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这本书 心理抚养这本书的书评简短
- 1、读《心理抚养》有感
- 2、用爱抚养,智慧育儿——读《心里抚养》有感
- 3、读《心理抚养》金句摘抄
- 4、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 5、《心理抚养》 ——爱的力量
本文目录包含多个相关词条,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读《心理抚养》有感 (一)
贡献者回答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读的书。以前我也有听过李玫瑾老师的教育视频和音频,也学习过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看完这本书会让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
全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
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在养育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用爱抚养,智慧育儿——读《心里抚养》有感 (二)
贡献者回答从书中汲取营养的好的方法之一,便是读完一本书写好一篇读后感。
初识李玫瑾教授为网上无意间刷到的育儿短视频,接触她的书籍《心理抚养》确实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的吸引:细思之下发现,给予孩子物质抚养相对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能从心里上给予他丰富的营养,实在妙哉。
翻过书本,却发现,李教授竟然是为犯罪心里研究专家,她的育儿观是从大量的犯罪心里案件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不禁要提防,这中间的种种方法,可能是防治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不过是育儿的最低线要求。所以,这是本书的特点,也是局限之一。但,就如书中所说“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苦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育儿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开动脑筋,用智慧育儿。”由此,爱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给予了我育儿路上的深刻启发。
用爱抚养,这应该为人父母的本能。如何去爱呢?这是一种适度的爱,即不溺爱,也不缺爱,实在难以拿捏。
智慧育儿,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书中提到:“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人正常人的心理现象设计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留个内容:一是决定心里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二是决定人 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的管理、存储于提取的意识活动;四是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映的认识活动;五是显现心里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六十体现个人心里风格与特性的人格和个性。”
第一,心理现象的遗传与生理基础无可多谈,只能承认其客观性。
第二,早期心理发展内容重在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海里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第三,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意识是什么呢?意识是人的一种觉知状态,包括对外界的觉知和对自己的觉知。而自我意识大概出现在三岁。人的意识是由外而内的,人可以通过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看不到自己的脸,因此,人最后出现的是自我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的发展实则为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一个人遇到事情,最先改变的应该是自己。自我反思意识的发展,首先要跳出自我中心;其次,要了解潜意识现象。人的心理有什么,严厉就有什么,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理有的。所以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的结果。”所以,你对别人的评价、挑剔、赞美等等实则为你内心的潜意识在作祟。
第四,改变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当发现孩子情绪有问题时,讲道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可以找个理由带他出去运动,让他出出汗,找到身体舒畅感,然后再和他谈认识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此时的心理咨询,应采取“当事人原则”,以当事人为中心,不是频繁的给建议,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定。
第五,情绪是心理观察的窗口。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言语文字和行为举止来观察。那么情绪应该如何表达和管理呢?消化不良情绪是重要的情绪自律之法:运动、讯号美好的感觉去体验、找朋友聊天吃饭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六,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何为个性,其为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个性包含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部分。首先,心理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兴趣、三观、信仰等。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兴趣是为了体验快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活动倾向;三观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则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做某些事情。其次,人的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活动室表现于外的征象,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气质,为心理活动发生时的强度、平衡度与灵活度的特征;性格,是由后天养成,主要表现为对待他人的行为方式;能力,指人学习、反应、做事的效率。
心理的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人的心理发展科分10个时期:乳儿期(0-1对)、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青春初期(12-15岁)、青春后期(15-18岁)、青年初期(18-25岁)、青年后期(25-35岁)、中年期(35-60岁)和老年期(60岁)。
心理的发展呈阶梯渐进的模式,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心理发展过程中缺少某个环节或某个台阶就会出现缺陷,且终身难以弥补。而人的心理发展的4个重要台阶:0-3岁重情感抚养;3-6岁重性格培养;6-18岁重能力培养;18-n岁则为自我修养。
情感,需要抚养。情感抚养为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孩子在四个半月的时候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份情感——依恋。当依恋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会比较开放,同意继续发展亲情和伙伴情。
性格,需要教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从三岁开始,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如果说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性格,实则为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孩子的第一次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若是以苦恼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形成另一种性格。
能力,需要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能力包括智能、技能和特殊能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他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我,需要休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将社会中生活中好的人物当作自己峨榜样,通过阅读,把好书当做自己的心灵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休养。
自人生的10个时期中,18岁就占了6个。如果把18岁分成3段,即0-6岁、6-12岁和12-18岁。其中,0-12岁为依恋期,12-18岁为青春期。依恋期主要发展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能力等;青春期则在自身能力往纵深和横向扩展的同时,更多地在追求自我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性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等,还有向群性和结交密友,最后追求自我实现。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养育着“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18-n岁为自我修养时期,对成年子女父母要学会放手。遇到事情不能替孩子做主,只能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原因。父母要明白,孩子虽然是你生的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因此父母不能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畴之内。在成年阶段,人的心理发展共分为四个时期,即青年初期,青年后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如果成年后的子女还要花父母的钱,心理应该有一份愧疚,绝不能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我们不能不能只养大孩子的身躯,却因文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给她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情绪产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的丰富。妈妈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观念的心理无恙是为其注入心象。观念是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它是由生活情境形成,不是由推理形成。一个人的观念是他从小耳闻目睹、见得最多的情景,听得最多的声音,是哪些在眼前腰来晃去,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所以,父母在意强调的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
心性健全的要求是什么?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而人性由情感而唤醒。人性中的情感是由养育而来的。
人的第一份情感是依恋。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形成,一直持续到12岁。依恋为什么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就会高兴,情绪很快就会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在一起有安全感。依恋情感的发展有利于父母对孩子形成“心理控制力”。这种教育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子抚养,让孩子眷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感情,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踢你的话。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亲不重要。作为爸爸,在哺乳期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在孩子吃奶期间,母亲要花更多的时间,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父亲一定要细心体贴;其次,在哺乳期,父亲可以多做些力量性的事情,抱着孩子哄睡觉,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拍嗝,给他哼哼歌等;再次,在孩子面前好好的爱母亲。父亲应该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用得上的行为方式。
其次,心理教养重在品性。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决定这种“形成”的关键就是“第一次”,对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原则。
再次,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对3-6岁的孩子说“不”。当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时,他想要,大人不给满足时,有的孩子就以苦恼的方式博取。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说“不”的训练,让他能够根据外部要求控制自己。说“不”需要讲究环境,要与孩子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看到别人,以免让他向他人求助而达到目的。家中任何一个管教孩子,别的人尽量回避。在不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也可以,只要不当着孩子的面。
培养孩子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说不后哭闹——痛苦后安抚她认真说:咱俩说说刚才你哭闹的事情?——告诉他哭闹的不好。——再问: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有事情要好好说出来。
延迟满足,练就人的耐性。在孩子稍懂事的三四岁前后,找一个机会带去买玩具。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既让他锻炼选择的能力,又让他经受一次等待的训练。这时先考察玩具的优点,肯定孩子的眼光——告知因价钱而超出了父母的计划——告知父母挣钱的不容易——用加班来赚钱下周带他买——在这周的等待中提出让他配合你的要求。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具体的方法是:在周末休息的第一天即周六下午三点,妈妈准备一份平时很少给孩子吃的小零食,将其分出三份,拿出两份对孩子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两份好吃的,有一份计划今天给你吃,还有一份是明天下午才能给你吃的。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今天把两份都给你,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吃。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只吃今天这份,明天那份留到明天再吃,那稻明天下午,只要让我看到那一份孩子,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也即是说你明天可以吃到两份。到了第二天下午午休后,你拿出第三份零食叫他:昨天说好的,今天下午你能拿出今天这一份零食,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你看我拿来了。这时,他看着你手里这一份,心想今天还可以给他一份,但这是你要和他强调规则,当你看到他拿不出留给今天的零食时,你告诉他:不是我不给你,我言而有信,我已经准备了。只要你能拿出来你的那一份,我的这份就给你。然后微笑的看着他,等着他,当发现他拿不出来时,你再说:看来是你自己不想要今天这份了,因为你知道这个规则,既然你昨天都吃掉了,那今天这份就不能增加了。然后你毫不犹豫的拿着这一袋走开。隔上两三周,你换一种零食,同样三份,再给他做一次这个游戏。第二次做同类游戏,他已经知道上一次的结果了,所以多数孩子会抵制食物的诱惑保留下来。当周日下午,他向你展示他手里的第二袋零食时,你一定要认真夸奖他:哇!你居然可以做到控制自己,真有毅力!这代无论如何都要给你。然后,你可以顺便对他多说两句:只要你不急,好吃的东西永远有。要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要着急得到,不要放纵自己,满满的获取,你就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与人接触,礼貌维为先。见人主动问好,回家主动说:我回来啦!离开家时一定要跟父母说一声,爸妈,我出去做什么,大约什么时候回来,。
与人相处,学会包容分享。学会分享,父母或孩子要有意地带着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有同样大小的孩子,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见到小朋友,可以主动做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带孩子下楼,让他带上玩具,多带一份,一个自己拿着,一个与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分享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担,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要想让孩子心里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练。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就开始,孩子四岁,让他练习跑步,然后学习游泳。在七岁之前,
读《心理抚养》金句摘抄 (三)
贡献者回答无戒学堂IP营第三季打卡第33天,字数2609字,累计63159字
这几天一直在听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在书里她针对家庭中的心理抚养提出了许多建议,对于每一对父母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大人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2)情感(心理抚养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人味”,决定了自己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自己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3)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4)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和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人在世间走得越久越远,看到的风景自然就越多。
(5)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
(6)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
(7)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弱点,就要善于反思。
(8)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9)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10)暴力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童年。
(11)当一个人的童年没有经历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爱的抚养”时,他的内心就不会拥有哪怕一丝的爱。
(12)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1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14)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他如何为人处世。
(15)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破坏力,可是当他有破坏力的时候,你再过问就来不及了。
(16)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父母在哺乳期能听懂孩子的哭声,是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
(18)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19)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20)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21)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的婚姻与情感危机。
(2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那么,如何考察呢?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23)孩子最早出现的偷拿行为,往往具有与他所偷东西相对应的匮乏现象。
(24)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
(25)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26)情绪管理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做到情绪自律。情绪自律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27)你若不管理情绪,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就会肆意妄为,最终伤害你的内脏。
(28)人在早年受到的心理创伤,其持续性不可估量。
(29)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
①有意去运动。②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③找朋友聊天或吃饭。
(30)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就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前者往往源于匮乏性抚养,而后者往往源于溺爱性抚养。
(31)一个人今天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心理风格,一定跟他过去的经历有关。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就是让他聊聊自己的家庭故事。
(32)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婚姻生活。“难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
(33)既然婚前已慎重选择,婚后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
(34)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婚。如果对象的家庭不正常,你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容易有变数。一个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很重要,上两代人会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大。
(35)一个人来到世上以后不用太久,只需经过两个六年,心理模式就已展露雏形。到第三个六年,人就已经可以胡作非为了。如果一个人十四五岁就开始犯罪,其心理问题一定源于人生的第一个六年。
(36)情感,需要抚养。当情感抚养到位时,孩子就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声音和相貌。因为这个人是他快乐的来源。这样持续4-6个月,孩子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份情感——依恋。当情感依恋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比较开放,容易继续发展亲情、伙伴情等。
(37)性格,需要教养。若无情感抚养作为基础,亲子关系存在缺陷时,性格教养就难以为继。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38)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
(39)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
(40)联合国儿基会早就指出,孩子在一周岁之前如何被抚养或照料,将会影响他们后半生的大脑功能。
(41)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的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
(42)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脾气有好坏之分,脾气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
(43)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家里人少说话声就少,孩子听得少,说得就少。不善言语的人,往往在早年是耳边无人声的人。这意味着他在最需要看护的时期,身边几乎无人陪伴,他们是在冷漠与寂寞中长大的人。
(44)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你不要指望他长大后能够善待这个社会。
(45)学习成绩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抚养,家长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四)
贡献者回答李玫瑾
编者按:曾几何时,许多大人和亲爱的孩子之间,只剩下互相看不顺眼?或者如网友们戏称的那样:平时父(母)慈子孝,辅导起作业就“鸡飞狗跳”。即将到来的暑假,将是父母与子女密切相处的时刻,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心理 健康 成了家长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本期特别推荐两本心理类图书:《心理抚养》和《化解孩子的对立反抗》。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 情感 、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 情感 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对立反抗孩子爱生气、爱挑衅、爱争辩,好像吃定了大人。最难的是,每个成长阶段的对立反抗状况都不同。心理咨询师王意中的《化解孩子的对立反抗》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与指引头痛心更痛的大人,与孩子重建关系。对立反抗的化解,是关系的改善。并非只是单向要孩子改变,更不是逼孩子听话,而是大人和孩子相伴,度过情绪剧变。通过互信互重,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进而纾解情绪。
我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那是1999年,我开始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中,解析真实案例中各种违法犯罪人员的心理问题,其中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话题。
后来,从2003年起,许多人知道我则缘于我从事的一项专业研究,即犯罪心理画像。这一研究更多地用于疑难系列案件的侦查破案。我先后主持翻译了两本国外最新版的犯罪心理画像专著,并直接参与了一些疑难系列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及人物心理描述。
大家可能知道,刑事侦查特别讲究现场勘查和查找痕迹物证,绝对不能揣测和臆断。然而,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大多会避人耳目,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以前也没有现在如此完善的“天网”和大数据,警方该如何去分析犯罪人的内心活动,并描述出犯罪嫌疑人表现于外的心理特征呢?
尽管相当有难度,当我介入实案后,竟然有过多次成功的经历。这种假设在前、验证在后的过程,让我对人的心理逻辑有了崭新的认识。我发现,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生养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辛苦历程,稍有不慎,不仅父母以往的心血有去无回,还会让整个家庭未来都陷入痛苦之中。所以,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即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使他成为一个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让家庭幸福,也让 社会 祥和。
从2004年起,我与全国妇联、北京市 社会 心理学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公益讲座。2006年,我开始在新浪博客发表“心理抚养”系列短文。2008年,我应北京市 社会 心理学会的邀请,在国家图书馆做了一场公益讲座并被录制下来,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制作成光盘出版。2018年,这一视频被人传到网上,使很多人开始认识我这位“ 育儿 专家”。
2016年,我接到中国教育学会的邀请,参加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家庭教育国际研讨会,有幸接触到仰慕已久的孙云晓先生。在返京的飞机上,他一直与我讨论“心理抚养”的话题。聊到最后,他很认真地给我提建议:“你应该写书。你研究的‘心理抚养’很重要,很有用,一定要把它写出来,让更多家长知道。”
孙先生还传授给我很多科普著作的写作方法,但我因写惯了犯罪心理研究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要写科普性质的养育类图书还是不太得心应手,再加上工作繁忙,时间不充裕,一直拖延至今。现在,在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的帮助下,尤其是叶元美女士替我收集和整理各个时期的讲座,使我的写作时间大大缩短了,我终于完成了心理养育的第一部分内容。本书重点阐述早年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奠定人一生的心理基础。
我知道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是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 情感 (心理抚养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 社会 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 社会 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有人知道我的职业背景后,担心我的“ 育儿 说”会让父母把孩子视为潜在的罪犯来防范性地养育。如若这般推理,受欢迎的“ 养生 说”不就把所有人都想象为潜在的病患吗?这种说法可谓“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宋人周敦颐语)。
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防患于未然。虽然疾病的发生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学历的,但肯定有其内在的病理,这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养育孩子也是这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种角度的相关研究和 育儿 知识。何况人是非常复杂的,这让家庭养育变得更加复杂。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对此感受甚深,因为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要有所差别,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
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并不影响研究者们殊途同归。因为大家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最高原则和理念也是相通的。只有全方位了解 育儿 中的各种可能和结果,才是完整的养育观。
链接
育儿 :养身容易养心难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父母的强调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情感 的培养必须是真实的爱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 汽车 ,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如果一个人特别内向,不愿或不会与人聊天就很麻烦。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出现旅行性精神异常现象,也称“旅途精神病”。有人做了一项实验,就是把参与实验的人独自关在房子中生活。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当然,钱数也就出来了,想多挣点钱,你就得多熬点时间。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当被试出来以后,实验人员马上对他们进行心理检测,结果发现他们对光、声音等的刺激变得非常敏感,在四五天之后才能恢复正常。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不在里面多待一会儿,其潜台词是“那样可以多挣些钱呀”,这些被试回答:“我们刚开始进去时挺好的,吃了就躺着,或者睡觉,睡醒了再想吃什么。但两三天过后就开始不行了,说不出原因的烦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再待下去自己就要疯……不得不出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试想,一个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诉求、不能翻身也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像不像困在实验室里的被试?他还远不如这些被试,因为他不能由自己来结束这种窘境,只能哭喊着乞求别人过来帮他。
如果一个活生生的人包括婴儿缺乏视觉、听觉、触觉时,就相当于他的大脑缺乏必需的心理营养。
缺乏“心理营养”的结果从这个实验中已经知道:人会无法忍受,会出现心理痛苦,最后出现精神异常。还有真实的生活事件也可补充证明这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位外交官不知什么原因就被关进某监狱。很长时间他既没有报纸看,也没有广播听。每天除了有人定时送饭、检查他的状况之外,几乎没人理他。待久了他开始担心自己大脑会退化,于是开始练习大脑,回忆本国驻世界各国大使的名单。能当外交官的人当然非常聪明,他记忆力也很好,当他数出110多个国家大使的姓名时,有一个国家的大使姓名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不服气,努力地想,但直到被放出来,他也没想出那个人的名字。他这时已经跟祥林嫂了,整天喃喃自语:“不要告诉我,我肯定能想起来!我不信我想不起来……”后来他写回忆录写到此事,说如果当时再不放他出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精神病人。这就是缺乏新鲜的心理感觉而导致的心理异常。
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
所以,很多人从没有意识到婴儿有心理上的需要,如果以为早年的抚养只是喂喂奶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
(摘编自《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 ——爱的力量 (五)
贡献者回答李玫谨老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各种违法犯罪人的心理问题,追述到犯罪人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后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她希望通过《心理抚养》这本书向父母们传递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通过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全程参与,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获得管教孩子和立规矩的资本。
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亲自陪伴孩子,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当今,熊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怎么变成熊孩子?
2019年4月某天,上海卢浦大桥“砰……”,一个水花快速开合,没有丝毫涟漪水花就回归平静。岸上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纵有千般不舍与悔恨,也无法挽回。
17岁少年赌气结束自己,用生命惩罚在生的亲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需要这种过激行为。
只因在学校犯事被叫家长来,妈妈到校后当众扇了他几巴掌。这几巴掌燃起了少年的熊熊烈火,烧毁了母子情。当车驶到桥上缓慢时速开车门冲出去,一个跨越翻栏,跳!
死,解脱一切,只是这过谁来偿?
李玫谨老师说:你的爱在他眼里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他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你的爱没有限制。
冰冷的家庭育不出得体的孩子,一个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爱时,就会选择离家闯荡江湖。最后都会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其实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的母子,不会上去就是几巴掌。17岁,懵懂知社会,需要尊严。这个妈妈一巴掌把母子关系打散。
如果,母亲是位知书达理的人,就不会在车里继续唠叨,增加孩子的怨恨心。
如果,母亲有锁后座锁。如果,母亲有拦下孩子。可是,没有如果了。
时光不能倒流,人生没有重来。成长就像一棵树,具有不可逆性,只有向上成长,没有往回生长。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所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可见,这个母亲就是错失孩子太多成长期,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在过程中读懂孩子,是为了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
现在社会环境很复杂,养孩子越来越难,不像过去那容易。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一出问题,就找专家。可是任何专家都有一个问题不能替你解决,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照顾,抚养,陪伴。
养育孩子,过程很重要。但现代人为了挣钱,孩子都是交给别人养,孩子本应与父母相处的大量时间被替代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自然也被削弱。
孩子的早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期,这个时期谁代养就依恋谁,情感纽带也就系在谁身上,无人能动摇。
情感影响性格形成,情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显得急燥。急燥就会哭,从哭泣到抽泣到脏腑痛形成燥。这样的孩子没有朋友,很容易走上极端路线。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父母失职或无心之过导致孩子出现一生难以避免的终生之错
万众瞩目的李天一,本该继承父亲的光辉走上光明大道,却在他妈妈的宠溺纵容中走进监狱。不知他在狱中是否知道悔过,为自己的过错买单。虽然爸爸李双江老年得子确实珍贵,但该责该罚,绝不心软。育儿没有舍不得,还没打骂,还没批评自己先掉泪。
如此纵容,岂有不犯错之理。这种人经常无视和侵人的权益,走到哪儿都给别人带来困扰恐惧和危害。他们没来由地坏,频繁出现不良行为。
溺爱,是缺陷人格形成的基础。溺爱性抚养在生活上包办。在行为上无原则放纵。使孩子从小养尊处优,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说谎等不良习惯。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从养育开始做起。用心养育孩子就是遇到自己“理想中人格”的那类人。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族养育方式有关。
大连13岁男生诱骗邻居小女生到家玩,试图强奸,遭拒后连砍七刀,男孩把奄奄一息地女孩拖到小区人烟稀少的灌木从的,还压上两个垃圾袋,里面装满了砖头和碎瓦。
还若无其事的问女孩父亲:你女儿找到没?
当找到女孩时,因失血过多死亡。女孩子衣冠不整,左眼瘀青,脖子有掐痕,身上刀痕累累,让她的父母悲痛欲绝。
当所有线索指向他时,他懂得说:我还没满14岁,不用判刑。
他父母对警察说:他还小,还是个孩子。
他小,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他小,懂得毁尸灭迹;他小,却知道未满14岁不用服刑法;
人小,心却黑了!
其实,所有的坏都能找到源头,如同引发一场火灾的点点火星。
所谓: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就是在这样家庭里。
也许,应该颁一道法令。让那些不趁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好好学习。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英国有个法令:10-17岁孩子已经出现违法行为,法庭可判父母去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树立行为规范。如何对孩子的青春期做出适当的反应。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方法。
如果不遵守这个养育令,将被视为犯罪,并处以罚款。
这种处罚父母监护不到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育儿技能的做法,我国应该借鉴。
万达广场儿童乐园,孩子们都爱去玩的地方。球池里,俩幼童抢个波波球,双方哭闹找家长。最后变成两个家庭群殴。打伤一个爸爸,扯坏一个妈妈所有衣服。一个小小的抢球事件上升成家庭斗争,素养在哪里?孩子目睹全过程看到了什么?在他幼小的心底父母都成了恶魔一样吃人,待他成人后也将是一个斗殴斗气的人。
情感匮乏,心灵缺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有位老师说: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要想孩子改变,大人先要改变自己。
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子孙后代。
中国古人讲:“祖上各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为了子孙后代,我们现在这一代都不能懈怠。
刘德华电影《童梦奇缘》,剧中小光经常离家出走三两天,每次被找到时爸爸总是会给两三百元求他回家。可是过几天,他又离家。
他情愿睡公园也不愿在家里呆着,因为在这个家里他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爸爸爱他。虽然爸爸是老师,可是教不好他。
人,一旦心理有缺陷,会造成终身的“漏洞”。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烦不断,甚至还同领略到人生的美好就夭折在半路。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其资格源于血缘,因血缘而对孩子产生责任感,爱,耐心和期待,并给予鼓励和帮助。父母的态度与言传身教的示范是养育的本质。
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抚养的养育。如果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作为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教心。
家族养育比随后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础,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家长不要错孩子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不要等到孩子出现情况后,才懊恼不已。
生孩子养孩子没有“家长手册”,只有肯花时间,肯花心思陪伴,找话题聊,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能达到心中优秀的亲子标准,不会离孩子越来越远。
陪伴孩子时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也不是漫不经心。陪在孩子身边玩手机不叫陪伴,叫陪着。没意义!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早年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奠定人的一生心理基础。
为了社会繁荣稳定,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在教育子女方面进行心理抚养,为国家输送更多优质人材。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心理抚养这本书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酷斯法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 姓刘金字辈取名起名男孩——刘姓金字辈下一辈
- 不离婚互不干涉协议模板怎么写-不离婚各过各的协议书范本和规定
- 打架斗殴刑罚__打架斗殴刑法
- 2008年男孩取名宜用字--2008年4月1日(农历2008年2月25日)13点50出生唐性男孩取名,请教取名大师,好听、有刚阳之气、有内涵。
- 最高人民法院离婚子女抚养权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子女抚养
- 父母离异告诉孩子的最佳时间 什么时候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了比较好?
- 孩子成年父母离婚房子判给谁,孩子成人了 父母离婚,房子怎么判决
- 离婚案国家规定只有抚养费吗:离婚了有抚养费吗
- 父母吵架离婚孩子怎么挽回
- 父母离婚,孩子多大可以自己选择跟谁!父母离婚 孩子几岁可以选择跟谁
- 离婚孩子多大才能判给男方——离婚孩子11岁会判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