甚至住宅环境中某一物的存毁也关乎房主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和情感。例如,上文所提及被看作风水宝地的浙江武义县郭洞村石拱桥上建的石桥亭,自清代乾隆十九年建成后,毁了建,建了毁,于是也就有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风水言说,“及其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受灾,生息不繁”“一旦顿还旧观,嗣是民物之丰美,衣冠之赫奕,当必有倍于前者。”(《重造回龙桥记》)〔5〕(P335)因而,这座桥成了村民心中不倒的图腾,寄托了无尽的情感。正因为“东方‘同情观’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把自然对象的生命同自身生命加以类比,从而形成了美丑观念。” 〔10〕(P63) 这正是生态审美难于自外于审美客体,必须“参与”体验的一个重要表征。故而,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必然以谐和有情作为重要的审美尺度,必然寓含着生态美诉求。

最后,这种生态美诉求与诗意栖居情怀密不可分。西方现代哲人海德格尔在对现代性及其危机进行批判的时候,曾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歌提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理想,并明确指出,“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 〔11〕(P465)他有感于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对早先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关系充满怀念。而“诗意栖居”必须通过“筑造”才能达成,人只有通过劳作筑造居处,为自己营造一个栖居之所,才能够在这里俯视大地、仰望天空。以此观照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风水观念,则其中无疑包蕴了诗意栖居的情怀。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这种诗性智慧并不是哲人们反思的结果,而是原始的、浑融的、自在的,是对宇宙模糊体察中产生的审美感悟,是远古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这种思维采取‘以己度物’的方式去感知外物,以类比的方式去区别和把握外物,以象征、比喻、意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思想”〔8〕(P12),尽管住宅建筑风水观的阐释是以一种变态的神秘风水话语来表达的,但诗意情怀却是其根本内核,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它与生态之美密切相联。“环吾乡皆山也,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蟠回,高出诸峰。南应历山驰奔云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苍翠。东曲陇鳞鳞,下临大涧。西山隆沃壮,似行而复顾,或曰伏虎山,或曰凤凰岭。”〔5〕(P332)从这则明代石碑上记载的风水宝地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的居住环境来看,难道不正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栖居之所吗?!东方特有的诗意栖居情怀渗透到风水观念中必然生发出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的生态美诉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无疑蕴涵着生态美诉求,它渊源于东方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和诗性掌握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生态美诉求对于我们矫正现代住宅建筑中那种远离自然本性,远离生态环境,单纯追求住宅面积、居住设备及经济适用等技术理性观念无疑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对于规避工业污染和城市噪音也是十分有启发价值的;对于倡导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失为一剂良方;尤其是对城乡总体规划和城乡社区建设时的环境设计具有特别重要的美学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中毕竟还存在一部分很难进行现代转换的消极因素,如认为围墙内不宜种树,因“口中有木,困字不祥”等落后的封建迷信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其生态美内核的同时,对东方文化掌握世界的独特审美方式进行合理的美学扬弃

从生产方式层面看,中国传统社会既区别于游牧社会,又区别于工业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质在于它是一种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创造发展都离不开农耕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讨论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各个学派普遍关注和激烈争论的焦点,从而产生并发展出源远流长而丰富深刻的环境美学思想。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仅在于人类社会生于环境、长于环境,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在于人们寄情于环境、畅神于环境,要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美感,增进生活的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透过中国传统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对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的追求、对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的奉行以及对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的主张。

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代表学说。儒、道之天人合一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理论的典型代表。它们都是由上古社会天人合一观念转化而来,其思想萌芽是西周时的“天人通德”观念。

儒家和道家虽然都有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但儒家之天人合一说与道家之天人合一说有着重大甚至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儒家之天人合一说从肯定感性现实生活出发,假借天威以论证人伦,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从而提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得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逻辑结论,倡导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而道家以否定感性现实所为为基点,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以及“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的要求,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目的。其次,二者的侧重点有别。儒家天人合一的落脚点乃至整个儒家哲学的落脚点在于主体性和道德性,即儒家要求天与人合一于人的主体性和道德性之上。而道家天人合一的落脚点在于自然性和静穆性,即道家要求天与人合一于天的自然性和静穆性之上。

在建筑环境观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一和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儒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装饰装修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北京故宫,对称性地纵深发展,形成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其气势恢宏,空间多变,表现出威严崇高的集中性和井然鲜明的秩序性,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和审美追求的形象表达。道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道法自然”的环境美学观同样深刻影响到古代中国的环境意匠。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拟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的生态契合。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生于自然,融于环境,契合山形水势,布局自由;道路街巷随水渠曲直而赋形,房屋建筑沿地势高低而组合,宛自天成,独具匠心,给人以自然质朴、舒旷幽远之美感。

二、奉行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

“五位”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四灵”指道家信奉的四方神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五位四灵模式乃风水术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图式。

风水术承继了巫术及占卜之术而具有迷信色彩,但又由于糅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之哲理而不无启发意义,同时由于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深奥难喻。就思想背景和思想模式而言,风水理论根基于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风水术将《老子》名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奉为经典,把“生乎万物”之气作为本体论依据。风水活动的关键在于“相气”、“理气”,以寻求“生气”回避“邪气”为宗旨。在风水师看来,环境的好坏在于其聚气与否及气之吉凶,所谓“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玩、欹斜、破碎”。自古以来,风水术对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影响深广。从《阳宅十书》和《葬经》可知,不论阳宅还是阴宅,“四灵之地”为风水宝地,其环境构成模式则套用五位四灵图式。即《阳宅十书》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葬经》亦云:“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五位四灵的风水模式对传统建筑特别是汉民族的聚落选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现今广东三水大旗头村、安徽的呈坎古村落等,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亦清晰可辨。广东三水乐平镇的大旗头村,整个村落呈现为坐南朝北、前塘后村的总体布局,以合“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的风水义理。再如被宋代大儒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古村落呈坎,其选址布局不仅符合和“绿水村边合,青山廓外斜”的环境意向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的风水观念,而且还以其八卦式的特殊布局和左祖右社的典型模式传达出传统文化意蕴。

三、主张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

民居建筑是最早体现和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念的建筑类型。这与古代中国社会的农耕基础有着必然的联系。民居村舍与环境是合为一体的。长期生活于此,无形中培养起溶于环境、归于自然的亲情真趣。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追求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情趣促成了山水园林之大兴。唐代以降,寄情于山水,契合于自然更是文人居士、造园匠师的普遍心理欲求。在白居易的《草堂记》、苏舜钦《沧浪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计成《园冶》、李渔《闲情偶寄》、文震亨《长物志》等大量的园记与记游文学中,生动地体现了文人哲匠返朴归真的审美情趣和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以及丰富的人居环境美学思想。首先,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人居环境的最高目标。白居易在其《草堂记》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人居堂内,“可以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林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休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这种“质有而趣灵”的优美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水利水电事业在建筑设计中全面发展的探讨? (五)

贡献者回答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把握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细致和极其艰辛的任务。本文从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的关系,并阐述了建筑设计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进行了初步设想,最后,提出水利水电事业在建筑设计中的全面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探讨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江西省景德镇市水务局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外观形象、装饰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乐平市共产主义水库(大型)大坝加固设计适用于旅游的需求,景德镇市玉田水库(中型)园林化设计,乐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办公楼仿古设计,景德镇市城防墙的园林亮化设计等等项目,都在朝着美化设计的方向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水电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如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各种规模泵站的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通常又称作主副厂房)、水闸的启闭机房、城市防洪墙等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都要投人很多资金大力兴修各种水利水电设施,由于这些水利水电设施往往由水利水电专业设计人员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水利水电建筑本身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当不少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水利水电建筑物工程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电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水泥形象,如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建设“一江两岸”项目,城西区防洪墙基础工程,采用笨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水电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如景德镇市玉田水库的园林化设计,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因此,水利水电建筑逐渐开始摆脱粗老笨重的老样子,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开始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审美能力。

二、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造型风格设计等,现阐述如下。 1、总平面设计 水利水电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大坝、溢洪道、涵闸、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内容。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主厂房、副厂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 2、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3、造型风格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栋(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

三、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筑设计需要与业主协商交流

在市场经济中,建筑设计不能单独理解为设计人员单方面的工作,需要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交流,尤其与业主协商交流。有时业主会就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外观和装饰特点提出一个明确格局方案。例如乐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办公楼设计,其坐落在城区内河与乐安河的接口处,是一个兼备排涝与办公的综合建筑物。在与业主的交流中,他们强调采用仿古风格,与乐平市北门农贸市场的仿古建筑群遥相呼应,同时,室外楼梯采用盘龙升空的螺旋式结构,能更好地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结合。而设计方在大楼的建筑设计中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屋脊线和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其他附属建筑也采用协调主体建筑的风格设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2、建筑设计师还须是好的经济师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能只是追求建筑艺术上的完美。他是一个工程师,熟悉所设计工程工艺特性,还须是一个好的经济师。设计者要按照业主的预算限额或业主的经济实力为依据,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过多的在建筑物外观与装饰上投人,在设计上就要将有限财力集中到重要的部位进行外观和装饰设计,而又不忽略整体的效果,如共产主义水库(大型)在大坝内坡衬护上,采用六角型混凝土预制块,外坡采用拼图的花木草皮护坡,既保证了工程需求,同时增加了市民旅游的美观视觉效果。 3、关于美观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我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把美观和经济问题对立起来,即要想漂亮必定多花钱,省钱必定不漂亮。其实应当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由于水利 水电工作一般都是国家投资,还是应尽量本着节省国家资金的原则,用价格相对较低的材料或简易的材料做出符合设计意图的效果 ,同时保证其耐久性,如景德镇市浮梁县王港乡小塘坞水库,坝顶公路是连接两个村的公路,在大坝美观设计上,增加了一个仿古休闲亭,虽增大了一点投资,但起到了很好的美观休闲效果,并被列入景德镇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水利工程美观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是息息相关,建筑是建筑设计者手中的艺术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联系,运用科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确定一个立意和构思,围绕这个立意和构思,经过反复推敲和揣摩,将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通过不同的手法与技术、材料与色彩表达出来,建筑的外观与装饰的格局都首先要反映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特色,并充分表现出设计者的个性和情感.这个过程就像作曲家创造音乐作品一样。

四、对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初步思考 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作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建一处工程,成一处花园,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 水利水电行业的设计师需要立足水利水电,关注时代,面向未来,自觉思考水利水电建筑文化应扮演的角色和发展的方向。我们职业的定位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拓宽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素养,丰富水利水电建筑的创作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五、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外观和装饰不断冲破旧模式而自然反映出来,不但是为生产工艺流程服务,同时为生产运行人员服务,对运行管理人员身心负责,为自然界的空间形象服务,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全新理论,为高技术大时代的情感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勇,曹先玉,赵禹然.浅谈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山东水利.2004.12. [2]罗晓华,李超雄.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07月第40卷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乐平市经济适用房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酷斯法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

印度的经济增长。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浙江—农村新型经营组织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