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的利与弊~小学生打架应不应该打?
- 1、小学生打架应不应该打?
- 2、为什么同学会打架
本文提供以下相关文章,点击可跳转详情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生打架应不应该打? (一)

最佳答案教育孩子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是“代代相传”的“教子经”;尤其是传统教育影响,体罚孩子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假思索地承袭了下来。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的理论书,常常自相矛盾,比如,《千万别管孩子:自主教育哈佛启示录》、《千万别管孩子》、《老师,千万别管孩子》; 《孩子不能不管 》、《孩子一定要管》等。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孩子的观点,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给父母一种教育孩子错误理念: 那就是,一个是孩子不应该惩罚;一个是孩子应该惩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想立竿见影地把孩子给尽快“管住”、“镇住”,用武术话语,就是“一招制敌”,老老实实写作业;有这种思想的父母认为,对于“爱心、宽容、包容、民主、平等、自由、什人性”等教育孩子,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胡说八道”,明明的孩子把我气的“死去活来”,我难道说还有客气教育孩子吗?那么“无法无天”的孩子“蹬鼻子上脸”,我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威信荡然无存,还怎么教育孩子?
因为,在过去上千年,我们的传统就是主要靠体罚教育“当家做主”的,所谓“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这些古训都强调了“打骂”的育人重要性。
这些年,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小霸王、小皇帝”,这就是,有的父母对于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谁还能批评和惩戒“霸王、皇帝”?况且,一旦孩子被惩罚出了什么问题,谁担当得起?
正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惩罚教育”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就是“赏识式教育法”“夸奖式教育法”“快乐式教育法”了,“惩罚教育”甚至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
于是,迎合父母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有“赏识、夸奖、快乐”,可是,一味的“赏识、夸奖、快乐”,就远离教育的“轨道”。
然而,随着“赏识、快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学校教育,老师们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面对不服管教的孩子,很多教师纷纷发出“老师越来越难当”的感慨,消极应对的结果是,包括肇事孩子在内的多数学生利益受损。
一时间,在教育孩子要不要惩罚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有着争论。一度时期,不少人对惩罚持反对的观点,提出“教育,拒绝惩罚。”有人认为,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育者的一种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
事实上,就“教育”本身来说,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
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没有惩罚,教育孩子离不开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其实,就教育本身而言,不仅有“表扬、批评、奖励”,而且应该有“惩罚”制衡、制约。
“惩罚”教育,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
所以,没有惩罚,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不过,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家庭教育,父母在“惩罚”孩子的错误,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教育不能拒绝惩罚,教育应时刻保留惩罚权。
惩罚有法但无定法。只要父母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罚,教育惩罚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这里应该郑重的说明:不管怎样的“惩罚”教育,都不能以“青红皂白”的“体罚”教育以及“突然袭击”的打骂教育来替代,要知道,惩罚教育与体罚教育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偷换概念的
为什么同学会打架 (二)
最佳答案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比较喜欢打架呢?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理原因:
1、遗传因素:在不久前,荷兰和美国的学者提出,某些男性侵犯他人的暴力行为,有可能与他们身上遗传基因的微小缺陷有关。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攻击型的人脑电波多见异常。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还有的人认为人是动物,所以人类具有其他动物一样的攻击本能。但这些只是影响人的攻击行为的先天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后天因素。
2、营养因素:近年来,有的研究人员认为, 青少年的身心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吸收适当数量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假如人体吸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失去了一定的比例,会造成大脑功能受到损害,致使行为表现失调。研究者更加具体地提出,糖的数量吸入过多与攻击行为有关。当然,青少年体内含糖量过高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但也不能说糖吃多了就要跟人打架,事实上,没有攻击行为的同学,不会由于糖吃多了而发生攻击行为。
3、体型:进入中学后,同学们身体长得比较快,身强力壮,充满了爆发力,体能充沛的人常感到自己具有“无敌金刚”的气势。因此很容易对同学说出“打就打”、“谁怕谁”之类的话。
4、性别:社会一般认为男孩子要有阳刚之气,女孩要有阴柔之美。家长常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抢给男孩玩,长大后有喜欢玩有暴力性电子游戏。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白已是一个男子汉。这样,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大多数是男的。
(二)心理原因:
1、个性心理特征:
(1)自我认识水平低:在班级中,经常好打架滋事的同学会被周围的同学疏远甚至厌恶,但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依旧自我感觉良好,很少反思一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对我满不满意”、“我要如何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理想中那样的人”。
(2)人格缺陷: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图做事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3)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够:喜欢打架的同学自制性较差,人际关系不协调,适应环境能力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易于激动,遇事不权衡利弊,不计后果。在校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因家长溺爱,养成其独断专行、专横跋扈的不良个性,不被别人认同,等等。当这些挫折来临时,他们的心理是无法承受的,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必然会引起对缺憾的补偿要求,对不满的发泄。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绝大多数喜欢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好奇心强,敢冒险,但是缺乏抵御不良侵蚀的能力,或者说是是非不分,这样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4)自卑: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有的同学平时觉得自己没什么觉得骄傲的,为了被别人接纳、被别人肯定,当有人请他(她)当打手的时候,觉得非常高兴,这是人家看得起自己啊,说明自己厉害,于是就两肋插刀,赴汤蹈火,非把对方打个头破血流、落花流水不可。其实这样的同学很傻,人家只是在利用你而已,对你根本没什么好处,被抓到了又不能轻易透露指使人的姓名,自己只能当替罪羔羊,被记大过的,开除的,受伤的总是你。
(5)自尊心强,挫折承受能力差:喜欢打架的同学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心理失衡,在愤怒火焰的燃烧下,情绪发生剧烈的变化,无法自控,因而产生了后果极其严重的攻击行为。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头脑清醒,人们会对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做出分析、判断和推理,再根据自身和环境的需要,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但当遭受突然精神刺激时所采取的原始的行为反应,则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和文化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愤怒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程度常超出理智支配的程度,在不能正确应对所面临的精神刺激的情况下,行为往往是非理性和盲目冲动的。
2、对同学有偏见:有的同学因为对某个同学第一印象不好,而使得对这个同学之后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就老想去欺负他。本来是好朋友的一对同学可能因为最近发生的一次小矛盾就把过去的友情全盘否定,甚至变成仇人。这样的同学只记怨、不记恩、只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容易因对别人不满而导致侵犯行为。
3、某些观念错误:不少同学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把“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为朋友两肋插刀”,互相包庇,彼此隐瞒错误等视为衡量朋友的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忠于朋友的表现,如果谁向老师讲了真话或者实情,就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是“叛徒”。这就是缺乏分辨能力和是非观念,把友谊与“哥儿们义气”混为一谈了。
4、缺乏个人修养:这类同学孤傲冷漠、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争强好胜;缺乏同情心和爱心,不懂得爱护别人,尊重别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缺乏团队精神。
5、报复心强。很多同学与人发生小矛盾后就出钱请打手帮他摆平,被打的同学不服气有出钱请人报复,也是所谓的“以牙还牙”。所以当你想请人打架的时候要想一想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报复自己,最后对己对人都无利有报复心理的人,神经经常处于亢奋状态,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怀有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发展下去,心胸会越来越狭窄,社交面缩小,很难与人相处,内心非常痛苦。
(三)社会原因:
1、家庭教育因素: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一方面,被父母溺爱的同学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家里遭打骂后,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这些同学等到自己身体长大、力气增加了,也用暴力去对付他人,变得性格粗暴、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有这样一位同学,经常参加打架殴斗,有时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当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野蛮时,他回答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从父亲那里学的。由此可见,家庭的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学生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学习因素: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对同学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同学经常观看暴力节目,逐渐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同学,观看暴力节目后,增加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是,有的同学会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还引以为豪,另一种情况是,喜欢打斗的同学,看到暴力场面时,会大叫大闹,手舞足蹈,在情绪高涨的情形下,增强了他人的攻击性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酷斯法关于打架的利与弊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