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赭曲霉毒素理化性质--赭曲霉毒素中毒案例

2024-09-27 23:30 分类:毒品犯罪 阅读: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录 (一)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录

一、食品安全性与安全性评价的概念1

二、主要内容与研究热点2

三、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5

四、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7 第一节食品细菌污染

一、常见的食品细菌8

二、食品细菌的污染途径8

三、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9

第二节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

一、概述10

二、黄曲霉毒素12

三、杂色曲霉素14

四、赭曲霉毒素17

五、展青霉素18

六、玉米赤霉烯酮19

第三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20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23

第四节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24

二、大肠埃希菌25

三、沙门菌26

四、肉毒梭菌27

五、副溶血弧菌28

六、李斯特菌29

第五节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病毒对食品的污染31

二、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32

三、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32

第六节寄生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寄生虫对食品的污染35

二、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36 第一节农药对食品的污染

一、农药的定义41

二、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41

三、几种常用杀虫剂对食品的污染44

四、杀菌剂对食品的污染47

五、除草剂对食品的污染47

六、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允许量标准48

第二节有毒有害金属的污染与控制

一、铅51

二、砷52

三、汞53

四、镉54

第三节亚硝酸盐类化合物的污染与控制

一、亚硝酸盐的来源55

二、亚硝酸盐的毒性56

三、亚硝酸盐的允许量标准56

第四节二英对食品的污染与控制

一、二英的理化特性57

二、二英的污染来源57

三、二英对食品的污染58

四、二英的毒性58

五、二英的安全剂量58

第五节兽药残留及其危害

一、基本概念58

二、兽药残留的种类及其危害59

三、农药、兽药、医药相互作用毒性63

四、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64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66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66

三、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68

第二节分类及应用原则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68

二、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原则69

第三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管理

一、联合国FAO/WHO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70

二、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70

三、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71

第四节常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一、抗氧化剂72

二、防腐剂73

三、漂白剂74

四、发色剂74

五、着色剂75

六、甜味剂75 第一节概念

一、相关定义77

二、食品中化学污染因素的危险性评估77

三、食品中生物性污染因素的危险性评估81

第二节危险性管理

一、食品添加剂82

二、化学污染物83

三、农药残留83

四、兽药残留83

五、生物污染因素83 第一节HACCP系统

一、定义84

二、HACCP的产生及发展85

三、基本原理87

四、 HACCP的建立87

五、应用实例——糕点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92

第二节良好操作规范

一、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历史和现状93

二、GMP的主要内容95

三、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认证99

第三节ISO 9000系列标准

一、概述100

二、食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102 第一节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毒物、毒性和毒作用112

二、剂量、剂量反应关系115

第二节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一、生物膜和生物转运120

二、食品毒物的吸收122

三、食品毒物的分布与蓄积123

四、食品毒物的排泄124

五、食品毒物的生物转化126

第三节毒物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一、毒作用影响因素130

二、毒性作用机制133

第四节一般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作用139

二、蓄积作用140

三、亚慢性毒性作用140

四、慢性毒性141

第五节致突变作用

一、突变的类型141

二、化学突变作用的机制146

三、突变的不良后果148

第六节致癌作用

一、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149

二、化学致癌机制150

三、化学致癌的影响因素157

第七节化学致畸与发育毒性

一、孕期中外来化学物的分布和转化160

二、发育毒性的影响因素161

三、发育毒性机制164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内容

一、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原则167

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167

第二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一、适用范围168

二、对受试物的要求168

三、食品安全性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及选用原则168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170

五、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173 第一节保健食品概述

一、保健食品的概念与特征174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176

三、保健食品的发展概况177

第二节保健食品的安全性

一、我国保健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179

二、保健食品的基本要求180

三、保健食品的功能学定位与评价180

四、我国保健食品的法制化管理181

第三节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一、进行保健食品评价的基本要求184

二、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规范185 第一节转基因食品概述

一、生物技术概述188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189

三、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195

四、转基因食品现状198

第二节主要的转基因食品

一、耐受除草剂植物199

二、抗病虫毒植物199

三、改善食品成分199

四、改善农作物品质200

五、延长食品的货架期201

第三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201

二、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202

三、对天敌产生影响202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202

五、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202

第四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204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要求205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206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法207

第五节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一、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管理的现状209

二、转基因食品管理的主要内容211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有关法律条例211 第一节农药对环境安全性影响的因素

一、农药的理化性质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影响的预测213

二、农药环境行为特征对环境安全性影响预测213

三、农药施用方法对环境安全性影响预测215

四、农药对非靶生物影响的预测215

第二节农药安全性评价指标与评价试验程序

一、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指标215

二、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程序216

第三节农药对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准则

一、环境行为特征评价试验准则217

二、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试验准则220 一、急性毒性试验(GB 151933—1994)225

二、鼠伤寒沙门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GB 151934—1994)228

三、骨髓微核试验(GB 151935—1994)232

四、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GB 151936—1994)233

五、小鼠精子畸形试验(GB 151937—1994)234

六、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GB 151938—1994)235

七、显性致死试验(GB 151939—1994)236

八、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GB 1519310—1994)237

九、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GB 1519311—1994)237

十、体外哺乳类细胞(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GB 1519312—1994)238

十一、90天和30天喂养试验(GB 1519313—1994)240

十二、致畸试验(GB 1519314—1994)241

十三、繁殖试验(GB 1519315—1994)242

十四、代谢试验(GB 1519316—1994)245

十五、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GB 1519317—1994)247

十六、日容许摄入量的制定(GB 1519318—1994)249

十七、致突变物、致畸物和致癌物的处理方法(GB 1519319—1994)249

参考文献251

如何杀死黄曲霉菌 (二)

1、黄曲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比较容易分解,用小苏打(即1%的碳酸氢钠)泡一段时间,就能去掉90%的黄曲霉素。

2、高温杀死,黄曲霉毒素在280℃时发生裂解,其毒性才可被破坏。用高压锅压力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祛除黄曲霉素的效果也比较好。

3、很多黄曲霉素是附着在表面,多洗几次能够去除掉大部分的霉菌。

AF的去除措施

黄曲霉毒素碾磨搓洗

黄曲霉素在食品中分布极不均匀,在花生样品中以霉变、破损、长芽、皱皮及变色花生粒最为集中,只要将其拣除,毒素含量将大大降低,甚至低到无毒。碾磨加工可将大部分集中于米糠层和谷皮、胚层的黄曲霉素去除一大部分;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黄曲霉毒素吸附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活性白陶土、活性碳等。含有AF的植物油可加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毒素可被吸附而去毒,如广西用此法处理花生油,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花生油中AF由原来的100μg/kg降至10μg/kg。

选择毒素吸附剂时,一方面应注意吸附能力必须具备试验室及动物试验双重资料方能证明有效,另一方面考虑吸附剂具有高度吸附能力、选择性吸附、广谱吸附、无副作用等条件。

黄曲霉毒素辐射处理

AF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稳定,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该法去毒对植物油等液体食品效果较好,而对固体食品效果不明显。应用辐射法,必须注意照射的剂量和照射时间,以不影响食品的感官和理化性质为宜。

黄曲霉毒素碱处理法

碱炼是油脂精炼的一种加工方法,在油脂中加入1%NaOH溶液,AF内酯环即可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后者可溶于水,故加碱后再用水洗可将毒素去除。加碱水洗可使油中AF降至标准以下,甚至不能检出。

黄曲霉毒素有机溶剂萃取法

AF为脂溶性毒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水合乙醇、异丙醇、丙酮、正己烷和水的混合物等进行提取分离、去毒。提取需反复3~5次,去毒效果可达90%,其中以丙酮和水(90∶ 100)混合液效果最好。处理后的粮油制品,必须将溶剂彻底挥干,方可食用。

黄曲霉毒素氧化降解法

漂白粉、氯气、双氧水、臭氧等氧化剂可以迅速将AF氧化去除,其中以漂白粉去毒效果最强。高度污染的花生粉可用5%漂白粉处理几秒钟就可以全部去毒,用氧化剂处理过的粮食经火鸡喂养试验证明无毒。

黄曲霉毒素二氧化氯法

霉变染有AFB1的玉米,用250μg/mL低浓度的二氧化氯浸泡30~60min,能有效地解除AFB1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中草药去毒法

1976年我国首次发现山苍子中的挥发油可以彻底除去食品中的AF。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与AF可发生加成和缩合反应,改变毒素分子结构,达到去毒目的。AF超过国家标准20倍的玉米、稻谷或超标2500倍的花生经大剂量山苍子芳香油处理可一举去毒。

此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家庭应用,并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成分无任何影响。另外,甘草、葫芦巴、羽扁豆、茴香、五香粉、大蒜等也有去除AF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方法

乳酸菌粘附法是通过乳酸菌自身粘附作用和所分泌的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来去除AF。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链球菌素具有粘附、降解AF的作用。

乳酸菌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防腐和治疗功效。乳酸菌能分泌许多抗菌物质,阻止病原菌的生长。其他微生物如枯草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对AF降解能力最强,在液体培养基60h后,可分别除去89%、88%和81%。

黄曲霉毒素酶解法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性,高效地催化、降解AF为无毒化合物或小分子无毒物质的方法。酶降解去除黄曲霉素效果好,实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必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食品中霉菌毒素危害有多大 (三)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凡在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菌丝体的真菌都称为“霉菌”(Fungi)。一般泛指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us)、曲霉(Aspergillus)、毛壳霉(Chactomium)和镰刀菌(Fusarium)等属真菌。在谷物收割前或贮存、运输、加工和饲喂过程中,霉菌都可在其中生长并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Mycotoxin)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谷物或饲料中所产生的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其中对人和动物危害相对严重的有呕吐毒素(DON)、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烟曲霉毒素(FUM)、赭曲霉毒素A(OTA)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B1)等。几种主要霉菌毒素的理化性质几乎都具有熔点高、溶解性差、稳定性高和分解缓慢等特性。建明工业原创作品。

2对饲料质量的影响

饲料原料收获后,往往被外界霉菌污染,它们所产生的酶,能将饲料营养成分分解,使饲用价值下降。在通常情况下,谷粒籽实整粒贮存,成分几乎没有变化,但粉碎后,霉菌则易侵入。霉菌及其毒素对饲料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2.1降低饲料营养价值

霉菌在饲料中生长繁殖,需要消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在微生物酶、饲料酶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饲料组成成分发生分解,从而导致饲料营养价值的严重降低。霉变后的饲料中粗蛋白质消化率降低,甚至使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为零或负值。建明工业原创作品。例如,冬小麦感染赤霉菌后脂肪和淀粉的含量降低,有的霉菌可使被感染的谷物中维生素B1、维生素E或某些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下降。据估算,饲料如果长有明显的霉菌,其饲用价值至少降低10%;饲料的霉味越大、变色越明显,营养损失就越多。

2.2降低饲料适口性

霉菌在饲料中的大量生长繁殖,首先会使饲料的感观发生恶化,常常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霉臭”气味,如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等,会产生粘稠污秽感,使口感变差,还会出现异常颜色。

2.3影响饲料贮运与使用

霉菌生长时,菌丝体与基质交织成蛛网状物,代谢产生热量、水分及其它多种代谢产物,使饲料结块、发热等。这样在大批量饲料的装卸运送系统中,饲料就不能很好的流动,而且仓库中的饲料还会出现桥接现象,难以搬运。另外结块的饲料使用也不方便。

3对畜禽的危害

受到污染的饲料由于营养价值降低了,因而长期饲喂这种饲料时,不同的毒素对畜禽导致不同症状的急、慢性中毒。霉菌及其毒素,危害动物的健康,甚至生命,尤其对猪的影响最大。

3.1降低生产性能,浪费饲料资源

饲喂含霉菌毒素的饲料后,畜禽最直接的表现是采食量下降、腹泻、生产慢、产蛋产奶量降低、繁殖力下降、饲料利用率低。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度污染,饲料利用率可降低10%~20%,仅此一项,目前全国浪费饲料至少1000万吨,价值300亿元。

3.2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

霉菌毒素慢性中毒的另一危害是破坏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对应激和病原的抵抗力,降低疫苗的保护率。食入霉菌毒素可引起动物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抑制补体C4和淋巴细胞产生,降低细胞因子分泌,仔猪摄入低剂量的烟曲霉毒素可降低接种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T-2毒素污染降低拉沙里菌素抗雏鸡球虫病的效果。高剂量的霉菌毒素可以直接导致免疫抑制。因此,在有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下,动物一旦有病原微生物侵袭,很容易暴发疾病。近年来,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类烈性传染病屡控不止,不但严重危险动物健康,降低生产水平和效率,而且大量使用抗生素,增加畜产品的安全隐患。导致动物疫病不断的原因很多,饲料霉菌毒素的普遍污染是否与此有关值得研究。建明工业原创作品。

纳米金 是什么意思 (四)

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由氯金酸通过还原法可以方便地制备各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金,其颜色依直径大小而呈红色至紫色。

以纳米金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四大标记技术之一的纳米金标记技术(na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纳米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而且吸附后不会使生物分子变性,由于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由于球形的纳米金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1.1 作为显微镜示踪物

1978年,Geobegan等将纳米金标记抗体用于普通光镜下检测B淋巴细脑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光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1981年 Danscher用银显影方法增强金颗粒的可见度,并提高了灵敏度。Holgate等人于1983年建立了用银显影液光镜下金颗粒的可见性的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siliver staining,IGSS),利用银的增强作用,加大单独金粒子在光镜下可视粒子的半径,增加了小颗粒金粒子的标记密度,提高了灵敏度。1986年Fritz等人又在IGSS法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彩色IGSS法,使得结果更加鲜艳夺目。尽管如此,由于亚硝酸银化合物是光敏性的,需要在暗室里进行标记,实验操作非常的不便,改用非光敏的醋酸银化合物,价格又过于昂贵,所以纳米金在光镜中的应用日渐减少。而利用纳米金的高电子密度,能在电镜下清晰的分辨颗粒,作为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的示踪物在电镜免疫化学和组织化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应用于均相溶胶颗粒免疫测定技术

均相溶胶颗粒免疫测定法(sol particle immunoassay, SPIA)是利用免疫学反应时金颗粒凝聚导致颜色减退的原理,将纳米金与抗体结合,建立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相应的抗原,如间接血凝一样,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凝集颗粒。已成功地应用于PCG的检测,直接应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

l.3 应用于流式细胞仪

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计数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但由于不同荧光素的光谱相互重叠,区分不同的标记很困难。Boehmer等研究发现,纳米金可以明显改变红色激光的散射角,利用纳米金标记的羊抗鼠Ig抗体应用于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类型细胞的表面抗原,结果纳米金标记的细胞在波长632nm时,90度散射角可放大10倍,同时不影响细胞活性。而且与荧光素共同标记,彼此互不干扰。因此,纳米金可作为多参数细胞分析和分选的有效标记物,分析各类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内含物。

1.4 应用于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技术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是将斑点ELISA与免疫纳米金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将蛋白质抗原直接点样在硝酸纤维膜上,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后,再滴加纳米金标记的第二抗体,结果在抗原抗体反应处发生金颗粒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此称为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此反应可通过银显影液增强,即斑点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

1.5 应用于免疫印迹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ing,IBT)也称为免疫转印技术,其原理是根据各种抗原分子量大小不同,在电泳中行走的不同,因而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占据的位置也不同;把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和这一薄膜反应,那么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就显色。而纳米金免疫印迹技术相比酶标记免疫印迹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而且应用纳米金将硝酸纤维素膜上未反应抗体进行染色,评估转膜效率,校正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光密度曲线,即可进行定量免疫印迹测定。

1.6 应用于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技术

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是斑点免疫测定法(dot immunoboding assay,DIBA)中的一种,是1982年由Hawkes等人在免疫印迹技术基础上改良发展起来的一项免疫学新技术。其原理完全同斑点免疫金染色法,只是在硝酸纤维膜下垫有吸水性强的垫料,即为渗滤装置。在加抗原(抗体)后,迅速加抗体(抗原),再加金标记第二抗体,由于有渗滤装置,反应很快,在数分钟内即可显出颜色反应。与斑点免疫渗滤测定法(d o t immunotietration assay,DIFA)相比,所不同的是免加底物液,直接由红色胶体金探针显色,结果鲜艳,背景更清楚,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人的免疫缺陷病病毒(HI)的检查和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目前使用的有HCG试剂盒,AFP试剂盒,消化道肿瘤筛检试剂盒。

1.7 应用于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是将各种反应试剂以条带状固定在同一试纸条上,待检标本加在试纸条的一端,将一种试剂溶解后,通过毛细作用在层析条上渗滤、移行并与膜上另一种试剂接触,样品中的待测物同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如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截留、聚集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检测带),通过可目测的纳米金标记物得到直观的显色结果。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达到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之目的。GICA特点是单一试剂,一步操作,全部试剂可在室温长期保存。这种新的方法将纳米金免疫检测试验推进到~个崭新的阶段。

1.8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指能感应(或响应)生物、化学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包括电信号、光信号等)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纳米金主要设计为免疫传感器,是利用生物体内抗原与抗体专一性结合而导致电化学变化设计而成。另外由于纳米金的氧化还原电位是+1.68V,具有极强的夺电子能力,能大大提高作为测定血糖的生物传感器葡萄糖氧化酶膜的活性,金颗粒越细,活性越大。

1.9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以膜、玻璃、硅等固相介质为载体,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高通量、并行化、微型化。一次实验可同时检测多种或多份生物样品。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目前,生物芯片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动物疫病监测、转基因动物植物检测等。2002年Park等在《Science》杂志上介绍了一种以纳米金为探针的基于电荷检测的新型基因芯片,该芯片具有非常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以在十万分之一比率中检测出单碱基突变的基因片段。

纳米金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食品检测分析一般采用化学分析法(CA)、薄层层析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但需要繁琐、耗时的前处理,样品损失也较大。相对于灵敏度较低的CA和TLC方法,GC、HPLC的灵敏度较高,但操作技术要求高、仪器昂贵,并不适合现场快速测定和普及,而以纳米金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正弥补了这些技术的缺点,在现代食品分析检测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2.1 兽药残留

所谓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的残留兽药有抗生素类、磺胺药类、呋喃药类、抗球虫药、激素药类和驱虫药类。兽药通常是通过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用药、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以及在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而带来对食品的污染。人长期摄入含兽药的动物性食品后,不但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可传播给人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延误正常的治疗。另外有些残留物还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Verheijen利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对链霉素的检测限为160ng/ml,检测方便快速,不需要其他试剂和仪器,时间仅需lOmintl41。而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检测虾肉等组织试样中残留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残留时,灵敏度可达到 lng/ml,只需5~10min,并且与类似物没有交叉反应。Yong Jin等也使用金标法来检测动物血浆和牛奶中的新霉素残留,其检测限为10ng/mltl6J。盐酸克伦特罗即β2受体兴奋剂,俗称“瘦肉精”能增强脂解和减慢蛋白质分解代谢,若在畜牧生产中使用,可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但使用剂量过大,则会对动物和人(间接)的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尽管欧盟于1996年禁止在畜牧生产中使用该药(EC Direc. tive 96/22/EC),我国农业部也于1997年明令禁止,但国内“瘦肉精”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刘见使用金标试纸法快速检测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最小检测量达到40ng/ml。现在商品化的试纸条产品现在也比较成熟,比利时UCB Bio-products公司开发的Tlhe Beta STAR检测法就是将特定的β-内酰胺受体固定在试纸条上,用胶体金有色微粒作为标记物,5min内可以检测到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残留。而国内的刘平在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时,认为使用纳米金将有助于提高传感器的检测限。

2.2 动物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不但会影响动物养殖经济,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预防和控制严重的动物流行病作为其工作重点之一。虾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阻碍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今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所以及早检测出病毒,显得尤其重要。Wang Xiaojie等已成功研究了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t19~和金标试纸法来检测虾白斑病毒,其中金标试纸法的检测限为1 μg/ml,而使用银增强,可以达到0.0lμg/ml。赖清金等使用金标试纸条来检测猪瘟病毒,10~15min就能检出结果,并可根据检测结果合理指导猪瘟免疫和建立适宜的免疫程序。禽流感病毒(AIV)是引起禽类急性死亡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能感染人,我国许多地区也先后报道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刘永德等将兔抗禽流感H5、H9亚型病毒抗体纯化后,分别与制备的胶体金研制成免疫金探针,用改良的渗滤法安全快速地检测被检材料中禽流感H5、H9亚型病毒,3min即可得到结果,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62ug/ml和1.25μg/ml。

2.3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分析的困难包括:样品基质背景复杂、前处理过程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被测成分浓度较低、分析仪器的定性能力受到限制、仪器检测灵敏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但使用金标记的快速检测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国内的王朔分别使用纳米金免疫层析和纳米金渗滤法检测西维因的残留,整个检测过程只需5min,检测限也分别达到100ug/L和50μg/L。国内的生物技术公司也开发出了成熟的商品化产品,如克百威农残速测试纸条等。

2.4 致病微生物检测

目前基于金标记的快速检测研究在致病微生物方面比较多,检测的种类也比较多。最早Hasan以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免疫胶体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01群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的检测。国内洪帮兴等人研究了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纳米金显色的寡核苷酸芯片技术,为在分子水平快速简便的鉴别致病菌提供了可能,甚至可以检出致病菌的耐药性变异。该芯片技术对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和空肠弯曲菌等10种(属)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出水平可达10CFU/mlt251。殷涌光等在使用集成化手持式Spreeta TM SPR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时,引入胶体金复合抗体作为二次抗体大幅度增加质量,进一步扩大了检测信号,同时延长胶体金复合抗体与微生物的结合过程,使检测信号进一步稳定与放大,从而显著提高了检测精度,使该传感器对大肠杆菌的检测精度由10 6 CFU/ml提高到10 1CFU/ml。金免疫渗滤法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大肠埃希氏菌0157:H7,目前的检测通常先以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进行初筛,然后用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做鉴定,一般需要24~48h,而采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却非常的简便,在很短时间即可得到结果。

在致病菌快速检测中金标试纸条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谢昭聪等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研究中,增菌液霍乱弧菌含量为1CFU/ml,通过增菌12h后,即可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诊断试剂检出,而一般水产品霍乱弧菌检测所采用的传统常规方法,检测时限长,增菌培养需8~16h,分离培养需14~20h,初步报告需30h,实际操作中,需要3d才能出报告。肠杆菌科的大属沙门氏菌可引起人的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王中民等人采用免疫渗滤法可检出85%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灵敏度为2.4×107CFU/ml,对最常见的鼠伤寒、猪霍乱和肠炎沙门氏菌,检出率达100%,而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为2.1×106CFU/mlt30j。被美国列为七种主要食源性致死病菌之一的李斯特菌,如果按照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需要l~2周时间,而采用免疫胶体金层析法只需10min就能得到检测结果,灵敏度达到87.5%。

2.5 真菌毒素的检测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Fungi)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二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食品和饲料中,人类若误食受污染的食品,就会中毒或诱发一定疾病,甚至癌症。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常用理化方法或生物学方法。但理化法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设备,操作复杂。而运用免疫技术检测真菌毒素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非常适用于食物样品的检测。D.J.Chiao等使用金标免疫层析法在10min之内即可检测50ng/ml的肉毒杆菌毒素B(BoNT/B),如果使用银增强则其检测限可以达到50pg/ml,而且对A、E型肉毒杆菌毒素没有交叉反应。貉曲霉毒素是曲霉属和青霉属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中毒性最大、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对农作物的污染最重、分布最广的是赭曲霉素A(OTA),赖卫华等研制的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限达到了10ng/mlt331,远远低于目前我国对赭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5μg/L。黄曲霉毒素B z的快速检测国内也有很多研究,孙秀兰研制的黄曲霉毒素B,金标免疫试纸条,其最低检测限达到2.5ng/ml,而且能定性或半定量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含量。

小 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和迅速发展,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更能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仪器分析法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但其流程仍比较烦琐。尽管以纳米金为标记物的免疫分析法及其它速测技术的开发过程需投入较多资金和较长时间,但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价廉、样品所需量少等优点,其灵敏度与常规的仪器分析一致,适合现场筛选,而且其中的金免疫层析技术正在向定量、半定量检测和多元检测的方向发展,更加体现出金标技术的优势。总之,快速检测技术的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使之在食品卫生检疫和环境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应用领域

食品、玻璃、生物体的著色剂。

用于遗传基因的鉴定技术。

用于环境净化产品的提炼。

用于食品、化妆品的防腐剂。

加入到化妆品中起到美白、抗衰老、润肤的作用。

生产抗菌、抑菌、消炎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美容护理器械。

生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日用品、食品、饮品等。如纳米金香皂,牙刷,各种美容面膜。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赭曲霉毒素理化性质的信息了解不少了,酷斯法希望你有所收获。

铊中毒是什么中毒、铊中毒是什么功能失效的直接后果

维生素a中毒的典型症状,维生素a中毒最突出的症状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