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完整的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024-10-23 08:10 分类:暴力犯罪 阅读:
 

完整的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

完整的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完整的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个阶段:

1、甄选团体成员。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团体咨询对象,有的人情绪极端,有的人自我封闭严重,有的人态度本身就不端正,有的是咨询目标不合适,总之,是要筛选出合适的成员。

2、引导成员相识并形成信任关系。

这一时期,因为大家不熟,所以,属于一个创始期,主要任务是形成一个团体。其间任务有建立团体规范(比如不能随意缺席,不能出现暴力等),其后是宣誓过程,等于一个入团的仪式。整个过程是一个融入和破冰的过程。会有一些小活动作为热场。

3、促进团体成员探索自我。

这一时期,主要依靠一些设计好的团体咨询活动来承载,一个活动就像一个游戏,大家做完后彼此分享,在分享中探索其中的内涵,以及自己的对自己更深的了解和成长。

4、协助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这个是在领导者引导下的分享和总结,领导着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解读大家的问题和成长。常用的是埃利斯的理性信念等。

5、进行效果评估。

国内的团体咨询能够连续做多期的少之又少,所以追踪评估难度很大,多数都是当时给一个结束评估。

完整的恋爱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恋的时候是一见钟情,相恋的时候是相形见绌,热恋的时候是相濡以沫,婚姻的时候是天长地久,结婚之后是平淡无奇!爱自己爱别人,做一个大丈夫,做一个好丈夫。

先是对彼此有好感追求,追求到了就是热恋期,在过了就是容易分手的时候,如果过了,恭喜彼此已经习惯了彼此很难分开了

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的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

团体心理咨询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呢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系统的分析,提出过自己的见解。由于学者们在研究团体发展过程时,可能各注重在某一个层面的现象描述和特征说明,导致对团体发展有不同的观点,而产生不同的理论。

一、罗杰斯的团体发展阶段

卡尔·罗杰斯对团体咨询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介绍。他曾根据自己多年来领导团体的经验和观察将团体的发展过程分为14个阶段,并用很自然的语言来概括:

1.第一阶段:自由活动

在几乎没有结构的情形下,成员随意走动去接触和认识别人。在这个阶段中成员有很大的混乱和沮丧感。有些人很安静,亦有人进行断断续续的交谈。大家倾向要求领导者作出指引提示。

2.第二阶段:抗拒作个人的表达和探索

成员很局促不安,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纵使有对话,亦是很表面的。

3.第三阶段:叙述以往的经验

在团体中,成员不会对当前的感受作出描述。通常只会将过去的经历作为讲述的话题,话中更绝不会涉及团体中的人。

4.第四阶段:表现消极的情感

成员开始讲到自己在团体中消极的情绪。而负面取向的感受往往首先指向领导者,然后是其他的成员。这些行动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个人感到焦虑和受威胁,故此作出防御。同时,以此测试团体的安全度。

5.第五阶段:表达和探索与个人有关的资料

当成员讲了负面的感受,而不被人批评和否定时,有些就会因此开始提及个人的事。而团体中彼此的信任也因此逐渐出现。

6.第六阶段:表达与其他成员相处的即时感受

成员开始表达对其他人的感受和态度。除了正面的之外,也包括负面的。不过,虽然会有负面的表达,但不会很极端,更不会带有攻击性,纯属一些个人的反应和感受。结果大家因此而共同摸索和发展出一种珍贵的信任。

7.第七阶段:团体发展出治疗的能力

成员彼此表示关心,对他人亦有了解和体谅。面且,大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为他人提供帮助。

8.第八阶段=达到个人的自我接纳,亦开始改变

由于大家都很坦诚、信任地表达和互助,成员已安心地放下个人的防御与伪装,亦开始逐渐对自己有更大的接纳,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在这个阶段,成员感到团体中每个人都很实在,都是真实的个体。各人虽然有软弱和限制,但亦各有所长。

9.第九阶段=打破伪装

由于对自己的接纳和确认,成员会抛掉种种的伪装面具,大家开始享受一种充满了关爱、诚实和开放的深挚关系。大家亦因此会彼此支持和鼓励对方,保持真诚。

10.′第十阶段:提供与接受反馈

由于成员彼此关心,故此,当有需要时,他们会面质别人,协助别人澄清和处理矛盾,积极面对问题,效果往往很有建设性。

ll.第十一阶段:面质

由于成员彼此关心,所以必要时他们会面质别人,提出问题,协助别人澄清和处理矛盾,枫极面对问题。效果往往很有建设性。

12.第十二阶段;将帮助延伸到团体之外

成员间的关系密切,除了在团体内彼此帮助外,在团体之外,他们亦有交往和支持。这种行动,对正在经历一种可能很痛苦的自省和改变的成员,往往很有意义,帮助很大。

13.第十三阶段:发展出基本的真实关系

成员可以具体感受到大家之间的亲密和高度的共情。结果,一种很深厚的人际关系得以发蜃。那是一种人与人的真实接触,一种难能可贵的“我一你”关系。

14.第十四阶段:在团体内外作出行为改变

成员逐渐改变。他们变得很体谅人,很有同感,对人接纳、温暖、诚挚且真实。具体来说,大家已踏上自我实现之路。不但他们个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在人际关系上也得到改善。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些,满意请

完整的洗钱过程 经过哪几个阶段

洗钱 - 过程

典型的交易分三个步骤:

入账

即通过存款、电汇或其他途径把不法钱财放入一个金融机构;

分账

也就是通过多层次复杂的转账交易,使犯罪活动得来的钱财脱离其来源;

融合

以一项显示合法的转账交易为掩护,隐瞒不法钱财。

通过这些过程,罪犯就可把非法所得转移并融合到有合法来源的资金中

洗钱 - 主要手段

利用现金进行洗钱

1、匿名存款;

2、使用现金购买不记名有价证券;

3、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

4、将现金转变成银行票据,转移资金;

5、利用自动存款机存现;

6、跨境携带大额现金或现金走私。

利用支付结算工具洗钱

将非法所得进行一系列复杂而频繁的资金分拆、归并,在不同的地区、银行和账户间频繁转移。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洗钱。

利用金融机构洗钱

直接控制金融机构洗钱或与金融机构人员内外勾结。

利用证券交易

通过证券交易达到洗钱目的。

利用保险洗钱

主要手段包括不良退保 、超额交费、保险金领取、“地下保单” 等。此外,洗钱者还可以通过保单转让、保单变更、保单抵押贷款等等多种方式进行洗钱的运作。保险的洗钱手段灵活,多变,也极具技术含量。[3]

利用电子货币

利用电子货币、网上交易洗钱。

过投资、办企业、开公司洗钱

1、向现金流量高的行业投资,将非法收入混入所收取的现金中,作为合法收入一同进行纳税申报;

2、洗钱分子开立注册皮包公司。

通过商品交易活动洗钱

1、利用进出口贸易,制造显失公平的交易,进行跨境的洗钱活动;

2、用犯罪所得购置流动性较强的商品,如钻石、艺术品、珠宝及黄金等贵重金属,隐匿所得或携带走私以便转移犯罪所得;

3、异地变卖资产方式洗钱。

通过“地下钱庄”进行洗钱

除钱庄涉及非法经营外,最主要的是一些非法资金经过地下钱庄转移资金。

通过博彩业洗钱

1、高价购买博彩中奖者所中的奖券;

2、通过赌场洗钱;

3、利用网上赌场进行洗钱。

团体心理咨询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

1、影响广泛。团体心理咨询是多向沟通的过程,对每一位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不仅自己接受来自团体成员的帮助,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同时,可以学习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咨询效率高。一个领导者同时指导多个来询者,节省咨询的时间与人力,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咨询效率。

3、咨询效果易巩固。团体咨询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实践的效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4、特别适合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在充满信任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可由团体咨询来改善和矫正。

团体心理咨询的劣势:

团体咨询是有其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深层次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在团体中难以照顾周全,有的成员有可能受到伤害,团体过程中获得的个人隐私可能会泄露,给当事人带来影响,不称职的领导者带领团体会给成员带来负面影响等。

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立;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完整对失望;

奥尔波特的自我统一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小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 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 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 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二、原因分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晤谈引导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心理咨询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但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 在起始阶段,主要解决下列一些问题:

1、对不熟悉的访谈者,咨询者自我介绍,告诉访谈者他擅长咨询哪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如果访谈者是由别人介绍过来的,则咨询者告诉访谈者他从别人那儿已了解到的有关访谈者的一些情况。

2、进一步了解与核实访谈者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详细了解访谈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评定障碍的程度。

3、着手建立相互信赖的咨询者-访谈者关系。咨询者以满腔热忱和同情谅解的神态向访谈者表明他准备帮助他,而且有能力帮助他解除困惑和痛苦。为了促进良好的合作关系,咨询者应鼓励访谈者尽情倾诉。一方面,由于不良情绪获得宣泄,障碍常能迅速得到某种程度的减轻;另一方面,通过咨询者的认真倾听,访谈者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获得咨询者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

4、咨询者对访谈者的一言一行保持相当的敏感性,除有的放矢地消除访谈者的疑虑外,应向访谈者保证恪守谈话的秘密。这是因为许多访谈者在开始进入心理咨询时,可能有一些阻力或误解,不愿谈及那些损伤自尊心的心理创伤,生怕交谈过程中会暴露他人格中的弱点或不光彩的地方,还有些访谈者可能对咨询者的能力抱有一定的怀疑,等等。所以,消除疑虑和保守秘密是十分重要的。

5、帮助访谈者建立求助动机,树立克服障碍的信心。咨询实践证明,渴望心理咨询的帮助,对心理咨询的成功有强烈期待的访谈者,心理咨询的效果就好。但求助动机不是每个访谈者都很强烈,也不是访谈者一下子突然产生的。咨询者应花费足够的时间向访谈者说明需要心理咨询的理由,并对心理咨询的目的、意义、方法、效果进行适当的解释。运用成功的事例鼓舞访谈者的信心,并对访谈者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回答。

6、共同磋商,形成一个咨询者和访谈者共同遵守的契约。这样有助于将心理咨询贯彻始终,也有助于充分发挥访谈者的合作精神,以便积极遵循咨询者的建议,完成咨询者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自我训练项目。 一般说来,在开始阶段大约需要1~2次会谈,也有的访谈者需要3次。

二、分析与认识问题阶段

任何心理咨询都需要确定咨询目标,并制订咨询计划,选择咨询策略,以便达到咨询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详尽地占有可靠的材料,经过分析比较,找出关键问题,如精神分析要求揭露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注重儿童期经验对心理障碍的影响,以促进访谈者的领悟和内省为目标;行为主义的咨询要求对访谈者进行行为分析,研究其行为是如何习得的,找出顺应不良的“靶行为”,通过强化或消退的手段把矫正不良的靶行为作为主要的咨询目标;认知学派的咨询要求找出认知的歪曲或错误,以及这种歪曲和错误与情绪、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访谈者发现认知错误,把改变不良认知作为其主要咨询目标;自我发展的咨询要求找出个体经验与自我经验冲突的所在,以及这种冲突与情绪、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引导访谈者认识需要调节的是个体经验还是自我经验,把访谈者达到个体经验与自我经验的一致性行为作为其主要的咨询目标。虽然各种心理咨询的目标不同,但都必须对访谈者的心理或行为进行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咨询目标。

为了帮助访谈者分析和认识问题,常用的方法有询问、提出问题要求访谈者自我解释,对访谈者的诉说进行准确的、有重点的重复,提醒访谈者注意可能有关但被忽略的成分等。通过这些方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制定咨询计划,选择咨询策略。在这一阶段中,访谈者的障碍可能波动或出现反复,这可能是由于咨询的阻力没有克服。因此,必须与访谈者反复讨论原因,特别要注意访谈者的移情问题。

三、建议或重建阶段

无论何种心理咨询,只有引起访谈者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才能获得咨询效果。而且这种改变必须由访谈者自己做出,别人不可替代。因此这一阶段乃是心理咨询的决定性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问题症结、制定咨询计划、选择咨询策略、进行实际咨询的基础上矫正不良行为和改变不良认知,因此需要通过简明扼要、时机恰当、内容具体的咨询解释和建议,来引导访谈者领悟其情绪、态度和认知的真正来源,了解克服障碍的一些方法,从而重建健康的心理。各种心理咨询所建议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引起访谈者的某些变化。例如,行为塑造、强化、示范、信息反馈等被证明有助于行为改变;对顺应不良认知的反复检验、反驳或诘难,提出对某一问题的新解释,以及生动有力的说明等被证明有助于认知改变;宣泄、保证、暗示、联想或解释等方法,有助于缓和情绪障碍,调解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

四、结束与巩固阶段

经过建议和重建阶段之后,取得的效果应继续巩固。除了为访谈者制定继续训练的目标外,必要的话还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或家庭作业,鼓励访谈者将已习得的经验或应对技术不断付诸实施。如果访谈者的心理障碍确有缓解,健康成分明显增强,且咨询者与访谈者都认为咨询可以告一段落,那么就可以终止咨询。同时,应对咨询效果进行适当的评估,对访谈者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经过好几次咨询,心理障碍没有改善,健康成分未见出现,则原先的咨询方案应当放弃,重新制定另外的咨询方案。此外,在每次咨询结束前,必须将访谈者所说的重要资料作一些描述,并加上一些咨询者的结论,然后让访谈者对此结论表达一些反应,并对他的反应迅速予以反馈。最后告诉他“今天的谈话到此为止”,约定下次谈话的时间,并对访谈者在两次咨询之间时间间隔期的进展表示关怀。

发热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发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发热过程可分为:

(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患者畏寒,皮肤苍白、无汗。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和渐升(2)发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博加快。

(3)退热期: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升高。患者出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患者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缺乏、恶心、呕 吐、乏力。

(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低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 常水平。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五分钟读完《成功,动机与目标》 (二)

一、关于目标

无论你要去何方,第一步是决定目的地所在。所以你可以从设定目标开始,通过设定目标,再用最能给自己动力的方式看待这些目标,逐步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

1.目标的设定: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简而言之,设定的目标要足够具体且有一定难度。

(1)具体 :目标不明确容易让人疲惫、灰心或无聊。举个例子,“做卫生”是模糊的目标,“从地上吸走碎渣”是具体的目标。如果你建立了很具体的目标,你就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的大脑了。

(2)有难度 :人们通常会把事情做到被要求的程度,而不会做得更多。若要激发优异的表现,有时候把目标定得稍微高一点,又不是遥不可及。这样的目标是最能激发人的表现水准的。相比容易的任务,成功完成困难的任务给人带来的自我感觉更好,整体满足感和幸福感更高。

总之,目标要具体化,且困难化。

2.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你的行动和目标

(1)西瓜和芝麻:抽象的“为什么” vs 具体的“是什么”

“为什么” :有的人习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理解自己的行为,他们注重于“为什么”要行动,好处是能把一件小事和一个更大的意义或目标联系起来,让自己更少冲动、更少被诱惑,且常会为行动提早做准备。

“是什么” :有的人习惯用具象的思维方式理解自己的行为,他们注重于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来理解行为,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好处是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时非常有帮助。

两种思考模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策略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转换。

有时候,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因为你只想了“为什么”,却较少思考究竟如何实现它;

有时候,你为了减少麻烦拒绝了很多有意思或有价值的临时机会,因为你只想了“是什么”,太纠结于细节而放弃了可能很有价值的机会。

总的说来,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专注于能得到的汇报,增强自制力和毅力;对目标采取“是什么”的思维则能使你专注于操作性细节,从而完成任务,防止拖延。你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

(2)正面思考

“相信自己能成功” “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成功” 这两种信念对动力产生的影响不同。我们发现,成事之人不但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还同样相信成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最佳策略是用乐观的方式看待目标,同时用实际的方式思考具体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奥丁根称此为 “心理对照” ,即首先你能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再反思其中的障碍。心理对照带来了更大的努力、更多的能量和计划以及普遍更高的成就。

(3)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实体论 vs 渐进论

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目标,并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就。

实体论者 :你相信聪明度是天生的、遗传的,或在幼年发育形成的,成人后不变了。这类人会很在乎别人的肯定,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的聪明。他们通常会避免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选择安全的选项。

渐进论者 :你相信聪明度可以通过时间从经验和学习中得来,投入能获得更多。这类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而非证明自己。他们认为挑战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不代表自己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自己学习的信息。

当我们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无法改变时便会追求那些只着重于带给自己面子的目标。讽刺的是,这些目标往往是阻碍改变的,会使我们无法学习和进步。相信存在变聪明的可能性是迈向聪慧的第一步——我们的信念可以开启或关闭那扇门。

(4)环境的影响:目标感染,目标触发点

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影响。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绝大多数目标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制定的。那些和某个目标一遍遍绑定在一起的线索( “触发点” )——你读到的字、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会在无意识的时候激活同一个目标,有时候你甚至不会意识到那个目标的存在。

什么都可以成为“触发点”,只要意义对你来说是明显的。不管你用什么做提示,只要使环境中充满暗示,你就能指望让潜意识辅助你达到目标了。

心理学家用 “目标感染” 来形容“看到某个人做某件事都能让你更有可能做同样的事”这一现象。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目标感染”鼓舞着我们。但目标感染的程度是有限的,一个目标必须对你有吸引力,你的潜意识才会它。什么都无法触发一个你认为错误的目标,不管它多具诱惑力。

所以,如果你有想达成的目标,就可以在环境中设置能触发你潜意识从而激发目标的因素。

(5)“表现” 目标vs “进步”目标

你选择的目标会影响你追求目标之路的兴致和趣味,能决定你的动机有多强大,还能决定你在面对困难时能坚持多久。

“表现” 是你的目标时,你更注重良好的表现,因为达到这个目标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肯定,使我们看上去或自我感觉起来聪明、有才华、很抢手,然后我们用是否成功来评判自己。追求表现能为人们带来做事的动力,但也削减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的灵活性。在困境中,表现型的人会感觉很糟糕,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会受挫,自信会被动摇。

“进步” 是你的目标时,你更注重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关注自己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自己已经是最好的了。当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路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像追求“表现”的人一样沮丧和无助,而是会做出行动。他们会问自己哪里出了错,然后去修复。把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总的说来,当你在做比较简单的事时,注重于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强大可能会是很有效的方式;而在处理生疏、复杂、困难的任务并遇到阻碍或挫折时,注重进步明显更加派得上用场。

(6)“进取”目标 vs “防御”目标

进取目标 是从成就角度思考的,注重收益最大化,追求成就,会被赞扬所鼓舞; 防御目标 是从安全角度思考的,注重损失最小化,避免犯错,会被批评所激励。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进取”和“防御”型目标,不过大多数人有一个主导目标。

当你在追求 “进取” 目标时,你试图让生活充满积极的事物,比如爱、敬仰、嘉奖和其他使人愉悦的事;当你在 “防御” 模式中时,你在试图避免消极事物,如危险、罪恶感、惩罚及其他伤痛。 进取 思维的参与者会在得到正面反馈后动力增强,而且更容易被传统的正面榜样所鼓舞; 防御 思维的参与者会在得到负面反馈后动力剧增,且在看了负面教材后更受启发。

如果你的目标是 “进取” 型的,你会寻找前进的方式,启用更有风险的策略;如果你的目标是 “防御” 型的,则更有可能采用谨慎、保守的策略。确保自己采用了与目标匹配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用 “进取” 策略来实现 “进取” 目标,用 “防御” 策略来实现 “防御” 目标。

(7)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自我决定理论):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

关联感 :与他人相关及相关怀的渴望,爱与被爱的渴望。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的原因。

胜任力 :包括发展技能、学新东西、个人成长等,关乎影响你的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所需求的目标的能力。对胜任力的需求掌控着我们的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以及克服困难后的自豪。

自主权 :与自由有关,是关于选择和组织自己人生经历的自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内在动力”。

追求受欢迎度、名誉、财富等关乎自我价值外在肯定的目标不仅不会使你快乐,还会干扰你对真正有益目标的追求,从而降低幸福感。

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当我们觉得内心世界被承认,而且拥有选择时,我们对自主权的需求便能得到满足,表现也会更好。但这种动力能被任何管制性因素破坏——包括奖励、惩罚、期限以及过多监控。

3.不同目标的应用和选择:实现目标需要思维转换

(1)当你觉得小菜一碟时:“表现”型+“进取”型策略

(2)当你需要一针兴奋剂时:“为什么”式思考+“防御”型策略

(3)当前路坎坷时:确定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式思考+“防御”型策略+“进步”型思维

(4)当你无法拒绝诱惑时:“为什么”式思考+“防御”型策略

(5)昨天就该做完了:“进步”型思维

(6)当你需要追求完美时:“防御”型策略

(7)当你需要灵光乍现时:“进取”型策略+自主选择的目标

(8)当你想欣赏沿途风景时:“进步”目标+自主选择的目标

(9)如果你想得到真正的快乐:满足“关联感”、“胜任力”+“自主权”的目标

4.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1)直接方式

一种是使员工或学生觉得他们有个人控制的空间,因为人们喜欢有选择余地;一种是让人参与决定的过程,不论是关于目标还是方式的选择;一种是“建立契约”,通过公众承诺增强行动动力。

(2)运用暗示 :让一个目标在潜意识中被触发,让员工或学生不由自主地付诸行动。不过要注意,这个暗示必须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意义相同,而且我们只能激发他人认为积极的目标。

(3)画在此,请选画框 :运用“框定”的方式给他人安排任务。即自己首先判断和框定任务的性质,匹配完成任务的方式,然后在布置任务时通过词汇、物件等方式触发人潜意识中的目标。

(4)目标感染 :用合适的榜样(包括你自己)使目标蔓延。

二、关于行动

1.行动前的准备:了解目标破坏者

即便选了最适合的目标,动力和承诺也最大化了,我们依然可能没法实现目标,因为还有很多犯错的可能会破坏我们成功的机会。下面就细数这些破坏因素以及常见的应对方案。

(1)错失行动机会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做些什么,但是因为要权衡的目标太多了,而我们的注意力又容易被分散,所以机会总是被错失。聚焦于行动,是成功的要素。我们要在机会从指缝中溜走之前抓住它,不让拖延、干扰或犹豫不决阻碍目标的实现。

(2)干扰和诱惑 :我们对目标的追求需要保护,即使是在动力强劲时。干扰和诱惑能妨碍原本顺利的努力,使一切脱离正轨,这时我们就需要自制力了。当相互矛盾的目标在脑中被激活时,大脑做出的反应便是解除一个目标,从而建立一个“目标盾牌”。但要小心,不要用它保卫了错的目标。

(3)缺少反馈 :如果你根本看不清自己的进展状况,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来了解现状,经常检查自己的进度。

(4)拼搏于错误的道路上 :除了没有做够成功所需的行动之外,我们还有可能选择了无效策略去实现目标。通过时常对表现进行自我评估,我们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采用新的策略。

2.“如果……就……“的力量:制定简单有效的计划

无论目标是什么、是谁的,都不那么重要,而安排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地点、方式才是提高成功率的决定性关键。

一个有效的计划应该清晰阐明行动的细节、地点以及方法。你可以找到一个想去实现的目标,说清达成它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方式,建立执行意图(即 如果……就…… 的计划)。

这个计划为情景或暗示(“如果”)与既定的行为(“就”)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即一旦“如果”发生了,“就”便会下意识地自动启动。这能节省我们宝贵的自制力。

总之,无论你想达成什么,如果你能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计划开始迈出第一步,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3.自制力的锻炼和恢复

自制力像肱二头肌一样,需要经常锻炼。为了锻炼自制力,我们可以接受一些平常不愿接触的挑战,一开始可能有点困难,但过不了多久就能变得容易很多,而且自制力会成长。能接受的挑战多了,对自制力的锻炼也更上一层楼了。

另一方面,自制力也会疲劳。用太多会耗尽,因此休息必不可少。如果可能的话,在自制力恢复前,别对自己要求太多。

此外我们也需要知道恢复自制力的方法。一种办法是“目标感染”,观察或想象他人发挥自制力能使你感染上这种能量(但要记住保持心理距离,过多地感同身受会消耗自制力)。好心情、甜食都能补充我们的自制力。

此外,彻底不做一件事永远比开始后再停止它要容易,也不需要那么强的意志。“为什么”思维和强力度的自我监控、鼓励措施(报酬或奖赏)都能激发我们的动力。但无论我们的自制力多强大,请永远尊重它的局限性。别试图同时接受两个挑战,别对自己的抗诱惑能力过于乐观。

4.实际的乐观 vs 不切实际的乐观

基于实际的乐观往往是成功的必备要素,而不切实际的乐观却往往给我们带来麻烦。

乐观者会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他们重视的目标中,而对次要目标投入较少。

当我们追求目标时,有必要确保自己的乐观感受是现实的,把注意力从能力上转移到努力、坚持和计划上,后者往往才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别构想成功的画面,取而代之,去构想成功所需要的步骤。

5.懂得坚持,适时放弃

(1)懂得坚持 :你可以选择能使你自然更加坚韧的目标(如自主选择的目标)。你也需要正确总结失败的原因。

(2)懂得何时放手 :有两个放弃的好理由,一个是每天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需要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放下其他的。另一个理由是代价过大,当我们付不起成功的代价时,放弃一直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

成功放弃目标需要两个步骤,第一,你要决定放弃是否是最佳的选择;第二,你需要找到一个替代的目标。把不现实的目标换成能带给你使命感和归属感的目标,你才能往前走,不回头。

6.给他人适当反馈:批评与表扬的策略

反馈是成功的重要和必要因素。如果你是家长、老师、教练或管理者,你的部分职责就是给他人提供反馈。你需要巩固他们好的表现,也需要指出哪里有误,给他们动力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怎样给予反馈呢?

(1)当表现不尽如人意时

你要尽可能具体地提出问题环节,避免你和听者过于概化地理解问题。

同时,当你提出批评时,要千万确保不要剥夺对方对自身表现的掌控感(当对方表现不理想时,他需要对自己的失败感受到责任,而不是否定失败的存在)。

在认真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效时,我们要避免任何赞赏的话语,把反馈焦点集中在纯粹的信息上。如哪里能够做得不同?帮助学生或职员找到改进方式与意识到哪里出错同样重要。

(2)当表现尽如人意时:赞美的准则

实际上,赞美也有可能增强或削弱他人的动力,这取决于你赞扬的内容和方式。以下是赞美的原则:

a.赞美必须真诚

缺乏诚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包含其他不明的动机。另外我们要注意赞美不要过于概括化,相反尽可能使赞美具体化。最后若想表现得真诚,你的行为和语言需要保持一致。

b.赞美要着重于对方控制范围内的因素

避免单独对能力提出赞美,不要夸赞人天生的或者固有的能力,而要去夸奖他的勤奋、毅力、有效策略和决心,这样他在遇到困难时才能迅速恢复并应对。

c.切勿把对方与他人做比较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表现将与别人做比较时,他们会更注重于表现自我——以证明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发展那些技能。赞美应该侧重于自我超越。

d.表扬不能剥夺对方的自主感受

奖励和压力都有控制力。要避免把焦点转移到外在认可上,防止原有的内在动力被获得外部赞扬取代。承认别人的选择与感受,这样能使他们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中。要小心呵护和支持他人的自主权。

e.表扬必须传达现实的标准或期望值

承认他人的成绩是给人动力继续努力的好方式,但赞扬始终应该反映真实、可达到的标准和期望值。小心别让夸张的语言把对方淹没在太想完美的压力中。

如果准备好了,你就启程吧。

我老公最近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老是走神,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三)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引发焦虑的原因

焦虑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

焦虑分类:

①状态性焦虑。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 ②特质性焦虑。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现这种特质性焦虑。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 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编辑本段焦虑的表现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 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 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 焦虑

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 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 3、预期焦虑 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 4、忧虑性期待 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 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 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 6、分离焦虑 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

编辑本段焦虑的解决方法

焦虑的解决方法之——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防御机制产生的原因: 1、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1、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2、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3、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较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其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4、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像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5、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6、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7、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阉割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这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8、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9、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昵岬男履 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 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因为这时的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足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 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碰到危险。既然焦虑是令人不快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降低焦虑,即我们将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动。弗洛伊德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动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焦虑,例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精神症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或她遭受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也许强奸就是一个例证。通常这种恐惧会转变成野兽般的恐惧。道德性焦虑,是害怕个人可能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它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因而,焦虑通过促使我们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 显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职能是避免和降低焦虑。除了反精神宣泄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供自我在与焦虑作斗争是使用。这些方法统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的意思 形容遇到棘手的事,紧张、惴惴不安。

编辑本段焦虑,夜不能寐,失眠怎么办?

焦虑的很多患者往往在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情绪紧张,往往表现为失眠夜不能寐,紧张,运动性不安,在临床上观察的时候,往往发现这类型的患者在这些症状表现期间,脑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脑部异常放电情况明显,导致冲动性增加。现在科学家发现了慢波睡眠(swa)中在大脑皮层中活跃的神经元,这可能对于治疗焦虑症等精神及睡眠疾病以及理解诸如情绪和记忆等依赖于神经元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最新报告说,包含了罕见的一组神经元的皮层在自然睡眠以及剥夺睡眠之后发生的恢复睡眠过程中是活跃的。并发现了一种制造一氧化氮(NO)——这是一种调控大脑血流的因子——的特殊类型的皮层神经元,而且它们在人体的慢波睡眠过程中在皮层中是活跃的。所以,抑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对于治疗焦虑症表现为失眠,情绪紧张的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药物的抑制作用偏弱一些,国际上现在针对这方面磁疗的效果更理想一些。 磁疗即是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 我国在古代就用磁疗治病。60年代初用铁氧体磁块贴敷穴位治高血压、关节炎等症状。截止目前,我国的磁疗已进入多层次、多学科、多水平和深入提高的阶段。对磁疗的理论,生物效应,临床适应症,方法学,磁疗产品研究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证。磁疗已成为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有许多医疗工作者对机理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多种磁疗服饰、磁疗睡眠系统正在向高层次发展。 针对焦虑症以及焦虑症导致的失眠,精神紧张,情绪不安的磁疗,目前最常用的就是镇痛安眠垫,其中钕铁硼永磁体产生的的是一种模拟人体磁场特点的生物磁场,性能稳定!作用于人体可对人体本身的磁场进行纠偏,并通过增强人体经络的生物电磁能,推动经气运行,从而达到通经络、增加脑部供血供氧、降低大脑皮层末梢神经的兴奋性,抑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产生促进脑部组织新陈代谢、镇静、镇痛、催眠、活血的效果,从而有效治疗焦虑症。

编辑本段防治措施

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并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如利眠宁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有人报道心得安10 ~3 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疗效。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忧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忧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 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虑症呢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 适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虑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8)CES治疗:1980年开始应用于美国,经过近30年发展逐渐成熟完善,成为非药物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 1.明确诊断。许多身心疾病可呈现焦虑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好检查和进行必要的心理测定工作,排除继发性焦虑反应的各种原因。明确诊断,是本病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先决条件。其实,焦虑是一种正常人常见的情绪反应,事出有因的焦虑情绪,不能视为疾病。许多病人患病后出现疾病心理反应,亦可以呈现严重焦虑情绪,必须正确识别,加以排除。 2.药物治疗。抗焦虑剂为首选药物。常用药物为舒乐安定、佳静安定和氯硝基安定等。但是,本病使用精神性药物,其剂量和服药方式很有讲究,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3物理治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4.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类型,在诊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治疗,作好心理转化工作,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对症服药治疗效果不好,这一点务必注意。到药店买药治疗与在门诊医生指导下治疗,两者的效果和心理影响是不同的。

《恰如其分的自尊》 (四)

一. 如何培养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恰如其分的自尊》会给出答案!

      什么是自尊,自尊就是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喜不喜欢你眼中的自己。过去有一个认识,就是自尊心特别强的人是不容易被伤害的,那么我需要保护我自己的自尊,我就会炸掉,这有时候反而是低自尊的表现。

二. 自尊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架构起了我们的自尊体系。

1. 自爱,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受到的爱和滋养,若一个小孩从小受到虐待,语言暴力不断地打击,这会使自爱没有构建起来,从而使自尊水平降低。一个人小时候缺乏爱,会缺乏一些列的人格障碍,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会出现多疑、攻击性强的表现。

2. 自信,我们认为自己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也可以从一个人对于失败的反应,一个正真自信的人是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的,这样就是下次会做好。而一个不自信的人,是听不得别人说自己不好,只要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哪怕是建议,他也会听成是批评,并会立刻反抗,不断为自己辩驳,实际上过渡地辩驳会损失自己前进的机会。

3. 自我观,对自己缺点的合理评价,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会使得别人迷惑。就是一个人一会儿特别自大,一会儿特别自信,一会儿又特别卑微。这是因为对自己的评价是飘忽不定的,自我观没有建立起来,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小时候父母的期望,大量的父母是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建立在孩子身上。身上肩负大量父母理想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就会飘忽不定,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做好了,父母会给予特别多的肯定,有些地方做不好了,父母会给予特别多的打击。所以,父母给孩子的评价也是阴晴不定的,自己也这样。

在建立这三大支柱的滋养来自于:1. 感觉被爱;2. 感觉到自己有能力

每一个孩子终其一生在寻找归属感(感觉被爱)、价值观(感觉到自己有能力)。

      人的自尊状态分成:高自尊和低自尊

      高自尊:行动高校、做事坚持,从而有良性循环,敢于做出有争议的选择,失败之后复原的很快。

      低自尊:难决策,周围的人特别容易影响他。容易放弃,或者迫于压力去坚持,这与自己坚持是完全不一样的。怕失败。案例,有一位给法国人做大厨的人,因为没有做好菜,就自杀了,特别低自尊的表现,受不了生活中一点点打击。

      不过高自尊不比低自尊好到哪里去,因为低自尊有低自尊的好处,容易被周围的人接受,表现得很谦卑,比如,达尔文就是非常低自尊的人,自己研究的《物种起源》其实就是想在家里研究,并不想去发表,后来有朋友说有人剽窃了他的成果,准备要发表了,他才很不好意思得将他的作品交给朋友,让朋友帮忙去发表。

      高自尊的弊端是,高自尊的人更加容易固执,更加容易冒险,更容易自满。

三. 自尊水平的四大类型

      人不能简单得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而是稳定的高自尊,

* 稳定的高自尊:始终处于一个高自尊的状态,比如,孔子,无论在优越、动荡的环境下,都能够过得很好,因为自己心中知道有几斤几两,自尊就是对自己的看法,这类人特点就是不容易被改变,目标坚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忍受艰难困苦。稳定的高自尊孩子的父母,也具有稳定的高自尊的特点,孩子有机会不断观察如何平静地对待批评,并且毋需不断抬高自己也能够被别人尊重。父母会给予孩子真实水平的想匹配评价,父母与孩子关系亲近,时刻陪伴左右,使孩子不需要过分表现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 不稳定的高自尊:有一位最有名的指挥家卡拉扬,他经常说,“我完全不会演奏莫扎特,我每次站在台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演奏,我根本不会,我特别糟糕!”,他的状态是时好时坏,自信的时候特别自信,遇到短板的时候特别沮丧。特点是波动大,很容易自我吹嘘,情绪大。为什么人会变成稳定和不稳定的高自尊,形成不稳定的高自尊的人主要有这样的经历。

(1)父母对孩子的赞美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从孩子在社会中取得的成果就能够看出来,比如,不是班上成绩最好,不是课外活动中的佼佼者,但是,父母总是说你最棒,对孩子的期望是过于高。

(2)父母对于孩子过于冷谈,关心自己,不关心孩子,孩子要引起父母的关注,让父母看见自己,不得不展现自己的长处,以求父母的关注。孩子超高的自尊心和表现是给父母看的。

(3)父母本身自尊水平高,而且不稳定,孩子就会模仿照搬父母的处事模式。

(4)父母只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注意孩子。

孩子过分的高自尊表现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并且让他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多少实力就会被别人发现,这时候孩子稳定的高自尊水平就逐渐出现了。

* 稳定的低自尊:(名人一般不会这样)我就这样,我就无法改变,因为我就不行,这种人习惯了忍受,永远消极表达,做任何事都是大量消极的评论。别人无法激励他。

这一类的来源主要是发生在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让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外部环境,比如说父母一方去世,典型的抑郁症;极度缺乏父母的爱;自尊问题会伴随其他的病理现象出现;父母家庭暴力、酗酒、吸毒的情况下,孩子就会长期稳定的低自尊。

* 不稳定的低自尊:其实还是有机会的,表现出来是谦虚谨慎,不过,能够被激励,比如会议上本来不会发言的,不过,领导让他说几句,结果讲地热血沸腾,特别好。对于这样的人,应该给予更多鼓励,有进步并且有被人接受的愿望。

      不过,也不需要夸大一个象限中的自尊,比如,有些人是稳定的高自尊,不过,他是一个坏人;也有很多人也是低自尊的状态,比如达尔文。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稳定的高自尊,我们在任何一个象限中都可以是一个好人,不过,稳定高自尊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地方,最起码幸福感会比较高。

四. 自尊建立的过程

1. 外貌:长得好看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关注,父母对他更加客气,喜欢,的到更多的抚摸和疼爱。这是基因的问题。

2. 运动能力:孩子的运动能力对于自尊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3. 受欢迎程度、性格、在社群中与小伙伴的关系如何。   

4. 是不是能够适应社会的规矩,能够符合规矩,不会整天在学校罚站。

学习成绩。

      对于孩子的评判来源主要有: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家长在孩子10岁前的自尊影响是最大的,孩子最关注的是来自家长的评论,过了10岁之后,家长的话越来越不重要了。

      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中,如果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那么孩子真的一天都没法做事情,家长会非常吃惊孩子怎么是这个样子,我们也非常羞于将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混为一谈,在家中的一个称谓如果被学校的同学知道,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大量的孩子都是两套体系,所以,当孩子上学之后,家长的影响力是会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老师的影响是起来一点就会下去,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小孩周围的文化,团队将决定着他的自信、自尊。在父母、朋友、老师、同学这四个体系中,如果其中一个不太行了,问题不大,别的三个会补充,比如,父母不喜欢自己,但是老师、同学、朋友对自己特别好,也会有比较健康的发展;或者同学关系不好,不过从老师、父母、朋友那里得到支持。最可怕的就是整个这四个都不行,或者只剩下一个,大量的自杀案例都是和低水平的自尊相关的。

      有些学校的竞争性很强,排名、红榜等;有些学校竞争没有这么强。在竞争强的学校适合高自尊的孩子,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那么自尊不高的孩子会有很大压力。

      家长可以做的事情。

1. 如果孩子和你讲抱怨和怀疑,你需要认真倾听,认真倾听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不要急于安慰和转移话题,有些家长一听孩子抱怨,就说没有关系的,你这个事情,你很棒,妈妈一直都很相信你。这话说完了,孩子就没有话说了,因为你都将孩子堵死了,你都说相信孩子了,又说孩子很棒,孩子又如何表达自己的痛苦,所以,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没法和父母沟通,就是因为父母不让孩子好好说话,倾听意味着让对方多说,多提问,而不是给对方意见。

2. 不要急于插手和不要揣测。如果父母去揣测孩子,尤其是你猜对了的话,你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痛苦,因为孩子认为父母将他当成了一个研究对象,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毫无价值,因为自己的问题父母一眼看穿了,所以,孩子会认为是自己比较笨他们的自尊水平会更加低,因此,即时父母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显摆。

3. 如果在童年时期不能够建立良好的自尊水平,那么,长大以后也不能够建立了。因为,孩子只有在童年的时候愿意和你说,如果童年的时候和你说有帮助,到了青春期才有可能和你说一点点。如果童年时候和你说就没有用,就被你顶回去了,那么,以后他也不会和你说了。

4. 爱和教育的一个对比,爱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仅仅无条件还是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他只能够找到安全感,但是没有找到价值感,价值感是来自于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那么教育是有条件的,教育就是你得把这件事做好,这你才是真的学会了,这是有条件的。爱和教育是有区别的,就是你学没学好,妈妈还是爱你的。所以,你应该用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教育给孩子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

      自尊和孩子长大之后是紧密相关的,自尊水平不高的表现。

*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竭力去取悦别人,如果一个人到哪里都需要周围的人一团和气,和谁的关系都要处得很融洽。

* 特别怕被拒绝,有些人甚至不敢谈恋爱。(测智商就是调整自尊水平)女性在自尊水平低的时候,容易被追求;男性在自尊水平高的时候,容易去追求人;在婚姻中是更加容易滋养男性的自尊水平,男的结婚之后会有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沙发一躺,看电视。女性结婚就会觉得柴米油盐,非常累,要带孩子。家庭环境的因素就会让女性的自尊水平不断下降,男性的自尊水平不断上升。所以,在家里面需要适当的角色分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主内真的是需要很多事情说了算,有些事就是由女的作主,代表家里出席。这个时候需要双方相互滋养对方的自尊,这才能够让婚姻变得稳定。在工作中会有很多虐待,写检查在公众场合写,不断虐待他。

      权利与自尊的关系,一个人的权利越大,他的自尊水平是越高的。

* 相信自己的命运。

* 高瞻远瞩,比别人都想得远。

* 想了就去做。

* 接受失败。

      自尊=成功/自我需求

      当自我需求降低的时候,一点点的成功就能够让你的自尊上升。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需求特别高的话,那么自尊就很难高,因为成功再高,高不过底下的自我需求,所以,控制自己的期望和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海明威说,重要的不是我写过什么,而是我本应该写什么。海明威都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写了那么多伟大的著作,在说了这句话没几天后就自杀了。所以,要小心自己的自我需求。

      我们应该分清楚正常需求和病态需求。

      正常需求:我希望…;我如果那样了也好,但是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理智);正常理想能够接受达到部分目标,得到一部分也好;如果没有实现理想,我会失望,但是自尊能够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病态需求:我非得… 等我做到了,一切都会好得不得了;要么得到我想的,要么什么都没有,我必须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如果没有实现目标,会抑郁,自尊遭受持久的伤害。

      自己需要判断,自己是病态的理想还是正常的理想,用正常的理想做分母,自己的自尊水平就是非常得理想,若用病态的理想,那么做再多的努力,都很难感受到幸福。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第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第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五. 如何修补我们已经受伤的自尊

与自尊有关的疾病:

* 抑郁症

* 躁狂症:不稳定,狂起来特别高,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低的时候受不了

* 自恋型

* 情结:躯体变形障碍,有些长好看的女孩就非得去割双眼皮,不是眼睛有问题,而是一天到晚专注自己的眼皮,感觉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眼皮,这些带来的痛苦就是情结。有些人就是觉得自己鼻孔大,一直看。别人觉得你是正常的,但是,自己就是过不去心中的坎

* 酗酒,酗酒会让人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越酗酒,越感觉自己自尊水平低,自尊水平越低就越酗酒。

* 心理创伤,同样的事情,自尊水平不够的人受到的伤害就很大。比如,伤人的父母,做任何事都控制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言语虐待的父母(很多父母说爱孩子,但是说孩子的话,简直让人没有办法接受,言语的虐待也是虐待),体罚和性虐待。这一些都会给自尊带来严重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进行修补呢,有一种防御机制,比如,一个孩子跑步没有选上,孩子可能会说,我不稀罕跑步,跑步那些人特别傻,叫我跑步我都不去,这是事实吗,肯定不是,而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一旦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了,在恰当时机起作用是有好处的,这能够保护我们的自尊,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当时一个人若长期以来防御机制生活,那么,防御机制本身就会造成大量的伤害。

      来看一下错误的防御机制,比如,有人通过购物,占有很多东西,通过违规,通过炫耀(假装在巴黎),通过控制,通过说别人的坏话,通过吹牛来解决自尊的问题,这些都是错误的防御机制。用这些方法来找到优越感,让自己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低自尊的人常用的防御机制有。

* 间接成功。我不成功,但是我支持的球队成功了,足球流氓打架为什么这么要命,因为足球流氓大部分都是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今天这个球队输球了,我不想活了,我将大卡车烧了,我和他们拼了,为什么会将成功与否寄托在一个球队上,因为过度地使用间接成功的手法来证明自己。

* 待在群体中。有一个永远不会将自己排除的小团队。

* 进入幻想的世界。通过游戏,通过看小说,通过白日梦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中,阿Q就是一个通过一个幻想来解决自己问题的角色。

      高自尊的人面对挫折时,常用的防御机制有。

* 归因偏差。当高自尊的人遇到挫折,会说这个事情不能怪我,这事是他们搞的。

* 向下比。虽然我不行,但是底下比我差的人多得是。

* 批评评判者。你还说我不对,我看你就不行,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总结起来,防御机制主要有

* 规避和应对

* 否认

* 投射

* 幻想及白日梦

* 合理化

* 补偿

      其实防御机制并没有对错,不过,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些防御机制的度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合理掌握了防御机制,给自己心灵一些支撑,不会过分,同时又会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就是一个正确的防御机制,如果过度依赖这些防御机制,甚至因为球队输了要去打人,那就是过了。

      如何改变。

      一个高自尊的人经常采取行动。行动有两种方向,一是行动失败了,他会很合理得解释这个失败,然后自尊的到保持,又回到了高自尊。如果行动成功了,自己感到满意,自尊提升了。

      一个低自尊的人很少采取行动。因为自尊水平低,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劲,都怀疑自己,很少采取行动的情况下,行动失败了,自我贬低,又回到了低自尊。如果行动成功了,对自己怀疑,自尊水平高低不定,还是回到了低自尊水平。

      就是高自尊循环和低自尊循环的区别,如何在这两种之间跳转,从低自尊循环跳到高自尊循环。这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行动,高自尊的人有更多行动的机会,低自尊的人本身行动的机会就特别少。

     

      跳脱低自尊的陷阱的建议。

1. 自省。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诚实。先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对自己有准确评价。乔哈里视窗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这里有四个象限:我知道,别人也知道;我知道,别人不知道;我不知道,但是别人知道;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在这四个象限中最重要的是公开象限,就是我知道,别人也知道。如果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受到足够的尊重,就需要想办法放大自己的公开象限。公开象限越大,你所获得的尊敬和信任就越多。只有通过与他人多交流,才能够认清自己。

2. 交际。多与别人交流,交流的时候,需要自我肯定,换位思考,学会依靠社会支持。人都是需要朋友的,朋友是用来做社会支持的,人的关系主要有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亲戚,多年的好朋友,弱关系就是刚认识的人。强关系很难做生意,做生意、短期进步都是弱关系帮助你的。强关系最重要的作用是做心理支撑,就是社会支持,建立这样的强关系网,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3. 投入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不要自我攻击,接受失败。再投入行动中,人的一生中,失败是肯定的,做事越多,失败越多。但是,只要能够快速恢复,你的人生就比别人的节奏要高,你能够完成成功的周期会多很多,越行动,你的经验会越丰富。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完整的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酷斯法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

打架斗殴的动漫——打架斗殴动漫电影叫什么

为什么想打人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