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费姓女孩子取名典故--费姓女孩子取名典故是什么

2024-12-29 22:50 分类:抚养 阅读:
 

顾姓起源与宗祠通用对联

一、姓氏源流

顾(Gù 顧)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顾氏。

2、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3、出自小数民族有顾姓或他族改姓顾氏:

① 满洲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② 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

③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

④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得姓始祖:顾摇。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综上所述,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省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浙江省绍兴的顾摇后裔),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顾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湾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三、历史名人

顾 雍:三国时东吴吴郡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字逋翁,苏州人,唐朝诗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元代画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明代官吏,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 城:北京人,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 文:生于1952年,1982年广西民族学院中文专业。曾从事教学、编辑工作,任杂志《美人鱼》、《珊瑚》副主编、主编,创办《北海政治协商月报》。1998年任北海市民革委员会主任委员至今。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学会广西分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政协北海市常委,广西区政协委员,北海市主任委员。先后出版个人著作8部,包括散文诗集、寓言集、儿童文学集、人物专访等,多次获全国、省、地市奖项。

顾野王:字希冯,南朝梁陈时吴县人,训诂学家、史学家。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6000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著有《玉篇》三十卷。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明代江苏省无锡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字华峰(1637-1714),号梁汾,清代江苏省无锡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代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光旭:字华阳(1731-1797),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官吏、学者。官甘肃省甘凉道。工书、善诗文。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品珍:云南省昆明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1年,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正红:江苏滨海人,工运领袖。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祝同:字墨三(1892-1987),江苏省涟水人。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粤军参谋、黄埔军校教术官兼管理部主任,为黄埔系高层骨干。历任教导团营长、副师长战军长,洛阳行营主任、江苏省主席、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去台后,兼代“国防部长”。1950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至1967年重返“战略顾问委员会”,1977年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顾维钧: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历任欧美各国公使。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嘉蘅(顾家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今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2、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此外,顾姓又以:“会稽堂”、“惇叙堂”、“怀远堂”、“裕昆堂”、“永思堂”、“格思堂”、“凝薇堂”、“忠考堂”、“武陵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因为综观顾姓历史,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带,顾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2、顾姓多学者、文学家,但有一特点,即大多与政治有瓜葛,非纯粹之学问家。

3、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顾廷瑞等修《顾氏家谱》所载,江苏顾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

============================================================

【顾姓宗祠通用对联】

〖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武陵世泽;

文献家声。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顾姓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东林讲学;

虞部修文。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因收疏触怒了执政大臣,贬桂阳州判官,后升至吏部郎中,又因忤逆神宗被革职还乡,与弟弟顾允成和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称“三君”,议论朝政人物,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后被权臣魏忠贤指为“东林党”。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下联典指唐代池州人顾云,字垂象,有文名,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咸通年间进士,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从事,后退居霅川,闭门著书。大顺年间,参与修《宣懿僖三朝实录》,书成,加官虞部员外郎。另著有《凤策联华编》、《昭亭杂笔》。

礼崇文伟;

声蔚豫章。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引顾综为三老(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设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字孝则,博览书传,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名兼三绝;

学擅五经。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曾任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初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夺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联典指南朝梁、陈之际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开始读五经,九岁能写文章。原在梁做官,入陈,官至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字书)三十卷。另著有《舆地志》、《符瑞图》、《分野枢要》等。

姿推三绝;

扇藉一挥。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顾恺之。下联典指晋·顾荣为丹阳内史以白羽扇指挥军队,击溃敌军。杨修云:“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藉顾丹阳。”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1613-1682)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传经耆硕;

工画横波。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顾栋高事典。下联典指清·顾横波事典。

-----------------------------------------------------------------

〖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庚有三绝;

华玉列四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下联典指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鹤从珠树舞;

凤向玉阶飞。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撰题联。

-----------------------------------------------------------------

〖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有传胪之次;

功高开国之初。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顾天俊的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大都督同知顾时的事典。顾时,字时举、濠人。从太祖渡江,破张士诚,定山东、河南、取元都,转战山西、陕西,并有功,封济宁侯。

-----------------------------------------------------------------

〖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思远长寿两轮甲;

宾阳算学第一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散骑侍郎顾思远,钟离人。年一百一十二岁,家贫阙养,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萧映见而异之。召赐食,食兼于人。载还都。召对,与言往事,多异所传。擢散骑侍郎,赐以俸宅,朝夕进见。卒年一百二十岁。下联典指清代康熙举人顾陈垿,字玉停,号宾阳,镇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学宗程朱,坚韧不移。精算学、乐律和医学。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有《钟律陈数》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

哪惜三春桃李颜。

——清·顾汗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河南巡抚顾汗自题联。顾汗,字伊在,吴县人。号芝岩。康熙进士。累官巡抚,坐事罢。后起历宗人府丞。有《凤池园集》。

睡狮猛省天下晓;

卧龙惊起雨中春。

——清·顾君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顾姓名人顾君复自题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自题联。顾光旭,字华阳,无锡人。官甘肃甘凉道。工书,善诗文。有《凉溪诗钞》、《响泉集》。

-----------------------------------------------------------------

〖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人品高华,史分金箭;

天姿秀异,家号麒麟。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尚书仆射顾众的事典。顾众,字长始,吴人。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顾和的事典。顾和,字君孝,吴人。幼有清操。咸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颏奏左丞贪污百万,付法议罪,百僚惮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吏部员外郎顾宪成(1550-1612)题东林书院联。顾宪成,万历进士。

============================================================

附录:【顾姓典故、趣事】

〖顾雍教子〗

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 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

〖渐入佳境〗

出处: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释义: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典故:《晋书》记载,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

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范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行过了许多亭阁,真是个渐入佳境。”

-----------------------------------------------------------------

〖顾恺之以画募捐〗

顾恺之画画有个怪癖,画成以后,其中的人物往往都没有眼珠,这种样子可以保存多年。人问其故,他回答:“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

有一年,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靠化缘募集不到资金。顾恺之就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的画像,以便向前来观看作画者征集捐款。消息传出,于是人山人海,把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最后,顾恺之为维摩诘画像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顿时就像活了,观众都赞不绝口。建寺庙需要的资金也就水到渠成了。

-----------------------------------------------------------------

〖顾绣〗

顾绣又名“露香园顾绣”,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是一种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世丞。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有一妾姓缪氏,善于丝绣,将精湛的技艺带人顾家,于是世代相传、遂成家法,以后顾氏后裔代代相传、技艺绝伦,因此得名;又因为顾名世晚年修筑园林“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

据传顾氏绣法得自于皇宫内廷,顾绣的特点是:人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中有名的顾绣巧匠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

缪氏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之妾,也是顾绣的创始人。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

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秀”或“韩媛绣”。

到了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从此,吴地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顾绣讲究意境,须有相当美术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间。此后顾绣就逐渐衰落几至失传。

建国以后,由于对于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几经努力,顾绣终于有所恢复。

顾绣的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

顾姓来源

顾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昆吾氏

相传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在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世称顾伯。

夏朝末年,由于顾国支持夏,曾经遭受过商汤的沉重打击,《诗经·商颂·长发》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商代的东方诸侯国中有顾国,可能是夏代顾国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商朝重新册封,其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顾姓。殷墟甲骨卜辞在记载商代后期征伐强敌“人(夷)方”时曾经多次提及顾(写作雇)国 (也可能是地名),其中一片说“王征人方,在雇(顾)”。由于人方在今天山东和苏北的沿海地区,顾国显然应该位于今天河南商文化核心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都记载这个顾国,地望在今天山东范县东近三十里的顾城,考虑到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哀公与齐侯、邾子在顾地会盟,齐、鲁、邾三国都位于今天山东地区。

二、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的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过极为灿烂的原始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作“良渚文化”的族群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今天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精美绘纹陶器、灵巧的工具,尤其是著名的玉器。据信他们还是我国最早的水稻种植者、丝织工艺师、漆匠和杰出的航海家,并且开始已经步人文明的门槛。

大约四千年前,可能由于自然灾变,这支文明随其主人神秘消失了;加上地缘劣势——中原居于各大文明区的十字路口,各种先进文化在这里竞争、交汇,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气候相当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炎热潮湿,丛林河沼密布,不利开发,所以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一地区逐渐落后于中原。

春秋战国,这一带相继兴起了强大的诸侯国吴、越、楚,尽管国力强盛,尤其是其剽悍善战的军队和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屡屡令中原各国丧胆,但惨烈的争霸战争过后,成为华夏族群以外文明进程较晚的越人诸部的家园。战国时期,在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就消灭了勾践后代的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其君统一直维系到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记·孝惠本纪》(即汉惠帝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东海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

顾余侯就是(南方)顾姓的始祖。

三、少数民族该姓

满族: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锡伯族:固尔佳氏改姓顾。

裕固族:出于本姓“顾勒都斯”,都是取第一个字谐音而改宗顾姓。

--------------------------------------------------------

顾姓迁徙史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它主要发源手浙江省境的会稽(今浙江绍省兴市)。从四千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主要繁衍迁徙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的先祖为越王勾践。自三国顾姓崛起,直至隋唐,顾姓就一直是我国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后,顾氏仍是江苏、浙江两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苏一带。因此,顾姓历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

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两汉顾姓的世系与分布

西汉时期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大损耗了国力,在晚年他就已经意识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诏”的形式终止了无度的扩张;加上从今天的江浙至云贵的南方对于当时人口占多数的中原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热潮湿、丛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适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因此汉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实际上仅仅限于少数都邑和交通线附近的核心区域。生活在广大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当时的越族分为许多部落,互不统属,号称百越;发展水平也各异,最先进强大的几部曾经建立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国。为此,汉政府不得不借助当地的豪族大姓实行治理,但是又担心这些地方势力过分壮大,反过来会危及其统治,所以就实行又打又拉的政策,这可以从西汉顾姓起伏跌宕的命运中看出来。

由于正史失载,根据较系统的顾姓家谱记载,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迫于闽越的压力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内迁,汉武帝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另一支越人闽越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攻击了处于更南面的南越,汉武帝再次派遣大行王恢出兵豫章(今江西省),大农韩安国出兵会稽反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凭险抵抗。但是郢的弟弟余善联合了宗族谋杀了郢,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汉朝廷。汉于是下令停战,封早先的越王无余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统治闽越部众。由于余善杀兄自立,族众多有不服,纷纷脱离余善,汉政府就派兵分立繇君丑和余善。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受了汉朝恩惠的余善却反戈一击,偷袭汉领地并杀了汉政府的三个校尉。汉朝只能再次发兵,派出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渡海攻击;还派楼船将军杨濮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人也有多族协同,多路进击。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因协助征伐其他叛汉越人部族有功,顾贵受封为吴侯,居处于姑苏(今苏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越繇王、越衍侯吴阳、建成侯敖设计杀死了反复无常的余善,一同归汉受封的还有越将多军,后者被封为无锡侯。

鉴于越族各部居住在僻远山林,时叛时服,中央难以控制,汉政府开始考虑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于是下令这些受封的越族首领带领族众离开原来居住地,移徙到江淮一带,原来的东方越地便被废弃了。这是顾姓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由此顾姓一族结束了秦汉之前的颠沛流离,又回到了祖先故地太湖平原,开始了稳定发展,江南也就从此成为顾姓的真正老家了。

与那些依靠投身政治获取发展的家族不同,顾家虽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饱经动荡迁徙、亡家毁国之苦后,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由于中国前半段历史的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北方,南方相对较落后,这显然不失为明智之举,顾姓的后人也因此受惠,顾家因此成为一个文化昌盛的族群,历代杰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在江南、乃至全国各个大姓中比较突出的。

这一阶段,顾姓宗族的大致世系传承是有大致线索的,由安朱传三世至建,顾建有三子,长子省,无后人;少子顾敖(某些族谱作顾教),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是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著名的冤案巫蛊事件中因为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这支经子禄、多军至孙卯时,史书就失去了踪迹;次子顾贵一支经过翱、纶、龙、大成、邦而成为今天顾姓的正宗嫡系。

顾翱生有二子:长子顾经、次子顾纶。顾经其人其事无考;顾纶在汉宣帝时受政府诏举贤良(与先秦的官职由贵族世袭不同,汉代实行根据血缘和才能双项标准选官的方法,诏举贤良就是由地方政府或官僚推荐当地有德能的贤人到政府里做官)并可能已经受任为官了。据一些顾氏家谱追述,顾纶生有两子:长子龙、次子鲲。次子史事无考,长子龙(字时化)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任都尉一职。龙子大成(字集之)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受诏举贤良授光禄大夫一职。大成之子邦(字千里)因为通晓经典品行端正,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官至大司马。

顾氏宗族在西汉时期经历颇为坎坷。从上述谱系里可以看到:安朱后人传到第五世时省这一支断绝,六世则禄断绝、七世有经和卯两支失传,到第十世时仅剩下邦一线不绝如缕。

西汉帝国末年,由于统治集团的贪婪、愚蠢以及中国封建王朝固有的兴替节律的作用,民族、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朝廷的大权落人外戚王莽的手里。王莽是汉元帝(西汉倒数第五位皇帝)之后王政君娘家成员,由于元帝死后王政君以太后身份决定朝政达数十年,因此王家的许多男性家族成员得以进入朝廷,掌握机要。由于在执政的过程中主张实行激烈的改革以铲除人民十分憎恨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其谦和廉洁、公正无私的个人魅力,王莽的威望达到了极点。公元前9年深孚众望的王莽终于接受了西汉末代皇帝的逊位,建立了“新”朝。可惜新朝的命运很糟糕,过激的社会改革措施使之在仅仅15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在人民和豪强贵族集团的反对中崩溃了。接替新莽的是西汉王室的成员刘秀,也就是东汉光武帝。

东汉的顾姓宗族

刘秀建立东汉后,一方面要与各地区利益势力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为了修复因新莽而凋敝的国家,开始注意搜罗各类人才,以充实官僚阶层,扩大统治基础。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出身南方大族顾氏的顾邦之子顾安(字静心)因平江淮功进东莱太守。算起来这已经是自安朱以来顾姓的第十一世了。

光武帝之后,东汉迎来了较安定繁荣的时期。据多种顾氏家谱传述,汉宣帝时期顾安之子顾综(字文纬)出仕朝廷很长时间,老年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因其忠心有才干,特赐几杖,朝政每每听取其意见。顾综有子顾林(字仲春),在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顾林子顾奉(字季鸿)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出任颍川太守一职,其子顾通(字道达)。就这样在相对稳定平和百余年后,到了汉末的桓灵之世了。

桓灵之世是指东汉最后的第二、第三位皇帝桓帝和灵帝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又赶上难得一见的自然灾害,所以时局十分动荡。

东汉王朝的政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皇帝多幼年即位,因此权利极易为母亲皇太后所把持。但是太后只是一介女流,生长于豪门深宅并无统治能力,所以往往重用其母家亲戚,这就是外戚。外戚执政由于缺乏正统性与合法性,并且夺了其他官僚、地方豪强、举荐贤能等国家主要统治集团的政治前途,加之巧取豪夺行为不端,所以经常遭到一片反对,很不得人心。外戚们则常以镇压或罢黜来回答各方的反对。小皇帝长大后势必不甘心成为舅家傀儡,因为外戚把持朝政的结果就是官僚往往是外戚的党羽,使皇帝无从依靠。皇帝身边惟一信得过并且利益相关的就只有从小陪他长大的宦官了。成年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再依靠宦官的帮助,自然能够消灭外戚夺回权力。在亲政后,鉴于宦官的“功劳”和朝官曾经屈服于外戚的历史,皇帝自然重用宦官轻视朝官了,这就又形成了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身心有残缺的人,其身份只是皇帝的家奴,其权势虽高却同样缺乏合法性,又没有后代,所以只能追求现世的享受。他们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继续垄断朝政,惟一的办法就是鼓励皇帝享乐。享乐纵欲过度,皇帝多年轻夭折。于是又出现幼年皇帝,新的外戚重新上台,清算宦官,并乘机控制朝政。新的一轮循环又开始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东汉的国事日见式微,出现了卖官鬻爵等黑暗现象;更加严重的是斗争的双方往往勾结有野心的将领来威胁对手,于是王朝最坏的情况出现——军队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

目睹这些情况,一些传统的官员和士大夫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王朝正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通过上书和其他方式进行抗争。由于官僚集团往往通过乡土和师承关系结成同盟,所以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就借口这些政治对手朋比为奸结成朋党而予以打击。除逮捕主要的领袖外,宦官打击这些士大夫的主要手段就是“禁锢”,即取消其参政和出仕的资格,这就叫“党锢”。“党锢”之祸使当时统治阶级主要部分的地主官僚失去了政治特权,无疑也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基本统治基础。

这时,身为光禄勋的顾通生逢汉末暗世,既难以有所作为,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心生退意,辞去了原任的闲职,归隐于家乡的聚坞山中,合家团聚、耕读度日,倒也其乐融融。顾通子嗣载于史乘的只有顾融一人。顾融(自仲容)颇具其父之风,身处浊世也是无心于功名富贵。当时大权在握的外戚兼执政大臣窦武为了与宦官集团做斗争于壮大私人势力,于是就征召在江南素负名望的顾氏成员顾融出任荆州刺史,由于荆州雄居要冲,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顾融依然委婉绝拒,举家归隐于太湖洞庭山。

顾融有子二人,顾向(字尊道)、顾淑(字以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三国——顾姓的初盛期

汉末因为外戚宦官轮番专权、党争与天灾、人民起义与外族威胁等多种原因,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军阀混战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刘备和东南的孙权成为战争的幸存者。就总体而言,军阀混战固然是不幸和残酷的,但是相对于黑暗腐败的大一统专制集权王朝,由于生存竞争的缘故,特别是当几个割据政权处于力量平衡的时期,君主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听取各方意见,善于提拔才干之士,致力于改进统治方式,体制也就更趋于合理化。因此从某种程度来看,反而成为政治高效清明的时期,否则就会被力量更强的对手吞并。

在敌对的三方中,孙权的条件相对是较弱的。因为他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如此强大、善战的军队,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有利地位,只是依靠其父独具战略眼光占据江东一隅,暂时避开战争中心的地缘形势。但是这种有利形势是付出代价的——东南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人口较少,因此长久以来孙吴政权一直奉行尽量与曹刘两家结好的政策。以孙权的才略,他是深明稳定其统治的要诀,就是要取得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所以孙权一直着意于搜罗境内的贤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的顾姓自然也在其关注之中。

顾融的长子顾向是一个饱学之士,而且精通当时人们所信从的卜筮权威。占卜之术本来是古人在科学知识不发达情况下解释和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经过现代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古代世界各个民族都是科学与宗教信仰难以区分的,甚至可以说宗教迷信是科学的早期形式。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都相信“卜以决疑”,即只有在经验与知识难以判断重要事物时才使用占卜决断疑问,打个比方有点像今天类似情况下即使是受过很好现代科技教育的人也会用投币决疑一样。正因如此,在中国古代属于卜筮专书的《周易》就被最具人文色彩而且强烈反对迷信的儒家奉为六经之首。因此,具备这种技艺不仅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学养,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当时顾向精通此道,声名遍布江南一带。他还曾经出任过孙权的四任县令,政绩较好,因此就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和尚书、屯田郎。顾向的弟弟顾淑也曾经出任孙吴的西曹掾。飞顾向有子两人,顾雍(字元叹)、顾徽(字子美);顾淑也有一子顾悌(字子通)。

东晋顾姓的源流与分布

在各类史料里有迹可寻的顾氏后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支:

(1)顾显;

(2)顾荣,这两支都是顾雍的曾孙;

(3)顾和,他是顾徽的四世孙;

(4)顾众,是顾悌之孙。这四支都是顾向的嫡系后代。

南朝顾姓的源流与分布

东晋末年,由于司马家族腐败,以及世族势力过大,特权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由于世族的政治特权,他们的子孙世袭清闲高贵的文职,原来政治世家所具有的优势逐渐退化;另外一方面,寒族出身的官僚则逐渐掌握军权,势力开始超过世族。

北府军是当时东晋一支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自从淝水之战后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北府军将领刘裕出身低微,但是却极富才干,此时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刘裕先后以武力消灭了南燕、后秦等政权以及内部的竞争者,控制了朝政并取代晋建立了宋。此后的南方政权,近170年里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虽然世族名义上地位仍然很高,但是政权却实际掌握在寒族地主官僚与将领的手里。

隋唐顾姓的分布与变迁

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但是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向南转移了。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之所以在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后统治仍然可以延续下去,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王朝还可以得到南方的经济支持。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科举取士取代了以前的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

由于隋唐以后统一王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从顾野王之后开始,顾姓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大致情况是:隋朝顾彪一系迁居余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唐朝顾少连一支携祖先宗祠迁徙到洛阳;夏南后人的一支迁居盐官(今属上海市金山县);鸿南的一支迁居润州(今镇江)……五代以后顾氏就散居各地,已经难以一一考实了。但是吴地的顾氏始终最多、最集中,苏州地区作为顾氏根据地的情况一直未变。

唐高祖、太宗父子自太原起兵后,消灭了隋的残余以及各路诸侯,建立了唐朝,唐代顾氏宗族基本都是顾野王铜坑系的后人。

宋元时期的顾姓迁徙

宋元时期是顾姓历史发展的低潮,其主要支系有:会稽顾氏;太兴顾氏等顾姓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活动见于家谱记载的还有一些:

(1)《乐安顾氏宗谱》(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记载了乐安(今江西省乐按县)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河南省信阳罗山附近)。

(2)《暨阳顾氏宗谱》(民国14年绳武堂木活字本)记载,这一支顾姓的始迁袒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洲县同知,始居暨阳。

(3)《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民国16年植嘉堂木活字本),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4)《靖江顾氏宗谱》(民国22年经畲堂木活字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靖江马洲西乡沙。

(5)《南通顾氏宗谱》(民国20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6)顾庄等纂修舶口阜顾氏宗谱》(清光绪十三年刻本),记载此支始迁一世祖顾太乙,在元朝从苏州阊门迁居于如阜,定居于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顾萸,明时始迁居,为该支始迁祖。

(7)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吴江顾氏族谱》(民国7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记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顾信,据传是三国时顾雍三十六世孙,元代自昆山徙晋陵(今属江苏省常州市),其孙华三因为被招赘从晋陵迁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迁祖顾义,也是顾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

(9)顾德溥等纂修《上海顾氏家乘》(清乾隆十年刻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代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

(10)顾霁等纂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清宣统三年格思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始迁祖顾迁,在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

(11)庄拱辰纂修《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31年永寺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始迁祖顾逸三,于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

(12)《无锡顾氏大宗世谱》(清同治十三年佑敦堂木活字本),记载该支望出苏州铜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南迁,居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迁居到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有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并派生出宛山、经历支。长孙又经过三传,分出为五支,虽屡有迁徙,但基本没有出今天无锡市所辖。

(13)清·顾璋清等纂修《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记载该支始迁祖安惟二,元末由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

除上面诸谱谍外,散见于江南地方志乘上,元代还有数名顾姓人物,可以一提者: 顾山山(元代名演员)人习呼顾四姊。姿性聪慧,技艺绝伦。后逋人,不谐,再人乐籍,终老于松江。年老时扮演杂剧里花旦,体态依然青少年样,人无不竞叹之。在江南戏剧史中她占有一席地位。

顾长卿(元时人籍贯失考),少有大志,博览群籍,人目之为书厨。曾任福州路教授,后选参修辽金宋三史,以议论不合而罢。

顾困(元中期常熟人。困,《苏州府志》作困,《常熟县志》作困)字子困,号半痴老人。至元年间曾任海漕万户。人明,即遁隐北山,善绘画,家多蓄古今名画。后其藏多流失。

顾阿瑛(元末时昆山人),一名德辉,字仲瑛。家富赀财,少时轻财结客,倜傥豪放。年三十时始折节读书。又筑别业曰‘玉山佳处’(昆山又号玉山)。日夜又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人咸荟聚其家。尝举茂才,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于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张士诚再征召用。阿瑛遂削发,称金粟道人。洪武初被强徙安徽临濠。存有《玉山璞稿》、《草堂名胜集》、《萃亭馆篇詠》等。

明清汉族顾姓的演变与分布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剧增,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开始衰败,因此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前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现象,顾姓在这一地区人数较多、根基牢固,加上顾氏上进、忠义的家族传统,因此得天时、地利之便涌现出大量的著名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杰出学者两类。

顾氏的这些人物是具有很大的地域和家族性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顾姓仍然以江南为重要聚居地,其中苏州、昆山、无锡等地尤其集中。这一时期也是顾姓家谱大量产生的时代,从这些家族历史里,可以看到顾姓一些支派的大致迁徙路线。不过考虑到顾姓人数之多,现存的家谱无论数量如何,都难以全面反映顾姓在明清两代的发展与演变,具体某支顾氏的迁徙与分布,可以通过本书的文献篇和人文篇中列举的顾氏家谱等线索查找。另外在此期间顾姓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即家族的作用逐渐让位于地域的作用,这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

明清以来的海外移民与顾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开拓的传统。从汉代开西域、唐宋的远洋通商、郑和下西洋都是很好的例证。不过,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一直到明代后期人口剧增以前,人口压力并不是特别大,加上“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训和安土重迁的习俗,所以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是不存在的。十一二世纪开始北方军事游牧帝国控制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受到阻碍。宋代因为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延伸。华人就通过经商、航海和旅行,开始少量移居海外。到了元代,由于建立了空前庞大、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所以交通商贸也很发达。

长期以来,和平时期的中国的人口一直稳定在一亿以内。明代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达到近两亿,人口压力骤增;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突破三亿。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比如清代实行的“摊丁人亩”政策所致,另外一方面生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和高产作物的引进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人口的这种骤增,使中国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高度紧张,尤其是东南沿海某些地区如福建、广东,因为以山地为主,地狭人众,又不像江南有发达的经济可以转化很多劳动力,因此生存压力极大。明清两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浅见实行锁国政策,从法律角度讲,移居海外都是禁止的。不过,向海外的拓展并没有停止。

欧洲的大航海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到东南亚一带殖民。由于当地人口较少,他们就盯上了勤劳聪明善良的中国人,大量华人被以各种方式引入东南亚,在当地的橡胶园里当劳工。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华人聚居地慢慢出现,就这样最早的一些华人社区也形成了。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海外华人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苦和磨难: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当地民众的误解,还有腐败政府的漠不关心,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逐渐扩散分布到世界各地了。据统计,世界各地的华裔华侨已经达34 072 632人(该数据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提供);分布的国家几乎遍及世界各国,近年来连过去华人比较少的东欧、南美也遍布他们的足迹。不过老一辈华人仍然是以东南亚居多,新一代移民则以日本和美国最多。

早期的海外华侨华人的移出地最早多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其中浙江是顾姓分布较多的地区。

明清以来少数民族顾姓

一、满族顾姓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种种原因,加入了顾姓族群。其中就有来自满族一支。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顾八代,字文起,本来是满族的伊尔根觉罗氏,属于满洲镶黄旗。其父顾纳禅,服事于清皇太极和顺治朝。人关前,顾纳禅在进攻大同明军时,因为作战勇敢,被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授予世袭牛录章京之职。不久升为甲喇额真。顺治初年,清军人关后,顾纳禅参加了清军平定陕西、湖南、江南、浙江的军事行动,晋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顾纳禅有子数人,其中顾苏袭父爵,进二等阿达哈哈番。

顾八代是顾纳禅的次子。年轻时任侠重义,喜欢读书,善于骑射。因为其出身成年后被选人作为护军。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顾八代从征云南有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一职,不久又因为长兄顾苏及兄子顾佛岳相继去世,长房绝嗣,由顾八代袭世职,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员,顾八代名列第一,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明降将吴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并派遣其部属掳掠两广地区。镇南将军莽依图从江西下广东,在韶州驻防。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皇帝命顾八代传令莽依图收复广西,此后顾八代就留在莽依图军内,跟随他征战广西。清广西巡抚傅弘烈为吴三桂部将吴世琮所败,莽依图引兵与他会师。顾八代奉命巡查军营,提醒上司结营阵法散乱,如果敌至就会前后不能相应。果然吴世琮偷袭,清军再败,只好退回梧州驻守。吴世琮采追,清军反击,暂时退敌。

顾八代敏锐地预感到吴世琮还会再来,命令军士加紧戒备。正逢除夕,吴世琮率军三万进袭,被顾八代所败。康熙十七年,这一路清军反攻,与吴世琮军队相遇,不料主将莽依图病倒了,他就将指挥权交给了顾八代。顾八代于是就与副都统勒贝等渡江,与吴世琮决战;暗地里又分兵迂回敌后方,在击破敌军左翼后合围了他们的右翼。结果吴世琮大败,仅率残部溃围而出。顾八代派遣精骑追击,吴世琮走投无路,只能自杀。于是清军进攻吴三桂据守的南宁,吴军将领马承(广陰)与吴三桂军会合,军队号称十万,凭险与清军对阵。面对顽强的敌人,清军诸将有些畏惧。战斗开始后,顾八代奋勇争先,鼓励诸将死战,终于击败了吴三桂。

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顾八代因为战功卓著被评为优秀;但是大学士索额图不喜欢顾八代,在对他的评语中写了“浮躁”两字,因而被免职。只是因为莽依图据理力争才保住他的官职。次年,莽依图死于军中,顾八代改随平南大将军赉塔征讨云南。在战役开始前,顾八代认为应该先攻取城外制高点取得优势后再行决战。主帅听从了,用顾八代策,取得了胜利。班师后,顾八代被授予侍讲学士的职务。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顾八代值守上书房,又升任礼部侍郎;五年后又成为礼部尚书。后来因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书但是仍留值上书房。康熙三十七年,顾八代因为患病要求退休。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顾八代去世。

顾八代值守上书房时,后来的雍正皇帝曾经跟随他学习。顾八代死后,因为平时很廉洁竟然穷得无钱殓葬,当时还没有即位的雍正亲临祭奠,并为他料理了后事。雍正四年,下诏恢复他的荣誉和头衔,加太傅,谥号文端;又因为他清贫,赏赐顾八代的后人大量财物。雍正八年修建贤良祠时,满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顾八代排列第三。顾八代之子顾俨继承父职,从参领官一直当到副都统。顾八代的孙子顾琮在清国史里有传。

从顾八代开始,满族镶黄旗的伊尔根觉罗氏这一支改姓顾氏,顾八代父兄所姓为后来追认。满族顾氏在后来的迁徙分布,资料较少,尚难以考证。

二、裕固族顾姓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是主要聚居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另外有部分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使用多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也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其本族的历史主要通过民间史料流传。

根据有关资料,裕固族有自己的姓氏,其中就有顾勒都斯。此姓后来在用汉字写定时就取第一字的谐音,就成了顾姓。

由于裕固族顾氏得姓较晚,又缺乏文献史料,所以这一支顾姓的源流与分布已经难以考证了。

三、锡伯族顾姓

锡伯族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的民族,善骑射,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也有比较发达的水稻为主的农业和牧业。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在的锡伯族多数居住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锡伯族的另外一支则留在东北,今沈阳、开原、义县、北镇、及内蒙东部、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等地也有该族生活居住。

锡伯族历史上信仰多神原始宗教,后来也有改信喇嘛教的,锡伯族对宗族比较重视,也有汉族祭祖扫墓的习惯。

锡伯族有一支本姓固尔佳氏,与裕固族相似,固尔佳氏后来在汉化的过程中就取其姓氏的第一字的谐音,由此得姓顾氏。

-------------------------------------------------------

顾姓家谱文件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一 (民国廿二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八十卷)目录上古传系 先世传系 大宗统系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 受姓缘始 谱系考异 十八英贤赞 十八英贤记略 三十二英贤赞 武陵小史汇编 石函谱传 录苏州府志 希冯公墓碑 希冯公墓记略 金阊希冯公祠碣文 希冯公祠碑记 重修金阊希冯公祠碑记 扎复祭牌给帖 野王公宅墓考 横川志略 野王公祠碑记词 五侯行略 少连公传 逋翁公行略 铭玉公传并墓志铭 题请从祀文庙疏 奏请赐谥疏 进呈扎记疏 奏请复给官诰赐谥疏 惠山祠祝文 端文公祠墓记 泾阳公墓记 锡山潭东西议单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 像赞 诰敕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 兰陵顾氏重修支谱序 续修支谱序 兰陵谱序 通宗记略 志达公传并府批 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 甘露城南村 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支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 丹阳界沟(前后)南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 程太孺人传 沐分通支(江阴刘家村 西横林 顾家埭 夏港 韩顾村 澄江桥)沐分达支(江阴西门外韩顾村 夏港 李庄后村)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 □墅墩更正略 文葵派 □墅墩 白界湾 友渔公墓志铭 德昭公传 文光公传 德盛公传 白土庵总派 师道派 澄江□山湾 尤家埭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八 师懋师惠派 长泾南新庄 龙井上 马家湾 师惠师仍溪支 马家湾即祝北五保草荡□ 师盂派 东房桥 师□派 祝塘北桥 寿兴沙 年丰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九 大章派(西庄 楼下 郑庄港后巷 北头村 费家村 南村 卢港)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 大镐派(姜家庄 凤过庄 奚家村 大河滩 青阳北顾家桥 吴家庄基 高家巷 河湘桥 油车张巷 摇车泾 严家□ 黄桥庄)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一 大召派(南李墅 北李墅 河南住基 杜墅 祝塘南桥 牛腰□荒田里 朱家村 参桥里 北田头 江阴学院东西首 双牌镇 刘下桥 东门 内北门外)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二 临支百六总派 青山桥 安镇西街 查家桥 潭西 马蹄桥(东顾巷)黄石嘴 靖江迁被渚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三 临支百六分象贤(中桥周华浜 草庵杨巷 王墅庙南 南桥河东)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四 鸾支百七公十六总派 云派(坡墩头)震派 后村祠堂祀(后村里 蔡巷 邵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五 震派(峭岐荒田里 孔家浜 曹家村 韩唐桥 沈家村 殷家庄青店巷 大通桥炉铁里 沈湾 牛唐 李家庄)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六 雷派 南园 榨树□ 范巷 齐派 陈三房小万巷 杨树园 渡马桥炉铁里新安乡龙潭里 杨湾里 麦杖港后杨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七 麒派 八士桥顾家□ 罗桥 泾里南街 小赵巷 前汤 严埭 塘头 费巷 罗桥章顾巷 长□ 苏州护龙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八 麒派 □里 苏毛高头 后祁张巷 新老南场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九 麒派 泾里传志 赠公暨钱太安人墓表 泾田公行状 泾白公暨曹孺人墓碣表 泾杨公传 朱太淑人传 泾凡公传 镇斋公墓志铭 夹之公暨徐孺人墓表 子方公家传 庸庵公传 梁汾公传 瞻庐公传 亦苏公行述 □齐公行述 莼舫公墓铭 显甫公暨陈太公孺人纪略 翼亭公传 晓亭公传 春严公传 默安公行述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 麒派 泾里长房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一 麒派 泾里二房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二 麒派 泾里三房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三 麒派 泾里四房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四 谱图(希冯公传吴江祠碣文 泾里义庄议单并规条)墓记墓考墓表墓铭墓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五 麒派 嫡继分修说(泾里东街 横河 浜上 徐巷 泾里浜上南大房 四二房 大万苍)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六 麒派(上舍桥头西向 南桥头西向 殷家塘 平家渡 古庄)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七 麒派 邹岐(江邑马镇一堡 前马桥 石家村)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八 凤派 龙州公暨徐孺人墓表 包太孺人传 田里大房(邵巷) 上舍桥头村东向(华巷) 东庄(潘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十九 凤派 四大房(华巷 中□) □庄(朱巷) 张婆桥 一二房(分南园) 二大房 三大房(田里大房) 三二房(华巷东□)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 凤派 北隅公传 雨和公传暨墓志铭 愚亭公墓志铭 城南尖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一 鸾派 致和公墓记 和西 石家浜(十房巷) 马桥 华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二 鸾派 东田舍(底田下) 苏毛(顾家村) 甘露(南街) 前马桥(浦家□)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三 岳派 西鼓楼 岑派 永年公序 上舍 上洋荡 荡□ 姚亩沙 埙派戈家荡 西泉(孙巷桥) 篪派 南园 曲尺和蠡□大河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四 □派 白石公传 延葵公传 国原公传 益原公传 浒塘□ 南水渠 杨园 蠡湖 蠡湖南桥 大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五 □派 明四房 麻祁(西□山) 六堡 网船浜 小庄里 三界西村 百九公浮舟分 其行公传赞 泾北 河湘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六 凤支明总派 彦威派得璋 前桥东西浜 彦威派得琛 钱桥尤巷 坼巢 许九思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七 彦威派得琛恒 戴店河西东 西庄 彦威派得成 盛新桥(顾巷) 曹湾里 北桥(小桥头) 曹家桥 牛场头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八 彦威派传四 雒社顾家桥 □浜(东西) 苏城(铁屏巷) 无锡(莲蓉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十九 彦威派传四 分源备考 子明公记略 顾孝子传 菊友公孝行传 省□公传后 凝轩公传 凌安人传 常州西瀛里大水关 文亭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 彦威派敬五 奔牛落墅湾(五墅 大沟门 大路下)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一 彦威派敬五 天字岸(南厅 戴埠 俞巷 □头河东 金乔 东乔)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二 彦威派敬五 戚墅堰(安头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三 彦章派福一宾 西北庄 西河头 陶店桥 邵巷 彦章派福一贸 小庄□巷 毛竹桥 北头村 杨树下 张泾桥 黄梅山(庄上 东北顾巷) 彦章派福一赡 冶长泾南桥 彦章派福一景辉 万塘河

卷四十四 彦章派福一文忠 常熟下山头 大市桥 张家墩 彦章派福一廷爵 南陈巷 彦章派福一赞 北渚(顾家村 韩家村) 彦章派福二□ 西谈村 九里太平桥(南田头)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五 彦章派福四乔淋 潭塘(吴塔 蒲田甲)聚马塘 葛枝桥 彦章派福四鹳 西万寿 彦章派福四□ 唐家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六 彦章派福五懋章 坊前(刘下桥)王天荡 荡□ 壕上 砖桥(大二房浜)啸嗷泾 南门上塘(白水荡)南界泾桥(南顾巷)荡□花园□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七 彦章派福五晟章 南塘杆 方湖寺后底(东奚巷) 新安毛庄 小桥湾 许舍里 前洲崔巷 宣沟胡干 丁港老厂里 南尖毛巾□ 彦章派福五荣章 东亭后小竹园桥(三家村)北庙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八 彦章派福荣章 陡门黄泾 常州 鹦□岸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十九 彦章派福五朝鉴 安择支(东亭 顾家湾 后顾巷)小桥头 石埭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 彦章派福五□逸 新塘桥 褚家□ 东亭(杨树港) 龙潭□ 贤关桥新老湾 后罗丁巷 启秀桥 长泾四堡对水浜 火义桥 油车巷 陶店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一 彦章派福五□毅 贤关桥 西石园席祁(徐巷) 祝四(李家宕)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二 彦章派亨三忠 顾巷头 彦章派亨三惠 后墅支谱弁言 祠堂记 秋谷公墓志铭 梦谷公行略 昆阳公行略 秦孺人寿叙 东旭公家传 张太孺人寿叙 于田公传 禹臣公传 寄园公传 汝封公三世行略 上达公行略 瑞初公暨施太孺人合传 戴太孺人传 顾张两姓不联姻备考 后墅 新庄 檀树头 东顾巷 萧家□ 荡里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三(缺)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四 彦章派亨三国相 后墅 霞塘桥 北□(北坞 油车湾里桥 蠡□) 彦章派亨三恕 花林(南洋巷 顾家□ 顾家宅基 岔和湾) 潼关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五 彦章派亨三成基 扬名乡□里 王棣桥 薛贵桥 朱巷彦 章派亨三成垣 白水荡 南下塘 彦章派亨三成坤 庙湾里 姚巷 彦章派亨三朝阳 锡城(青□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六 彦章派惟二德贞 廷佩公传系 庙桥 董家桥(东亭西桥) 上宿巷(太平桥) 怀上陈墅 高田上彦章派惟二德祥 梅村顾家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七 彦章派惟二德祥 南堰田 鲁家堰 马桥 顾家浜 店前桥 黄满房 缪家桥 雷家□ 顾家□ 泰伯市河南西典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八 彦章派元九尚二 南新安□ 槐树里 宋家桥 彦章派元九尚五 马五房巷 华巷 张婆桥 张巷 彦章派元九秀四宛山顾巷 彦章派元九秀五 董家□ 前湾 宜兴(漕桥花园头)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十九 彦章派元九秀五 秀五公元叙 芙蓉塘桥 塘里 西小桥 被徽州 赵家巷 浜底头 蒋家巷 双泾桥南阁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 彦章派元九秀五 书文公家传 节母陈孺人传 倪孺人传 玉鸣公述略 于康公墓志铭 汤村 东田头 顾家(新老) 湾钱家湾 北湾(西宅)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一 彦章派元九秀五 北湾 顾家湾 后湾 漕桥 和桥 二房廊下 王荒田 小陆墅 山上山庄 石□塘 蠡桥 井上 东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二 彦章派元九秀五 三房廊下西 计家廊下 三房廊下东 峙庭公告敕 镜清公告敕 君实先生告敕 峙庭公行略 镜清公传 君实先生叙略一 君实先生叙略二 甘露 计家廊下西 严家桥 盛塘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三 彦章派元九秀五 吼山西(河□头) 冷索下 马四房 南杨树园 吴家桥 杜家□ 留巷(四向桥 浜底头 胡家巷) 泾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四 严容派兴一隆沙 黄孺人事略 板村营里街 花都园(杨巷) 严容派兴’一隆汝 薛石桥顾道里(严家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五 严容派兴一隆汝 北谢 倪家棵 金城湾(东西顾巷 西洋湾) 常州(横山镇 礼家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六 严容派观郎九仪 界泾(孔家圩 前马桥 石幢 黄桥镇) 鸭塘圩 严容派观郎九阜 曲基上 高车垛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七 严容派寿一圣 常州黄山头 狄家庄 严容派寿一升三 竹村里 马镇 严容派寿一小十二郎 园村 苏巷 东八士桥 南房巷 朱家巷 松园水渠 朱荬煤浜(大唯亭 戴□里) 起群公传 严太孺人寿叙 乐群公传 张泾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十九 严容派寿一文隆 饭桥 常州石桥湾 太平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 严容派寿一文隆 御秀公传 常州石桥湾 于家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一 严容派寿一文程 吕城杨家庄 小村上 仲家村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二 严容派得七时雨 顾油车巷 黄河岸(西孟家桥 东湖塘 陈墅河北) 严容派寿二伦 沽□寺 杨树下三村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三 严容派寿二伦 北新安兜 朱家巷 严容派寿二永宁 下阁里 南场沿头 老四房庄 蒲田圩 王家井 江邑(黄泥桥) 上巷桥 陆家巷 羊尖(西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四 凤支明德总派 胜一派得官 云锄公述略 徐宜人传 常熟小白荡(东浜) 胜一派士云 和尚桥 李家桥 马树下 苏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五 胜一派得宝 陈墅钮家湾(顾山山庄) 沈舍里(蠡□西横林 顾山顾家水渠) 永安桥南庄(蠡□小宅基 顾山中行里) 戴店(河西) 南新安□(孙家廊下) 张缪舍(东荡 高巷上) 黄土荡 常邑(杨木塘湾 樊家角 小杨国) 顾山顾家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六 胜一派廷 南施村 蠢□北周巷(金家巷 东后巷) 楼于下 安镇(清利坊) 孟家桥 胜一派殿 □前庄 单家宅基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七 胜一派相 孟家桥 西□头 蠡□大河巷(南头住基 湾里桥) 胜一派□ 孟里 锡城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八 原鲁派瑞梓 寺头刘家荡 东西顾巷 江邑马镇马巷 文村(河北庄上)西漳苏家桥(塘头 □巷 前旺) 黄泥漕(陈斗板巷) 西北塘钱巷 原鲁派瑞桂 江邑湖塘里俞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十九 德一派榕端 培先公传 祠堂记 龙堂岸东西顾-巷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八十 德一派榕端 张阜庄顾巷 下塘湾顾巷 孟巷 德一派鸿 玉祁 前洲 德一派几先 常州大树头大观路三育里

--------------------------------------------------------

顾姓家谱文献目录

一、概览

《乐安顾氏宗谱》(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

《暨阳顾氏宗谱》(民国14年绳武堂木活字本)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民国16年植嘉堂木活字本)

《靖江顾氏宗谱》(民国22年经畲堂木活字本)

《南通顾氏宗谱》(民国20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

《舶口阜顾氏宗谱》(顾庄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吴江顾氏族谱》(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 民国7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

《上海顾氏家乘》(顾德溥等纂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顾霁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格思堂木活字本)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庄拱辰纂修 民国31年永寺堂木活字本)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清同治十三年佑敦堂木活字本)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清·顾璋清等纂修 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

二、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1、顾氏谱系考(一卷):明,顾炎武纂。清蓬嬴阁刊吴县朱记荣增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汇印本。该谱对顾姓从夏末顾国、秦汉越人顾余侯开始,至明代作者一系的顾姓历史、源流和分布详加考订辨正。由于作者是杰出的学者,学识渊博,因而此书是历史传记与谱系一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四库总目提要》对此评价较高。该谱没有现代刊行本,旧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武汉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图书馆,与上海、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甘肃、山东、青岛、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武汉、江西、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公共图书馆可供查阅。

2、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七卷)首一卷,清,顾步清等纂。八册,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刻本。该谱以战国末年东瓯王安朱为一世祖,第三十世南朝顾野王为始祖。顾野王生五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五子之后裔世居江南各地。该谱为吴地顾氏八十支之汇编,包括了太仓沙头支、崇明西洲支、昆山给事支、昆山金陵支、常熟衙前支、吴山祖墓支、无锡全桥支等等。卷首谱序、碑记、乡贤、科第、孝子、节妇等,卷一、二为人物列传,卷三之首为世系总图,余为各支世系图谱。谱局设于苏州,作者顾步清为吴山支后裔。馆藏编号:JP562

3、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七卷):首一卷,清,顾步清等纂。十册,清光绪十年(1884年)常熟顾时中传抄嘉庆十八年刻本。此谱为《武陵[顾氏]宗谱汇编》清嘉庆十八年刻本之抄本,其中一册为所附《分常支谱》,记载家传、世表,以万历间监察御史顾其国为第一世,世居苏州。谱为其侄顾文诏所编。馆藏编号:524991—5000

4、顾氏重汇宗谱(不分卷):顾心毅纂修。46册,民国稿本,书名据版心题。此谱以安朱为一世祖。安朱秦时出任闽中郡长,其孙期视,汉文帝时为顾余侯,后遂以顾为姓。至十八世为三国吴丞相顾雍。三十世为南朝顾野王。野王生五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至第四十五世后,顾姓分出宪、鉴、坚、铿、铭、时敷、临、鸾、凤、襄等十二宗,时当北宋中叶。嗣后宗又分支、支又分派,支派繁衍。该谱系汇集十二宗散居江、浙、沪之各支而成。编纂者为崇明一支,属于宪宗。宪,原籍句容县,北宋末年官于汴,南渡后居崇明镇西沙道安乡,为始迁祖。谱初修于乾隆三十六年(顾一元修),续修于嘉庆十九年,此为民国时又续修者。一至十一世册依次记载谱序、宗法、族人著述、家传、墓志、碑记、寿序、像传赞、科第、仕宦、封典、褒奖,其余都是记载世系。馆藏编号:JP552

5、顾氏重汇宗谱(九卷):顾哲城抄本。8册,民国24年(1935年),书名据书衣题此书为顾心毅修《顾氏重汇宗谱》之部分抄本。书末记云:崇明萃龙(一元)《汇谱》刊印于乾隆三十七年,珍藏者大都缺而未全,民国13年重汇新抄之谱藏于上海大西路伯威宅,“民国24年秋蛰城于庆宁寺上川公司公余录藏”。卷一谱序、碑记、跋、凡例,卷二为得姓考、汇谱说、里居考,卷三至卷九宪、铭、临数宗下部分支派世系。内有钱大昕撰祠记。馆藏编号:911662—69

6、[上海]顾氏家乘(六卷):顾德溥等纂修(三修)。4册,清乾隆十年(1745年)刻本。始迁祖邦宪,元代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之左,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其分别为世系、宗规、祭田记、像赞、家传、述略等等。馆藏编号:924233—36

7、上虞西华顾氏宗谱(三十二卷):顾霁等纂修。32册,版心题越南派九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格思堂木活字本。始迁祖迁,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是谱为各派合谱。卷一为姓系考、祖像,卷二为谱系、诰命,卷三为科举志、官籍志,卷四是宗贤传、妇行传,卷五、六为墓志铭、诗文,卷七徙居考、行第考,卷八至三十为世系,卷三十一同源谱、考辨、传记,卷三十二附录崇明、海门、萧山谱。馆藏编号:916018—49

8、重修[上虞]顾氏宗谱(不分卷):清顾起文辑录、顾奕杭抄辑。1册,清嘉庆六年(1801年)抄本。参见顾霁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条目。此谱为十九世孙起文所辑中宅谱。中宅十九世又有胜祚迁居杭州,其孙洪乾隆年间自杭州宦于四川,卒于成都,洪子奕杭遂家焉。此本系奕杭至上虞所辑录者。谱载历代顾氏名贤、宗贤考、徙居考、世系表。卷末附顾洪年谱。馆藏编号:JP561

9、顾氏[上虞]越南宗谱(十六卷):顾霁等纂修。32册,九修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格思堂稿本。参见顾霁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条目。此谱为该谱之稿本。卷一为得姓考、宗谱序;卷二凡例、诰饬等,卷三宦籍等,卷四传,卷五至卷十六为世系。馆藏编号:长267458—89

10、[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卷):顾儒华等撰修。10册,民国8年(1919年)裕昆堂木活字本。始迁祖兰,明天顺间自本县白鹿迁至长泾之巷路。卷一序、敕命,卷二至七世系图表,卷八遗像,卷九赞、序、传、记,卷十祠图、墓园家训。馆藏编号:922200—209

11、顾氏宗谱:(江阴)清怀远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 14、16上、20。记事至清光绪间。存卷载世表。亦收散居无锡、阳湖支派。馆藏编号:3250

12、如皋顾氏宗谱(九卷):清·顾庄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本。2册。始迁一世祖太乙,元季自苏州阊门迁于如皋,居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萸,明时始迁居葭埭。卷一纪姓世系图、卷二纪世系考,卷三至九世表。馆藏编号:911538—39

13、顾氏族谱:不分卷:(吴江)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7年(1918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3册,卷端或题与稽斋藏板。是谱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一,一世祖信,三国雍三十六孙,元代自昆山徙晋陵,其孙华三自晋陵赘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复徙城中北塘。其二,一世祖义,亦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谱载英贤纪略、像赞、宗谱图、家传、仕宦志、迁徙考、墓志铭、列传、纪、诗等。馆藏编号:长006033

14、顾氏世系表:不分卷,附撰述表:(吴江)明·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7年(1918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1册。参见民国7年钞本《顾氏族谱》(三册)条目。此册仅录世系图,卷未有钞录者柳弃疾记,云此谱成于明末清初,绍业、绍龄皆其时人。馆藏编号:长006053

15、顾氏族谱:不分卷:[吴江]顺寅方纂修。民国9年(1920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1册。参见民国7年钞本《顾氏族谱》(三册)条目。本支一世祖为华三之十一世孙子学,始迁于芦墟。存谱载序、系图。馆藏编号:长006057

16、同里顾氏世系表:一卷:[吴江]/清修。民。国11年(1922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1册。表以三国顾雍为一世祖。芦墟顾氏,悉出三十三世孙亨,其后又别为三支:北墟支祖义,县市支祖信,同里支祖仁。谱载世系。卷末弃疾记云,所钞系康熙四十二年务本堂本。馆藏编号:长006039

17、武陵[顾氏]宗谱:六卷:(吴江)清·顾道永纂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远斋刻本,6册。三国顾雍三十五世孙全,入赘梅社,谱以全之孙升一为梅社支一世祖。升一,元末明初人。升一弟升二之曾孙琮迁于洞庭阴山,此谱兼载阴山一支世系。卷一序、像赞等,卷二至四世系图、全传、艺文,卷五、卷六艺文、墓图、迁徙考。馆藏编号:长471788—93

18、顾氏族谱:不分卷:[青浦],民国钞本,1册。一世祖文魁自青邑之施家浜迁居朱家阁之漕巷滩,时概在清中叶。册载先代传言、墓图、传记、世系等。世系记至第七世,皆出生于清光绪间。馆藏编号:3252

19、重修唯亭顾氏家谱:十四卷,附三卷:(长洲)清·顾来章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刻本。工6册。始迁祖升世为吴县人,明成化间始迁长洲之唯亭。卷一世系,卷二诰敕,卷三思遇,卷四志书,卷五杂撰,卷六传文,卷七行略,卷八墓志,卷九艺文,卷十政绩,卷十一园亭,卷十二祭文,卷十三祠宇,卷十四墓图,附卷庄规。馆藏编号:长471990—2005

20、阡塘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宜兴]/庄拱辰纂修,民国31年(1942年)永寺堂木活字本,4册,八修本。始迁祖逸三,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卷首谱例、祠规、家训、族约,卷一序,卷二至五世系、世表,卷六至八传、跋、记等,卷末古礼五宗图等。馆藏编号:9]2774—77

21、荆溪湖洋渚顾氏宗谱:十六卷,祀田记四卷 清·顾鸿福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启堂木活字本,20册,书名据签题。始迁祖佑三,祖居本县原坂顾塔桥,明初入赘湖洋渚谈氏,为本族一世祖。卷前为序,卷一敕命等,卷二至九世系图、世系表,卷十至十六传略、寿序等。馆藏编号:3257/A

22、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顺祖培等纂修,民国20年(1931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4册。始迁祖昌,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居于城西。卷首受姓记原、远代志略,卷一像赞,卷二至七世系表,卷八列传,卷九古训,卷十别录等。馆藏编号:920368—71

23、顾小厓世系:不分卷:(南汇)明·顾成天纂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1册。始迁祖仲荣,明处子清风泾迁南汇。其六世孙逵,初迁南汇城中。册载世系、墓志。世系止于仲容十四世孙成天,号小压,清雍正八年进士,即辑此谱者。馆藏编号:长946

24、顾氏宗谱:八卷:[常州]顺赞宸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木活字本,2册。始迁祖信,明初由苏州迁至昆陵,居于城中府学旁。其曾孙钺徙居青山门外。此谱钺后裔所修。卷一原序,卷二宗祠志,卷三宗约,卷四宗禁,卷五世次总图,卷六世系图,卷七、八世表。馆藏编号:长470863—64;又一部JP552,2册

25、顾氏汇集宗谱:(崇明)清·顾一元纂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玉山堂木活字本,6册,存土部卷首,丙部卷1、2,庚部卷1、8,书名据版心题。参见顾心毅修《顾氏重汇宗谱》条目。顾氏十二宗中,宪后裔宋建炎间避兵迁崇明西沙,俗称西沙头;铭裔孙元用,元正间迁至崇明东沙,俗称东沙头。土部谱序、纪姓、统宗图、分宗谱,庚部分支世系图,丙部崇明西沙支世表。馆藏编号:923086—91

26、顾氏大统宗谱:八十卷:[无锡]倾宝珏、顾宝琛纂修,民国22年(1933年)惇叙堂木活字本,79册。始祖野王,仕南朝陈至黄门侍郎,世居苏州铜坑。野王五子:盛南、鸿南、周南、夏南、允南,子孙繁衍流蔓,散处四方,仅由铜坑分迁无锡、江阴、丹阳、武进者,即有三十三派。徙无锡者计分九支:道通行千三支徙蠡河,行仲十支徙丹直,宋将作监主簿暨澄支徙下堡埭川,行惟二支徙南河,行胜四支徙东门亭子桥,行寿五支徙怀仁乡双板桥,行得七支徙宛山,行亨三支徙后墅,名其言行百七者宋季徙上舍,至明季,夔字舜臣之子学再自上舍分支泾里。是谱由泾里支首事,总汇五公下三十三派世系编成。卷一谱序、上古世系、先世传系、大宗统系,卷二受姓缘始、谱系考异、碑记、奏疏、传略、武陵小史汇编、墓志、议单,卷三像赞、诰敕,余卷载分派世系、传略、墓志。馆藏编号:925901—979

顾氏大宗世谱:二十卷:(无锡)清·顾廷口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佑敦堂木活字本,25册,存卷1-17、19、20。书名据版心题。参见顾宝珏修《顾氏大统宗谱》条目。该族望出苏州铜坑,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扈驾南迁,止于杭州。景炎元年,元九始由杭城徙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元九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衍宛山、经历支。长孙又三传,别而为五:道西启西华、三洋、蒋港、太保支;尚二启南新、安兜、宝华领支;尚四远徙贵州,不收;秀四启宛川、练塘等支;秀五迁廊下,并分支芙蓉塘、桥塘里、汤村、盛塘、洋尖、杨树园、泾南、西壕桥、阁里等地。是谱为顾墅支修,内容除本宗外,亦兼及部分地近之旁属。卷一谱序、跋、科第、官爵,卷二英贤纪略、传记、祠记、诗文,卷三、四诰命、祖训,余为世系。内有顾祖禹父子传记资料。馆藏编号:3249

28、南河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无锡)清·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2册,存卷一,卷首。始迁祖安惟二,元末自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卷首谱序、传等。卷一世系图。馆藏编号:JP567

29、顾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无锡)顺玉书等纂修,民国8年(1919年)刻本,16册。始迁祖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湖徙居无锡胶山。卷首序文、凡例等,卷一至三诰敕、家训、像赞,卷四至十世系、世表,卷十一至十四志、表、铭、传,卷十五墓图、碑记等。馆藏编号:JP563

30、鄞县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顾瑞口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追远堂木活字本。2册。书名据版心题。始迁祖连堂,清初自杭州徙于鄞县,居于城中五台寺侧,其后分居菱池、西郊、江东等处。卷首序、寺碑记,卷一纪年考,卷二世系图,卷三世系录,卷四传、自述。馆藏编号:923453—54

31、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十六卷顺臣三等纂修。民国16年(1927年)植嘉堂木活字本。15册。存卷1—7、9—16。先祖伟仁,北宋时湘州刺史,世居武陵常德,遭兵燹徙居诸暨十里长峰下。至十世孙居敬,元时为抚州同知,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陡口,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谱奉居敬为本支一世祖。卷一谱序、敕、像赞、牒、传、记、墓志铭等,卷二传,卷三至十六世系图、行传。馆藏编号:3263/A1

32、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不分卷。清植嘉堂木活字本。4册。残本。记事至清乾隆间。参见顾臣三修《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条目。存谱为系图、行传。馆藏编号:3262

33、暨阳顾氏宗谱:不分卷/杨文荣等纂修。民国14年(1925年)绳武堂木活字本。14册。一世祖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南宋初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居敬,元时任抚州县同知,为该支始迁祖。居敬生四子,此谱所叙为长子子钰之裔。次子子安即平阔之祖。谱载序、宗规、遗训、像、传、系图、行传等。馆藏编号:916311—916324

34、乐安顾氏宗谱:清道光三年(1823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1、2。书名据版心题。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一世祖肇仁,北宋时迁居仙居。存卷为系图。馆藏编号:3260

35、乐安顾氏宗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2。参见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乐安顾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传。馆藏编号:3259

36、姚江顾氏宗谱:二卷:(余姚)清·顾肇堂等纂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木活字本。2册。书名据版心题。延伯,明嘉靖、万历间人,自本县径桥湾迁来南城学前,为本宗一世祖。卷上序文、系图,卷下行传。馆藏编号:913637—38

三、收藏于其它地方

1、(辽宁沈阳)盛京驻防顾氏裔派宗谱一卷 清同治七年(1868年)稿本 辽宁辽阳县甜水乡甜水村

2、(上海)华亭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顾璜编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刊本 二册日本 美国

3、(上海)嘉定顾氏宗谱不分卷 (清)顾鸿烈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钞本 一册美国

4、上海南汇]五囿顾氏家乘一卷 (民国)顾其琛辑 民国20年(1931年)瑞芝堂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上海南汇县图 注:谱首修于清光绪五年。

5、(江苏东海)顾氏宗谱八卷 清·顾朝鼎 顾景胜等纂 清顺治八年(1651年)刻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刻本 十册 历史所

6、(江苏扬州)顾氏宗谱口口卷 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中阐慈云村(存卷2-5)

7、(江苏)南通州东顾氏家谱不分卷 清·顾方周等纂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顾氏醴陵堂刻本 六册 云南图

8、(江苏)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顾公毅 顾祖培等纂修 民国20年(1931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南通博 江苏镇江市图

9、(江苏如皋)顾氏家谱口口卷 清·王国栋纂修 清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一12)注:其中记事至清乾隆三十年。

10、(江苏镇江)古注顾氏宗谱十二卷 清·顾沅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木活字本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11、(江苏常州)毗陵顾村顾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顾荣茂主修民国15年(1926年)永思堂活字本 十八册注:顾云 始修于清康熙十年。

12、(江苏常州)毗陵西庄顾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顾显松主修民国17年(1928年)源远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美国

13、(江苏常州)毗陵前汶里顾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顾金书 顾士明等重修民国22年(1933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江苏常州)顾氏分编支谱十卷 (民国)顾宝珏纂修民国22年(1933年)惇叙堂木活字本北图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6-9)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年。又名《顾氏宗谱》。

15、(江苏常州)毗陵顾氏宗谱四年 (民国)顾产林纂辑民国25年(1936年)毗陵顾氏重诰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4)注:始修于清乾隆二年。

16、(江苏常州)三溪顾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顾庭华 顾澎民国30年(1941年)佑启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5、7、8、11下、12下、14、16、18)注:谱始修于清雍正二年。

17、(江苏常州)毗陵黄天荡顾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顾克芹主修民国36年(1947年)梅山堂活字本十二册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8)

18、(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十六卷 (清)顾瑞观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永锡堂活字本 十六册吉林大学

19、(江苏武进)毗陵顾氏宗谱十二卷 清·顾金宝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梅山堂活字本 十二册北图

20、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六卷 (民国)顾全宝 顾连甫六修民国3年(1914年)凝微堂木刻本 六册河北大学注:封面、版尽作《顾氏宗谱》。

21、(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顾光熙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嘉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美国

22、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五十卷 清·顾逸舫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惇叙堂活字本 五十册历史所

23、(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 清·顾景璐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活字本 十六册北图 云南图 美国

24、(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顾石仲 顾玉书纂修民国8年(1919年)铅印本 十六册注:顾忠谏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25、(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 清·顾冠群 顾梓堂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怀远堂刊本 二十册日本 美国

26、(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 清·顾盛庆主修

27、(江苏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顾品怀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王候家活字本 二十四册吉林大学

28、(江苏江阴)顾氏分编泾里支支谱口口卷 (民国)顾平 顾鹏续修民国间享叙堂木刻本江苏档(存卷5)

29、(江苏宜兴)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顾供全重修 民国31年(1942年)永思堂木刻本 四册河北大学

30、江苏宜兴]荆溪湖洋诸顾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顾振钰等续修民国32年(1943年)光启堂活字本 二十五册北图

31、(江苏苏州)顾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顾鼎勋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务本堂写本 十册日本 美国

32、(江苏苏州)埭川顾氏续谱一卷 清·顾耠禄续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刊本 一册日本 美国

33、(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六卷 清·顾嘉寰 顾维成续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远堂刻本辽宁图 日本 美国

34、(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 编七卷首一卷 清·顾步青 顾震涛等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刊本 八册日本 美国

35、(江苏苏州)武陵埭川支顾氏宗谱不分卷 清·顾步青修 顾震涛纂清嘉庆间钞本 五册江苏苏州市图

36、(江苏苏州)武陵顾氏支谱不分卷 清·顾孝淳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钞本 四册日本 美国注:记事增补至清光绪三十三年。

37、江苏苏州]埭川顾氏重修续谱不分卷 清·顾秋溪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写本 三册日本 美国

38、(江苏苏州)顾氏大宗谱二十卷 清·顾锦廷 顾文江等重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佑启堂木刻本北图 河北大学(缺卷6上)

39、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八卷 清·顾行樵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八册吉林大学

40、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首一卷 清·顾元剑纂清刻本江苏苏州市图 (存卷首、卷1)

41、(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 清·顾遵沣修清光绪钞 民国续补本 九册江苏苏州市图

42、(江苏吴县)衣言堂顾氏本支世谱二卷 (清)顾双编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培根堂刊本。一册 日本 美国

43、(江苏吴县)顾氏集宗谱五卷 清·顾遵范 顾洪畴等重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刊本 八册江苏昆山县档(存卷1-4)日本 美国

44、(江苏吴县)顾氏 集宗谱不分卷 清·顾壬林述录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钞本 四册美国

45、(江苏吴县)碧凤顾氏支谱不分卷清光绪四年(1878年)钞本,六册美国

46、(江苏吴县)重修唯亭顾氏家谱十四卷 清·顾光昌 顾之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刻本北图(二部)中央民院(附庄规三卷)历史所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博 苏州大学(缺卷14)日本(附庄规三卷)美国(附庄规碑录一卷)

47、(江苏崐山)顾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刻本 十八册江苏吴县图

48、(浙江宁波)顾氏家谱口口卷 清·顾善成 顾福棪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4)

49、(浙江宁波)顾氏家谱口口卷 民国16年(1927年)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3、5)

50、(浙江宁波)崇邱顾氏宗谱口口卷民国26年(193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2)

51、(浙江余姚)姚江顾氏宗谱二卷 清·顾肇堂 顾文锐等纂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活字本 二册历史所

52、(浙江余姚)廊夏顾氏宗谱不分卷 清·顾镐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钞本 八册日本 美国

53、(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 (民国)顾剑 袁荛年等编纂民国8年(1919年)追远堂木活字本北图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卷5-10)

54、(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原稿二卷 (民国)顾剑纂民国11年(1922年)追远堂活字本 二册北图

55、(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民国)程圣略 顾剑纂修民国22年(1933年)追远堂木活字本 四册天一阁

56、(浙江慈溪)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顾廷荣 顾麒章等重修 民国17年(1928年)石印本 一册 哈尔滨师大

57、(浙江奉化)顾氏家谱口口卷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5)

58、(浙江奉化)顾氏家谱口口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5)

59、(浙江海盐)顾氏宗谱十二卷 清·顾兰似 顾春山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 十二册 历史所

60、(浙江诸暨)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一卷 (民国)顾文槐 顾臣三等续修 民国16年(1927年)植嘉堂活字本 辽宁图 注:顾鼎首修于明天启三年。

61、(浙江诸暨)平涧厚丰顾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顾臣三等续修 民国36年(1947年)植嘉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62、(浙江上虞)越面顾氏族谱不分卷 清·顾兑纂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钞本 二册 浙江图(二部)注:一部版心作《万历丙午年越南派修顾氏族谱》,另一部卷端作《万历丙午岁重修越南顾氏宗谱》。

63、(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宗 清·顾孔嘉 顾世文等七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写本 四册日本 美国

64、(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清嘉庆间写本 十二册日本 美国注:记事至清嘉庆二十一年。

65、(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十六卷首一卷 清·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格思堂九修稿本 三十二册上海图

66、(浙江)上虞西华顾氏九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虞西华顾氏格思堂活字本北图(三部)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缺卷17-25)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美国注:一名《顾氏宗谱》。顾德琛始修于明洪武初年,此为九修。

67、(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 清·顾一元修钞本 二十四册浙江图

68、(浙江上虞)支塘顾氏支谱 清·顾祖勋编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写本 一册日本 美国

69、(浙江东阳)新田顾氏宗谱四卷 (民国)顾方盛纂 民国8年(1919年)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六石乡东后里

70、(浙江仙居)岭上顾氏宗谱一卷 民国4年(1915年)东阳郭氏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71、重修顾氏家谱口口卷 清乾隆间刻本 南京博(存卷10)

72、顾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续编八卷首一卷 清·顾杏青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津堂活字本 北图(续编缺卷3-8)

73、顾氏宗谱十二卷 清·顾正兴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天吉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74、顾氏重修宗谱十卷 (民国)顾殿材等续修 民国8年(1919年)裕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5、顾氏家谱五卷 钞本 四册 北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顾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顾鸿(1915年-)

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戴桥乡戴桥村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赴延安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民运股股长,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七师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六十二团政治委员,六十一, 团, , 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前纵队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第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90师副师长,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第一副校长,后被周恩来钦点为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0年离职休养。

, 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前纵队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第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90师副师长,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第一副校长,后被周恩来钦点为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0年离职休养。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费姓女孩子取名典故的信息了解不少了,酷斯法希望你有所收获。

属鼠男孩寓意好的小名有哪些?

离婚一方失业抚养费-离婚时一方失业夫妻扶养义务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