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保健品诈骗13万怎么判、广州保健品诈骗怎么判
- 1、20多岁还能长高?从“基因检测报告”入手,这背后有什么套路?
- 2、“保健品皇帝”束昱辉落网记:凭借保健品发家,后来怎样?
- 3、保健品你真的会选吗?食用保健品要注意这一点!
- 4、老年人怎么才能避免被骗买保健品
本文匹配到多条相关结果,欢迎阅读!
20多岁还能长高?从“基因检测报告”入手,这背后有什么套路? (一)
答背后的套路是基因检测加服务加赠品,其实主要目的还是销售保健品。
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到了20多岁还想继续长高,而这些犯罪分子就看准了年轻人的这个心理,对他们实施诈骗。而这个诈骗团伙中的领军人物还是一个专业人士,他拥有医师的个人资质,而且有医学方面的从业经历,这些身份就给他的诈骗行为提供了便利,而且他被警方逮捕以后,还一直不承认自己涉嫌违法,只承认自己为他人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并不承认自己销售保健品。
这是一个新型的诈骗套路,诈骗分子成立了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增高服务,而且声称没有效果,可以退款他们所提供的增高套餐包括增高服务加特效的正品,会对一些上当受骗的客户进行基因检测。针对那些几率增高的青少年人群制定专业的诈骗话术,通过互联网进行诈骗推销活动。
这个犯罪团伙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中就骗了13,000多人,涉案金额高达5600多万。当警方锁定这个驻高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拥有诸多光环的人,而且在言谈话语中带着高科技,在为人讲课的时候,必要专家学者同时他自己又有医师的个人资质,在推销产品做演讲的时候很容易被人相信,而且这个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后一直是零口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在警方调查的时候,这个犯罪嫌疑人称自己从来没有卖过增高的药物,那只是食品,而且写的清清楚楚是赠品是做基因检测的赠品,我们所出售的只是增高的服务,对客户进行运动饮食睡眠等多项指导,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他们长高,我们这种行为根本不是诈骗。但当地检察院成立了专案组,奔赴多家看守所提审犯罪嫌疑人,通过查阅他们的聊天记录和公众号提取了50多万条的电子证据,锁定了他们的犯罪链条,最终在零口供的情况下把这个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保健品皇帝”束昱辉落网记:凭借保健品发家,后来怎样? (二)
答束昱辉,一头短发,一双丹凤眼,个子不高,偏瘦。
这样一个混在人群中丝毫不起眼的人,却在2004年初建立了他的商业帝国权健集团,销售保健品,保健医疗等多种维护人体健康的产品,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薄西山,通过卖保健品发家致富的他,最终因为卖保健品又落入牢狱。
束昱辉,也叫束必和,在1968年6月出生于盐城的一个贫困的家庭。那里交通不便,山路崎岖,没有什么支柱型产业,经济一般。
初显野心
他从小身体就瘦弱多病,但是他脑子灵光、好动,遇事总能想出点新法子,他的母亲总说他,“你怎么这么聪明,不如出去干点事情做”。
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可是学习成绩只是学习成绩,这东西无法阻拦他成为商业领主的脚步。
他向来很有生意头脑。他13岁初中毕业后做起了小生意,摆起了文具地摊,赚了一些小钱,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桶金,这次让他他有了做生意、发大财的信心。
17岁开始在一家骄阳机械工厂做实习电工学徒,后来机械厂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员工解散。他无奈离开了家乡,走出大山,出去闯荡自己的一片天空
生意失败,转战保健
2000年严冬,开始合伙,在天津做生意,可是三四个月后。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倒闭亏损了20多万元。第一次生意失败后,重新注册了天津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踏上了保健品行业,正式开启商业之路。
古人云。遇智者造势,遇小人利诱。擅长造势的他,在公司公开写明自己是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收集和整理民间中药秘方600余副,全线产品均在此基础上创新研发而成。甚至对外放出消息,公司探寻一个治疗肿瘤的祖传秘方就耗费8000万元。
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他投资多家产业多家公司,以火疗疗法作为主打品牌。烧透全身,火疗治疗老年痴呆,脑供血不足,失眠。其中主推一种叫做火龙液,由64味中草药秘方制成,据说是古代皇帝所用,可以对老年症有奇效。
东窗事发,晚来风急
其中,在火疗疗效治疗中出现十余起严重烧伤,不治身亡。更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四岁的女孩周洋因为癌症寻方无果,于是选择了该公司的产品,结果没有到半年。
病情急剧恶化,不幸离世,同样还有很多人和她一样选择此产品抗癌,可是最终等待的却是离世的后果。
癌症患者躺在床上,蜷缩着身体,在每一个漫长的黑夜里痛苦呻吟,那种深入骨髓而无法剔除的痛苦,犹如千万把刀深深刺进了他们的心里,一点一点划开她们的皮肤,深入血管、细胞。
因为化疗脱发掉牙,而容颜无法面对世人的。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被世界所抛弃,而产品给他们最后一丝希望。可最终却是一场骗局,一点一点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小结
2020年1月8日,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法院对被束昱辉等人进行大规模传销活动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依法判处被告人束昱辉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五千万元。
人生犹如在黑夜里缓缓前行的小船。在黑夜里寻找着正确的航道,稍不留神就会偏离正确的航道。转身跌入大海,陷入无尽的深渊,人生便是如此。
成长与发展就是航道,而偏离了正确的人生,心怀不正就难免会走向犯罪,不义之财不可取,不正之路不可走,等待束昱辉的将是监牢的赎罪之旅。
保健品你真的会选吗?食用保健品要注意这一点! (三)
答现在有很多的不法商人会贩卖一些假的保健品给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比较好哄骗,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的老年人都买过假的保健品。假的保健品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这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建议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1、保健品你真的会选吗
1、讲座、义诊只是幌子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王大妈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保健产品答案是“健康讲座”。现如今,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销售保健品,已经成为保健品销售的一种主要手段,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家住广州番禺区的吴小姐对记者表示,有一次下班回到家,她看到桌子上堆着大大小小包装的保健品,一问才知道是老妈参加“健康讲座”时买的,一共花了5000多块。“我都提醒我妈好多次了,这样的健康讲座都是骗老人的,不要去,可还是没有拦住。”吴小姐郁闷地说。
在一些小区附近或老年人晨练的地方,经常会有人打着“义诊”、“免费理疗”的幌子销售医疗器械。不少老年人免费体验后,被忽悠购买了医疗器械,而等到发现所买器械无效甚至导致疾病严重时,对方却早已不见踪影。
据了解,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以50、60岁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这类老年人,大多子女不在身边,手上又有钱,通过聊天、赠送礼品等“亲情营销”获取信任后向其推销产品。
据一家医疗器械体验厅的人员自曝,其所在的体验厅一共有20多台治疗器,治疗器有沙发床大小,是所谓的家庭用医疗器械,每台售价在1万元。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老人听课、免费体验,“在这里,老年人要接受与传销极其相似的洗脑,最后,老人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将治疗器买回家。”
据了解,还有的商家以义诊的名义使用医疗器械提供采血化验、测量血压或其他生理指标等免费检测服务,评价被检测者的健康状况,使用后,推荐销售具有检测功能或者某种疗效神奇的医疗器械。江苏省食药监部门与公安部门曾联合行动,查处了一起涉嫌非法宣传销售保健食品案件。该团伙先是利用免费赠送小礼品赢得老人信任,并进行攀谈,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发卡片,“忽悠”老人参加免费体检,体检中多数老人都被诊断为心血管功能不全。接着,由现场一位“资深教授”对诊断异常者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并忽悠老人购买产品。
2、“连哄带骗”骗倒老人
国家食药监局此前发出消费警示称,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实际是想忽悠老年人购买产品治疗,提醒老年人加强防范。但饶是如此,仍然有很多老年人被骗。不少老年人花了大把钱,换回了一堆价格不菲、用处不大的保健品。有保健品销售人士自曝称,保健品的销售用“黑幕重重”来形容也不为过。
小王(化名)曾在一个有数十人的团队里推销了近两年保健品,主要工作就是到小区里派发宣传单,让老大爷、老大妈们参加公司组织的会议,业内称之为“会议营销”。“在现场先施以小利,给老人派发一些小礼品,并让一些老人现身说法描述保健品的神效,边上还有很多推销员忽悠老人购买。”
小王说,那段时间他几乎被培养成一个专业“演员”。据他介绍,保健品营销团队分工明确,有时会请来一些有名气的营养专家、营销专家介绍经验。而团队负责人提出的要求是:除了违法手段外,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对方付钱就OK,顾客群只有老年人。
据小王透露,他们常用的一招就是“连吓带骗”。会场上总会准备一些短片,或者叫“专家讲数据”,讲述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从发病机理、发病后的危害性,强调该病死亡的人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老年人受不了吓,特别是在大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只要有人带头买,其他人就会跟风。
而据央视3·15晚会报道,不法商家忽悠老人有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
“这些产品基本上是‘三无产品’,等老人们吃了或用了出现问题时,这些人早已打一枪换了一个地方,人间蒸发了。”小王说,自己做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良心上过不去”,辞了工作,回了老家。
3、“包治百病”切不可信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极力宣扬“药到病除”。在广告的诱惑下,老人们一次次掏钱购买,却一次次空欢喜。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更不能达到代替药物的作用。”业内人士提醒称,所有正规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具有任何替代药物的功能,所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所谓通过高科技从中药提取、对人无任何毒副作用的降糖降压、治疗心脑血管、各类骨关节产品,都绝对是骗人的。
上述人士表示,骗人手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夸大宣传,没实际效果的,不法商家往往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另一种是通过大剂量违规添加西药成分,以达到宣传中的效果,副作用明显。“这些保健品的包装上印的是虚假保健品批号,而老年人基本不会去上网查询该产品的批号,上当受骗者众多。”该人士说。
“经过这次教训,我才明白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药。”作为一名长期被类风湿病折磨的老病号,老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盒号称能根治类风湿的保健品,用后3天果真“腿不疼了,手不酸了”,但随后身体出现的变化让他意识到“神药”有问题。医院的检测结果验证了他的猜测:保健品里面添加了化学药物。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不法厂商抓住患者希望治愈的心理,违规添加化学药物,让保健食品具有“神效”,而这些药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保健食品怎么可能会起到根治疾病的效果,肯定是有问题的。”广东省食药监局人士对记者表示,保健食品只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可以调节人体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本质仍然是食品,而且作用比较慢,不可能有神效。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非法添加了化学药物,早些年就已经存在,太常见了。”保健品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林克华表示,一些不法保健品生产厂家,为了让患者觉得产品疗效好,纷纷在里面添加化学药物。但因此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他们却毫不顾忌,只是想着让患者赶紧购买。
普通医疗器械也屡屡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器。据食药监部门通报,一款仅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理疗座垫”,被促销人员吹得神乎其神,不少老年人出入店内进行着免费体验。经执法人员检查后发现,这家店不具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属于无证经营,且对产品存在夸大宣传。
■调查报告
网购保健品,七成受访者买到过假货
3月10日,南方日报健康周刊、南方日报微服务、南方网行业频道联合推出“e购无忧——3·15特别报道”,讲述了消费者保健不成,钱财却被骗光的典型案例,引发广大读者网友的热议。
与此同时,南方日报报网端三大平台联动展开“有奖问卷调查”,针对网购保健品这一热点问题,推出了网络问卷调查,反响强烈,报网端投票者众多。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受访者网购过保健品,其中七成买到过假货。
近八成受访者网购过保健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者有在网上买保健品的经历,45%的受访者选择淘宝等大型网购网站购买,30%的受访者选择厂家(直销)网站购买,20%的受访者选择专业产品网站,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地区型精品网站。
在网购保健品时是通过什么渠道引入的针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通过搜索引擎和朋友介绍的比例相当,分别是32%和33%;被广告吸引的,占到了22%;其余13%的受访者则是被医疗机构指引。
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在网上最常购买的保健品是维生素蛋白质类食品,比例高达41%;其次是养生书籍和保健器械,分别达到23%和20%。此外,减肥产品、慢性保健品、性保健品也是受访者在网上经常购买的保健品。
受访者网购保健品主要是给家人和自己用,两者比例分别是50%和44%,只有6%的受访者网购保健品送给朋友。每年花在网购保健品上的钱有多少呢40%的受访者是在500元以下,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在500元-1500元这一区间,随后是1600元-2500元这一区间,只有3%的受访者年花费在6000元。
七成受访者曾买到假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有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经历。在中小型网站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27%;在著名大型网站买过假冒伪劣产品的比例也不低,达到23%。
买到假货后,网站又是如何面对消费投诉的呢及时更换的,只有11%;而即使网站同意更换,有37%的受访者仍然表示手续很繁琐。还有19%的受访者觉得网站存在推诿责任的情况,有些甚至拒绝处理。
网购保健品存在问题也被网友吐槽。33%的网友认为网购保健品最大的问题是夸大宣传,选择货不对板和产品无效这两个选项的网友也不在少数,都是19%。12%的网友将矛头指向了保健品的副作用。
面对“保健品网购如何才能放心”这一问题,37%的受访者期待专业部门加强监管,26%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厂家的信息要全面公开透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自律也是网友们颇为期待的,选择这两项的分别达到22%和15%。
■贴士
2、如何选购保健品
食药监部门人士介绍,接触到相关保健品后,先判断是否有小蓝帽和QS标志,以及是否有药号,若无则为“三无产品”,说明商家在欺骗。若对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有所怀疑,可记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
一、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如:卫食健字(2001)第0005号,或者进口的为:卫食健进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如:卫食健进字(2001)第0009号;2003年7月以后批准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民+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G20040048,或者进口的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民+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J20040002。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您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
二、看包装标识。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卫生许可证号。
三、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适宜人群”。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四、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不同,保健品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一些企业很愿意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广为宣传。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3、保健品要注意什么
1.仔细阅读标签内容。在商品标签或包装上,应完全根据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内容,标明主要原料、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厂名厂址、使用方法、规格、储藏方法、保质期和注意事项等。
2.必要时进行查证。对保健食品真伪如果有怀疑,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
3.保留购物凭证。切记保留购物发票及保健品包装盒等,万一权益受损可作为投诉依据。
4.不要盲目相信广告。保健品又叫保健食品,顾名思义,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可能医治疾病。
5.认准标记。每个保健食品内外包装上都应有“蓝帽子”标记。
6.辨别批号。在“蓝帽子”下方应标有卫食健字[××××]第××号或国食健字G××××(年号)××××批号,并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5年。
老年人怎么才能避免被骗买保健品 (四)
答我最近也是被这样的问题烦恼,家里老人天天赶场听讲座,家里保健品都一堆一堆的的,花好几百买即使块钱的东西,我搜集了这份《老年人防骗大全》,打印了给老人,让老人一条一条对着看,看他们听的讲座是不是骗人的。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认清事实吧。希望能帮到你。没别的办法,又不是小孩子。
《保健品骗局骗术大揭秘》 保健品虽具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只能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因人而异。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保健品生产商鱼龙混杂,不乏资质不高甚至没有资质的生产商。很多保健品实际上并不具备广告所说的功效,甚至使用后会起严重的副作用,假劣保健品还可致人死亡。一些不法商人给老年人设置“陷阱”,采用各种推销方式来骗取钱财,并且频频得手。老年人辨别能力有限,往往掉入“陷阱”而被骗健康、钱财。 推销保健品的9种常见骗局、骗术大揭底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而其中有70%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骗局1 “专家”义诊免费讲座。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 大肆宣传疗效。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3 产品“包治百病”。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 “慢性病也能治愈”。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 “进口、专利、高科技”。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 “免费旅游”、“赠送体检”。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 “陪聊”搞感情促销。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骗局8 步步设套,最后“走人”。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骗局9 “买保健品能发财” 日前大连一家厂商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我市一家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证监部门表示,类似行为涉嫌变相、非法发行原始股,但“买产品赠送原始股”的方式实际是在打擦边球,这给证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对其进行查处都带来了难度。总结分析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个中原因,既有老年人健康意识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也缘于骗子的推销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最近工商部门总结了近期推销规律:
第一步,一些经营者会注册个体工商户执照,取得合法经营身份,进一批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或普通食品放在店内销售,为推销产品作铺垫;另有一些经营者会在居民区、公园等地分发参加保健知识宣讲班的邀请书,并注明,与会者有礼品赠送。
第二步,截取相关的医学资料印制成册,以理论探讨形式进行病情剖析,但不作任何产品宣传,目的是让老年消费者放松警惕,并迫切想知道如何治疗。
第三步,播放正规的医学宣传片,要给老年消费者造成一个久病逢良医的错觉。
第四步,气氛营造到一定程度后,有些经营者便会当场销售,给予各种承诺,想方设法让老年消费者购买。如果老人钱不够,他们就会送货上门再结算;有些经营者则会“放长线钓大鱼”,只要求填写健康调查表,然后上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立长期的营销关系。
《民警总结常见骗术》
1、举办保健讲座 商家通过组织老年人参加保健讲座推销药品。每瓶标价数百元的保健品,实际上价值仅几元。组织免费旅游 以老龄办、助老工程组织活动的名义打电话,邀请老年人参加免费旅游和义诊,然后租用大客车把老年人送到景点,借机请所谓的 “专家”进行现场保健知识讲座,进而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2、宣传投资项目 为把自己包装成正规公司,一些骗子首先在高档写字楼租下房间,精心装潢,然后虚构“投资项目”到处宣传。老年人来投资咨询时,他们热情接待,并请所谓的分析师“分析”行业背景、利润走向,以高额利息诱骗中老年人加盟投资。一旦老年人投入资金,公司就会人去楼空。
3、上门维修检测 骗子一般两人,谎称是暖气维修工,受物业公司委托到居民家中检修暖气,然后伺机实施盗窃。也有一些伪装成检测人员或民政工作人员,以检测煤气或办低保的名义,上门实施诈骗或抢劫。
4、冒充老人子女朋友 骗子谎称自己是被骗老人子女的朋友,能说出其儿子或女儿的姓名、工作单位等情况。取得老人信任后,便谎称家人有病用钱,向老人借钱。
5、掉包分钱 骗子一般在两人,骗子甲在匆匆行走时故意掉下一个包,里面装有成捆现金。老人拾到时,骗子乙立即上去要求“见面分一半”。此时甲返回找包,乙见状骗老人说:“你带上捡拾的包,我引开丢包人,为防止你独自带包逃走,必须将身上带的现金或值钱的物品押给我,待丢包人走后再分钱。”两名骗子走后,老人才发现包里的钱是假币。
6、其他骗局形式
一、 “招聘”、“招工”
二、祖传秘方:骗子们摆放在地摊上的的所谓海底珍珠、虎骨、虎鞭、牛黄等“珍贵药材”,大多是用牛骨、猪骨或其他相近物质,经加工、伪装而成,由同伙在一旁“忽悠”,引人上勾。提示:患有各种疑难病症还是前往正规医院治疗、或有行医资格的个体门诊治疗,切勿因顾及脸面而耽误救治,甚至引来更大灾祸。
三、手机短信
您与这些骗子取得联系时,他们总会找出“缴纳所得税”、“邮寄包裹费”、“折抵现金手续费”等等名目繁多的借口,让您先期把上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万元的费用汇入他们指定的银行帐户。一旦您把钱汇了出去,便中了骗子的圈套。 提示:短信中奖莫轻信,不宜轻易把款汇,提供线索助查案。
四、住宅电话失密 :作案手段 不法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您的家庭住宅电话号码(有时还有家庭成员)和手机号码,随后便假冒“刑警队长”身份,通过手机联系,让您停机若干小时,以“配合警方查案”云云,以切断您与家人的联系。当您停机后,不法分子随即挂通您的住宅电话,对您的家人谎称“×××出车祸了!正在手术!请速汇×万元到××地点!”家人情急之下,又与您无法联系(此刻您的手机正处于关机状态),往往听任不法分子摆布,将钱款汇入其指定的去处。数小时后,您与家人的联系恢复正常,方知受骗上当。 提示:警方办案一般情况下不会干涉普通公民的通讯自由,更不会用手机联系的方式要求普通市民“配合办案”。因此,市民在接到此类来历不明的所谓“刑警队长”、“刑警”的电话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同时市民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外出时,不要轻易将手机、住宅电话或家庭成员情况透露给途中偶遇的所谓热心“朋友”或“同行”,以免引狼入室。
五、证件被盗用,需汇钱了事。洛阳市民李女士的父亲王先生今年80多岁,10月19日上午,王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对方说他是长沙市公安局的,他们查到我的身份证被人盗用,别人以我的名义买了100多万元的毒品。”王先生回忆道,当时自己被吓了一跳,一时不知所措。电话里的“民警”告诉王先生,他现在可以帮助王先生将此事了解,让他免于刑罚,前提是王先生给他汇2.3万元。“民警”还交代王先生,千万不能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要立刻去汇款。想到事情可以迅速了结,王先生马上答应了,并立刻出门将2.3万元汇入“民警”提供的账号。当日下午,李女士下班回家后,王先生才向她提起此事,李女士得知父亲被骗赶忙报警。民警提示:骗子利用老年人易紧张、判断力差等弱点,通过电话骗取老年人钱财。老年人在家中接到陌生人电话,最好转接给子女,或报警询问。
骗子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坚持如下原则,让老人毫发无损:
首先,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其次,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第三,远离可疑人员。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第四,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找老伴、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
第五,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防止利令智昏;一般来讲,所谓年收益能“保证”超过10%的,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公司实力”,防止一叶蔽目。老人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征婚要通过自己信得过的亲友和正规的婚介所去征,谋求工作要到正规的中介所去找,出版书籍要到正规的出版社去洽谈。
《真实案例分析》
1、1月8日,家住银杏巷的余大妈被一位中年女士以借钱为名骗走4100元,这位女士曾多次以好心人身份到老人家中与其聊天。得知被骗后,老人才发现对该女子的身份一无所知。在这些处心积虑的骗局中,以健康、亲情为诱饵的骗局,老年人最容易上当。老人在动用钱物时,应主动与家人或亲朋好友进行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同时给自己充电,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不要轻信他人,遇事要听取多方意见后再下决定。老年人在与不知底细的陌生人交往时要有一定的警惕性,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不要随意透露个人真实信息,尤其涉及到钱的问题时,更要多加戒备,考虑周全,如果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或者有任何疑问,不要立刻做决定,多征求子女和身边朋友的意见,做到三思而后行。要与时俱进,经常看新闻读报纸,增长见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老年人平常要多听、多看,多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多看新闻读报纸,关心国事民生,尤其要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开阔自己视野,吸取他人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对各种骗术的防范和鉴别能力。
2、家住西安的王奶奶年近八旬,退休前是一名国企职工。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奶奶听别人介绍去听了一次保健品的讲座,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据记者暗访发现,所谓的“老人协会”讲座就设在一租用的民房里,不少老人挤在里面认真地记录着“讲师”所讲的内容,四周有不下10名“工作人员”监督,严禁老人或家属用手机等工具进行拍摄。而“讲师”则采用各种挑拨离间的手段忽悠老人从家里拿钱购买保健品。但等大部分人一交完钱,就立马人去楼空。
3、2016年3月10日,南京浦口区泰山新村一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有一老太拿了一张假支票前来取钱,被拒绝后还纠缠不休,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随即前往现场。经一番盘查后,发现老人是受骗被人忽悠购买保健品,对方称此支票上的钱是返还给老人的,经银行核实,此支票确实是假的。
4、2016年,西安一名69岁的高校退休老师说,他看到很多老人从酒店里出来,手里都拿着一些盆子之类的东西,好奇就问了些人,得知能听保健知识还能免费领礼品,于是跟老伴都加入了这个行当。结果听了3天课,让对方忽悠走8000元买东西。事后不久,儿女把老两口一顿批评,感觉到上当的他跑到酒店找人,早已人去楼空。
5、2016年8月,福建龙岩永定区一酒店内,一场养生讲座的举办者向老人推销鹿筋壮骨酒等商品,从2800元到5600元不等,吸引很多老人购买。据悉,讲座前期多以关爱老人为名进行,并送一些鸡蛋和面条,鼓励老人邀请更多的人一起听讲座,之后便慢慢开始让老人缴纳小额现金购买廉价商品,并于第二天退回货款,慢慢将购物金额提升到几千元。所幸,相关部门执法人员现场揭穿骗局,为70多位老人挽回了损失17万余元
6、2016年,一家保健品公司用免费旅游将老人们骗到北京房山六渡桥度假村,两天下来,不少老人花了万元购买保健品。但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保健品公司从网上以两毛到一百元不等的价格买来老人的资料后,按照话术先以旅游名义打电话邀约老人,“一天打上百个”。老人约出来后发点小礼品,再聘“养生专家”给看看,最后带着老人参加会销。之后的事儿,就由会销公司接手。
7、老年人身体衰老,很容易病痛增多,为求不得病,他们往往会陷入保健品骗局。2015年,家住兰州的崔大爷老伴只是看了一段保健品广告,就背着儿女分批以不同的金额,在4个月内用12万余元钱换来一堆没有任何药用价值的保健品。当崔大爷得知老伴被骗后,对方公司还打来电话,找各种借口索要钱财。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欠债累累的老人只得向骗子告饶:“放过我们家,不要再给家里打电话了。”
8、近日,媒体报道称,一名78岁老太被拉进疗养店里体验足疗,3个月内被游说陆续花了25万多元,办理了各种治疗卡。觉得没有任何疗效的老太随后把店家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其实,这种老年人被忽悠诈骗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需求被扭曲,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从而使老年人被骗几率大幅增高。
9、中奖诈骗也是常见的骗术。2014年12月24日下午,南京江东派出所接到一家银行工作人员的报警,一名七旬老人声称自己中了大奖,要汇款给对方缴纳所谓的税收,工作人员担心其被骗,但老人不听劝说,非要汇款,且对民警说话很难听,责怪对方耽误了自己中奖的机会。最后无奈,拖延到下班,银行以网络不通为由婉言拒绝了老人的汇款。警方查明,该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平时都是孤身一人。
10、2014年,西安的何师傅接到一个自称是收藏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他的手机号中奖了,可以低价购买一套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纯金纪念币。心动的何师傅花了1500元买了一套。没想到货到后发现是一套“金钥匙”,而且发票、收藏证书都是假的。
11、而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民族资产”解冻骗局,实质上是中奖诈骗的升级版。骗子利用宝藏情结,诱使他们中招。2009年2月,时年75岁的美籍华人陈先生被骗案在北京开审。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拥有博士学历的他,却被只拥有小学文化的周志评等3人冒充国民党元老,以解冻13兆民族资产为由,先后骗取人民币74.9万元。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为首的骗子周志评当时已年近99岁,其余两名被告也都已50多岁。
12、投资诈骗则是另一个老年人容易中招的骗术。老年人对养老钱等物质保障信心不足,想通过理财等手段寻求安全感,便很容易上当。2013年,北京大望路一家公司专向老人兜售国外连体钞及邮品,说能迅速升值。多名听信忽悠的老人分别花了数万到几十万购买,不想“分红”没等到,公司却搬走了,业务员也联系不上。察觉被骗后,老人们报警。
13.2016年,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老人听信朋友介绍,将房产“抵押”给了一家公司,然后将抵押款交给了一个人理财。老人原本是想理财结束拿回本息,再拿本金赎回房本。没想到,理财的人一个子儿不给,而抵押出去的房子也被过户了。之后,买了这处房子的人催促老人搬家,甚至把家具搬了出去。
14、2014年,超过20位市民来到广州市白云区公安分局报案,他们的年龄从50岁到80岁不等。大约在一年半之前,他们先后认识了一个名为姜国梁的男子,他给了老人们一条“水库养鱼发财路”,因收到前期利息而被“鼓舞”的老人们先后“或借款、或投资”,交给了他3万至200万不等的金额,然而从当年1月起,“返利”彻底消失,姜国梁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了。
15、家住湖南益阳赫山区的杨奶奶省吃俭用一辈子,才攒下了将近16万元的养老钱。可2016年有一天,她在家中接到了一个自称上海警方的电话,说国家在清查她,让她把钱都转到一张卡上冻结三天。为证清白的她按对方要求照做,并告知了密码,她的15.8万元毕生积蓄瞬间只剩2毛5。这让年近七旬的老人根本无法接受,郁结于心在家卧病不起。
16、而还有一些骗子会利用老人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爱国情绪,进行隐形诈骗。2011年9月30日,“建国先锋——共和国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全场共有约500人参加,其中七成左右是退休老人,他们中大多数胸前都别着奖章。据了解,参加这个座谈会,一般要交纳2000—2600元的入会、住宿和餐费。以每人2000元计算,500名参会者共交纳100万元。而相关单位表示,从没有组织过这项活动。
17、老年人容易被骗,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爱贪小便宜,辨别能力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安全感在儿女、社会那里得不到满足,而善于揣摩心理的骗子利用这点,“甘当儿女”,口蜜腹剑,才一步步将老人诱入骗局。图为2011年,兰州出现多个保健品推销团伙欺骗数千名老人,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这些团伙往往打着“替天下儿女行孝”的幌子,在影剧院、地下室等场所诱骗老人参与,他们先给老人一些小礼品吸引老人每天清晨前去“听课”,然后开始洗脑,最后向老人推销两三千元不等的保健品,购买保健品的老人成为他们的“会员”,得手后就逃之夭夭。
那么,社会上针对老人,或者老人容易被骗的骗局有哪些呢?调查显示,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一、以健康为诱饵: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骗局,可以演化成许多版本。有的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的则在宾馆酒店、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其二、以亲情为诱饵:此类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发生车祸、欠债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当事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常常会因为心情焦急而乱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当。
其三、以发财为诱饵: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发财心切的当事人。骗子描绘只要参加他们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骗子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甜头尝尝,当敛财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随即销声匿迹,让上当者叫苦不迭。
其四、以分赃为诱饵:此类骗局多发生于街头巷尾,以捡到大额现金、贵重金属、珠宝等值钱的物品为诱饵,让当事人参与“见者有份”的分赃,然后以分赃现金不足需要筹钱为由,由当事人拿现金或贵重物品作为抵押,保管捡到的贵重物品。其实,所谓的贵重物品或钱财,要么是假货,要么就被调包。
其五、以“权威人士”为招牌:此类骗局涉及健康、发财等多种骗局,而担任忽悠职能的人常常是披上权威的外衣。例如,养生专家、海归博士、古董收藏鉴定师、荐股分析师等等,反正什么来头有效,就顺手拈来当作招牌。而当事人往往被这些耀眼的光环所唬倒。
其六、以恐吓手段圈钱:此类骗局常见于利用电讯手段威吓当事人,他们常常冒充公安、银行、电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师、亲友等,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甚至网上聊天工具,告诉当事人亲属遭绑架,银行卡密码泄露被盗用等。什么让当事人担忧害怕,他们就采用什么手段,让当事人上当。
其七、以“碰瓷”加威胁手段行骗:此类骗局以当事人碰撞以后致人受伤为主要方式,其同伙配以恐吓威胁、和事劝架等多种方式,让当事人掏钱私了。
那么,面对这些处心积虑的骗局,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是哪些呢?调查表明:以健康为诱饵的骗局最容易让老人上当,达到73.3%;其次是以发财为诱饵的骗局,达到48.4%;位列第三的是以亲情为诱饵的骗局。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被骗呢?本次调查表明:有74.9%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特别关注健康,害怕生病,这是他们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有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的信息来源渠道陈旧,对很多新事物,包括骗局了解不够;有39.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老年人年龄关系,认知能力退化。以后依次为,老年人有较多的盲从意识,老年人渴望亲情友谊、渴望被尊重等。
通过对一些老年人受骗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上当
本次调查显示,大约有5成的老人不与自己的小辈一起居住,老年夫妻一起生活的为37.8%,老太太单独居住的为8%,老先生单独居住的为5.3%。这些单独居住的老人,缺乏家庭关心照料,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弱点,主动嘘寒问暖,骗取信任后诈骗。-些老年人热衷于参加保健品讲座,一方面是重视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内心孤独,明知道是促销活动,就想去凑个“热闹”,去的时候还想着捂紧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现场,就挡不住诱惑。
部分老人的“贪小”心理作祟。有些老年人存在着贪图非份之财的心理弱点。走在马路上,遇上有“生财之道”的机遇,如工地挖来的金元宝,中奖的易拉罐提环,小票可变成大票等,都当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明明摆着很多蹊跷的事,只因贪财心切,也就自然看不到了。骗子对他们说什么,他们就相信是什么;骗子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有些老人希望能够证明自己。老人退休以后,远离了长期伴随自己的社会角色,部分老人有一定的自卑意识,加之与小辈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时候甚至感觉被小辈看不起,因此希望通过某些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老人很容易被投资类、收藏类的骗局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听人劝。
部分老人迷信权威从众心理较强。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面对花样百出的骗局,如何防止老人被骗?受访者认为:需要社会管理机构,家庭和老人共同努力。首先是管理机构需要加大打击力度。调查显示,就社会管理层面而言,受访者对各类骗局屡禁不止原因的分析还是比较理智的,有53.3%的受访者认为,骗子流窜作案,破案难度较高;有48.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骗局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或者介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之间,界限比较模糊,执法需要较高的智慧。然而,无论执法的难度有多大,有81.1%的受访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显然加强打击管理是受访者的共识。同时,受访者还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体比较健康的中老年人,也应该有所警惕。首先是不自作主张,遇事先征求家人意见。尤其老年人在动用钱物时,应主动与家人或亲朋好友进行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是莫贪图便宜,轻信花言巧语。老年人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深刻道理,克服了贪图便宜心理,做起事来就不容易上当受骗。
第三是老年人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毫无疑问,在防止老人受骗这一系统工程中,家人的作用或许更为重要,对骗局进行打击,常常是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而让老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况,老人学习新的东西的难度很大。受访者指出:关爱老人,经常和老人交流是最重要的防骗手段。调查表明,有88.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陪老人聊天,让老人从亲人的嘴里了解社会是最重要的;其次,有79.9%的受访者认为,让老人了解尽可能多的新鲜资讯也是防骗的重要手段;有70.9%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让老人有更多的健康的社交机会,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也正因为如此,下一代人如果孝顺的话,除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提醒老年人别受骗上当,也是孝顺的基本内容之一。有这么一个“老年人防骗协会”,结合着典型案例,经常给老年人讲一讲,念叨念叨,就会使老年人防患于未然,避免受骗上当。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酷斯法希望卖保健品诈骗13万怎么判、广州保健品诈骗怎么判,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