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经济周期的核心

2024-04-20 13:35 分类:经济犯罪 阅读:191
 

什么是经济周期? (一)

什么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00

相关问题

经济周期两大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回复 经济周期两大阶段的特点分别是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

5个月前

现代经济周期周期有何特征

真实经济周期的特征表现不明显,而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周期波动比较突出。在既有. 影响经济增长趋势的因素有三组:一是突发性的大的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对经济的短期冲击.

2013-07-08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现存经济周期理论中的三大疑点】 (二)

[摘 要] 经济周期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课题,然而理论界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内涵、生成机制以及周期长短等重大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众多意见分歧。这种状况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现存宏观经济理论的完美性及其实际应用。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现存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中存在的3个重大疑点,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些疑点的原因。

[关键词] 产生背景;形成机制;周期长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29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42- 05

1 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理论界定

经济周期是存在于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学家便发现并认定经济周期现象的客观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运行过程循环往复地出现扩张与收缩交替更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周期。

观点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理论界定也有所不同。《现代经济学词典》中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来得较为简捷: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张,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波动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于经济周期给出如下描述:“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些时候,经济形势很好:就业机会充分、工厂加班加点、通货膨胀上升、利润来得丰厚。90年代中期美国就经历了这样一个经济扩张时期。但在另一些时候,则会出现商品积压、工作难找、利润微薄等问题。有时经济下滑的趋势是暂时而温和的,例如1990年至1991年间的那一次;而有时,如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收缩的趋势又是长期而严重的。上述这些波动称作经济周期。”

由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创始人米契尔和伯恩斯所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现象: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和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1年到10年或12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

对于经济周期概念的界定最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的一段表述:经济周期的“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翻阅有关经济周期问题研究的文献便会发现,由于强调的内容不同,观察的角度有异,关于经济周期概念的表述竟有几十种之多。这说明人们已经普遍承认经济周期现象的存在,但对经济周期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却是多有差异,还远未达到深入而明晰的程度。

尽管如此,大多数经济学家目前较为普遍地认同,经济周期似应具备这样4个基本特征:①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现象;②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③经济周期可划分为扩张与收缩两个基本阶段;④经济周期的周期长短不固定,至少1年,多达十几年。

2 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

与对经济周期概念界定的表述互有差别相对应,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更是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7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经济周期成因的理论:①太阳黑子理论;②创新理论;③政治性周期理论;④纯货币理论;⑤投资过度理论;⑥消费不足理论;⑦心理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75年首次提出解释经济周期成因的太阳黑子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周期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了地球气候的变动周期,这将直接带来农业生产的丰歉交替,继而造成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整体经济运行的扩张与收缩。这种理论的直接证据是:太阳黑子大约每10年左右爆发一次,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10年一次。

创新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的。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该理论认为: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这种创新活动会为企业家带来偏离均衡水平的赢利,其他企业家必将群起仿效,结果会形成整个经济体内部的创新浪潮,经济运行过程由此而进入扩张阶段。当这种“创新”变得“陈旧”时,经济运行又开始走向停滞,并开始进入收缩阶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政治性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他把经济周期的成因归于政府为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所实施的政治性决策。认为是政府决策活动的阶段性带来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政治性周期理论还总结出形成经济周期的3个基本条件:①政府掌握着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②选民普遍偏好经济的高速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③政治家个个喜好连选连任。

纯货币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创立。该理论将经济周期完全归因于银行系统货币信用的扩张与紧缩。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当银行系统实施降低利率、放松信贷等扩张性的信用政策时,商人们必然会大量向银行贷款以增加订单,接下来便是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收入增长会进一步引起消费品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会促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由此而引起货币流通的加快,最终形成了整体经济中累积的信用扩张和经济扩张。

最先提出投资过度理论的经济学家是俄国的巴拉诺夫斯基和德国的施皮特霍夫。该理论将经济周期的成因归于投资过度。投资过度指的是相对于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资本品生产的发展过快。投资过度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推动经济逐步走向扩张,但资本品过度生产又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相反的力量又会反过来促使经济逐步进入收缩。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投资理论 (三)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理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主要在经济周期的性质、经济周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这些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此外对经济学的未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卡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芬尼·基德兰德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两人获奖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在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多年来在经济学中一直风头很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源于他们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真实因素的冲击。近二十多年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根源和性质的看法,还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而且持久的贡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具体来说,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按照他们的分析,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供给面上的一些无法估计的外部冲击,如技术冲击等。冲击导致了技术进步率大幅度地随机波动,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工资及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市场机制本身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第二,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当技术冲击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时,理性预期经济主体会根据相对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从而会产生一个大的供给反应,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在跨时劳动替代的作用下,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由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发生于某一个部门的技术冲击也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第三,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实际经济围绕基本趋势波动,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在波动。经济波动不应被视为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是统一的。这就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了一起,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

第四,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作为外生力量的经济政策则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并且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基于这些认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者将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主张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第五,货币中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不应当用货币政策去刺激产出,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关键是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国家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他们争议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周期问题,即经济中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波动。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争议围绕三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性质是什么?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向凯恩斯主义各派发起全面挑战,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经济周期的性质

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他们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即长期中的生产能力,长期总供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技术,长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趋势,称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或者说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如果把各年的经济状况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长期的趋势用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周期就是这两种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他们认为,在长期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因此,人为地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由此出发,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即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后者研究短期问题,但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理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

2、经济周期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到现在为止已有几十种理论之多。这些理论大体可分为内生论和外生论。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内的原因。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经济体系外的原因。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内生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外生论。凯恩斯主义各派尽管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这就是说,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因此,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或者说,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因此这种理论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市场经济无法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作出反应,因而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这些冲击经济的因素不产生于经济体系之内,与市场机制无关。所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外因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分为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和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这两种冲击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经济繁荣的“正冲击”,又有引起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的“负冲击”。有利的冲击比如技术进步,这种冲击刺激了投资需求;不利的冲击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供给有不利影响。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成为对经济大大小小的外部冲击。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在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中,技术进步占2/3。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也作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外部冲击之一。

外部冲击如何引起经济周期呢?我们以技术进步来说明,假定一个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如网络的出现,这种技术突破引起对新技术的投资迅速增加,这就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这种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这种平静也不是低于长期趋势,而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与以后的衰退证明了这种理论。经济中这种大大小小作用不同的外部冲击无时不有,所以,经济的波动也是正常的,并非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

3、稳定经济的政策

对经济周期原因的不同理论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稳定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各派在政策上也不无分歧,但都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也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稳定。所以,他们都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国家干预是他们的基本特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既然经济周期并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无须用国家的政策去干预市场机制,只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就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它们说明了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周期性波动不可能由政府政策来稳定,而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只有市场机制才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自发而迅速的反应,使经济恢复均衡。比如,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带动了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市场机制的这种调节是反时的,经济不会大起大落。相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由于政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经济预测,政策本身的作用有滞后性,加之政府政策难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者信息不充分,对经济运行的了解有限,政策不可能像决策者所预期的那样起到稳定作用。宏观政策的失误往往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而且,政策限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的结果,是破坏了经济稳定和经济本身自发调节的功能。 通货膨胀作为货币供应量过剩的结果对于经济,特别是成长率具有重大影响。为了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的关系,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包括官方失业率U1数据和根据就业率计算出来的真实失业率U2)的历史数据将作为分析的对象。数据系列将涵盖繁荣的1920年代、大萧条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扩张期、滞胀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成长期。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周期性,一个足够长的数据系列是避免系统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为什么要采用美国历史数据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当然是美国历史数据的相对可靠性。再者,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其免受外来因子的干扰。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国家的数据是难以匹敌的。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美国经济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大幅度振动(图1)。到了下半叶,振幅明显减小,而通货膨胀则成为经常性的特征,并在各种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U2则自从1947年的劳工部开始统计以来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为了系统地分析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系列与GDP增长率系列在不同的对应位置作线性回归并得出斜率与回归系数(R)的平方,这两个数据被用于对时间作图(图2A)。总的来说,线性相关性较弱,但可以看出两者在-3至-1年之间的正相关性(-3年的α≈0.05)和在1-4年区间的负相关性。也就是说,GDP上升领先于通货膨胀三年,而后者领先于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上述结果可以与以下两种可能性相容:(1)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低增长;(2)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为了对于上述两种可能性进行验证,必须对于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区别对待。因此,分别对于两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作回归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间的通货紧缩和萧条时期(图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货紧缩时期没有被包括进去是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货膨胀的任何潜在的滞后影响干扰分析结果。分析结果在-1至+1年间显示显著的正相关性(α0.05)。显然,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并存,两者领先于成长3-4年。这一结果支持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间的成长与通货膨胀时期(图2C),两种的速率都比较低。在-1至+1年间,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α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其余16个属于中、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德国、埃及、西班牙、法国、伊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沙特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在这里,标准是选择各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某些大经济体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而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两组数据做线性回归得到不同的结果(图2D,2E)。中、低通货膨胀率组显示通货膨胀率与GDP成长率自0年开始的负相关性,其峰值在1年(α0.05)。由此可见,U2下降领先于通货膨胀,后者领先于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后1-2年都会有U2的下降。这里能够导出的一般推理是“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U1增加-U2减少”。如果从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首先可以认为失业率持续下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其次,通货膨胀可能造成中下阶层的经济困难,迫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来,从而增加失业率U1。应该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滞后的,所以与GDP下降的即时效应不是同时的。换句话说,U1增加不是发生在衰退早期,而是发生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当U1下降到正常范围的时候,U2就降低了,说明全社会的就业率提高了。所以,通货膨胀本身并不刺激就业,而是通过增加生活费用来迫使非就业人口在衰退之后的复苏时期参与市场。

第一部分未能解释如何从经济增长过渡到通货膨胀,而这一环节恰好可以通过失业率持续下降引发通货膨胀而得到解释。从经济衰退过渡到通货膨胀降低存在两种途经,即失业率增加和工资下降。对于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业率只是略有上升,没有显着意义,说明工资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货膨胀时期的一个经济周期可以被假设为以下事件系列:(1)经济增长使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U1增加);(2)更多的人就业导致失业率U2持续下降;(3)U2持续下降最终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4)通货膨胀率上升在短时间内引发经济衰退;(5)经济衰退减低工资以及就业率;(6)低工资以及低就业率减低通货膨胀率;(7)低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通货膨胀率的改变与经济增长率的改变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事件。可见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对于通货紧缩时期,GDP数据上述假设相容,但由于就业数据的缺乏,目前尚无法验证上述假设是否适用。

在各种与通货膨胀相关的现象中,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带来经济衰退?首先,通货膨胀减少了可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存量,其结果要么是减少生产,要么是增加借贷以维持再生产水平。在宏观水平上,两种效应必然同时存在。后者将增加对于金钱的需求和价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减少储蓄的本金和实际利率,从而减少储蓄的欲望。尽管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美国1970年代的情况便是如此。通货膨胀也同样影响到股东的增值与红利。在通货膨胀期间,小投资者的回报在扣除税收之后往往成为负数。在这种环境中,超前消费变成一种时尚,银行的坏帐会增加。这是一种中长期的现象。由于国内资本形成途径受阻,通货膨胀必然增加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很可能触发货币贬值,造成资本外流、资金短缺,促使利率进一步上升。当利率上升和银行坏帐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衰退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上述分析预期利率上升与两个因子相关联:(1)短期资本存量的减少;(2)中长期储蓄的减少以及资本外流。于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现象与中长期现象的加成。这一预期已经为美国通货膨胀率与贷款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关性(α<0.01)所证实(图4A)。显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应,而其后的长尾反映了中长期效应。此外,美国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国债利率也具有类似的正相关性。利率改变对于GDP增长率具有即时的影响,正如预期的那样。美国贷款利率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显示于在0年(α<0.01)和1年(α<0.05),正相关性显示于3-4年(α<0.05)(图4B)。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也显示类似的关系。定量分析充分证明了本文对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周期中的两种作用机制的理论推理。

有人以为通货膨胀可以鼓励消费而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其实,这种刺激是通过减少储蓄率而达到的。应该认识到储蓄并不意味着资本停止循环,而是减少消费以扩大再生产(包括基本建设、教育、研发的费用),资本始终没有停止流动。减少储蓄丝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量,而仅仅改变其消费方式。当然,储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国社会长期依赖日本和中国的储蓄来填补其预算赤字,其自身储蓄率过低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货膨胀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倒是一点不假。但这种好处是短期的。随着储蓄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长期经济增长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这种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已经相当明显,但问题尚不十分严重。这是因为美元最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美国最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地位决定了资本向美国集中的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国家决不可能效仿美国的榜样。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必然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必然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和储蓄。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工资是与物价指数挂钩的。然而,挂钩不是普遍的,况且银行储蓄的下降无论如何不可能挂钩,两者对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均有影响。通货膨胀说到底是财富从民间向政府的再分配过程,相当于一种税收。既然是税收,就不可能不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货膨胀也可以被雇主用于抵消工资的增长,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方式。这里的所谓贫者主要不是指赤贫者,而是广大中下阶层。所以,通货膨胀必然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基本消费品市场疲软。但是社会总需求量确实可以不受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政府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社会中下层的购买力减低可以被上层购买力的增加所抵消,尽管这是一种不同的需求。

美国的通货膨胀在世界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储备,所以这个体系可以称之为美元标准。这种情况与十九世纪英镑的统治地位相类似,但又有所差别:美元与过去的强势货币不同,它已经无法按固定牌价转换为黄金。美元仅仅是一种法定货币,其币值很容易在货币市场上被高估,而且这种情况早已发生。说美元被高估有两条证据。首先,联合国公布的PPP比例显示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续地流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这一事实无疑是Gresham定理无处不在的体现。美元在边缘国比在中心国身价更高,所以流向边缘国。这种单向流动不会因为达到平衡点而终止,因为纸币的供应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又完全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美国以印刷的纸张换取其它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其它国家接受这种交换因为他们以为美元是一种保值的手段。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地延续下去。英镑在四个世纪之内贬值了三个半数量级,从而沿着通货膨胀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毁灭。美元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也已经贬值了一个半数量级。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镑的厄运,美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放弃那种以通货膨胀来消灭债务和增加税收的如意算盘。不过,在国债利息占用财政支出一半的时代,采取负责任的财经政策对于白宫的主人来说是个难以想象的挑战。某些美国经济学家宣称只要国债与GDP的比值不增加,国债不会成为问题。这种思维的背谬在于它一旦被各主要经济体所接受,整个体系就会进入赤字预算年代,到那时就没有人能够出来填补赤字,最终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在统治世界经济。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乐于以凯恩斯疗法对付经济衰退,尽管凯恩斯主义在理论界早已风光不在。这种情况大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膨胀的诱惑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通货膨胀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必增税。二是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西方各国政府往往是国内最大的债务人。三是通货膨胀对于富人有利,因为在西方国家富人总是超前消费的主力军,也是主要的债务人群体。最后一点是因为采用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挽救危机中的大银行和资本市场,加重通货膨胀。不久前美国及西方各国对次级房屋贷款危机的处理就是沿用了这个老办法。这种注资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危机,但却造成长期的停滞,因为经济错位无法得到矫正。总之,只要权宜之计仍然成为治国的方略,通货膨胀就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而美元的下滑轨迹也不会改变。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经济周期的中心是()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酷斯法其他栏目。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什么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多少

经侦科是干什么的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