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斯法律师网,一个集结国内知名律师的法律咨询网,为各地法律提供免费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不在担心找不到好的律师,为您解决法律问题。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2024-06-23 08:45 分类:经济犯罪 阅读: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一)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最佳答案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如下: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88年至98 年有什么发展、变化 (二)

最佳答案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年份 GDP(亿美圆) 人均GDP(美圆)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中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

强,对外经济交流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计算,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民收入11533亿元,比上

年增长11.4%。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过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

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区、

各部门在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农业:

1988年农业总产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0.5%

,林业产值增长3.8%,牧业产值增长10.5%,副业产值增长10.4%,渔业产值增

长11.8%。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棉、油有不同程度减产,但粮食、棉花生产比原来预

料的要好;糖料有较大幅度增产,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烤烟面积

增加过猛。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工业:

1988年工业总产值1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

15181亿元,增长17.7%。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2.7%,集体所

有制工业增长28.8%(其中乡村工业增长35%),个体工业增长46%,中外合资、中

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97%。

1988年轻工业发展加快,总产值为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主要是以非

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快,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增长更快。重工业也以较高的

发展,总产值达到9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的加工工业增长更快

,大大超过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增长,致使工业生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重重困难,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扭转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状况,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 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 6%。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699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23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再就业工程有了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使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末持平。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 145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亿美元。年末1美元兑8·278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略升9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多年重复建设,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偏大,产品供过于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二、农业

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1998年虽然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但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仍好于上年。由于低温多雨和洪涝灾害影响,我国夏粮减产1460万吨,早稻减产530万吨。进入秋季,光、热、 水等综合气候条件大大好于上年,同时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秋粮增产较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4·9亿吨。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棉花因调减播种面积和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洪涝灾害的影响,产量为440万吨,比上年减产20万吨。油料、糖料、 茶叶和水果等作物产品产量有所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292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6.3%; 糖料产量9765万吨,比上年增加379万吨,增长4.0%。茶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66. 5万吨和549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7.9%。烤烟产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180万吨,减幅达46.0%。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355万吨,比上年增长6. 5%;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854万吨,增长7.0%。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启动,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 全国重点林业工程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100万公顷,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修复水毁工程45万处,加高加固堤防3 万公里,疏浚河道4·7万公里。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 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对一些重要行业进行了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兼并破产了一批企业,同时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纺织行业全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12万锭,分流下岗职工66万人。94 户国有重点煤矿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并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关掉一批非法生产、污染严重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3541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0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4.9%; 集体企业4990亿元,增长8.7%;股份制企业1338亿元,增长11.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835亿元,增长12.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753亿元,增长19.6%。

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9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重工业增加值11062 亿元,增长8.5%。

产品结构继续得到改善。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生产增长较快,微型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载波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生产比上年增长16.9%至53.7%;水泥、平板玻璃、钢、钢材等投资类产品增长4.7%至7.7%。市场供大于求的一些纺织产品、一般耐用消费品、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增长有所减慢。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49%,与上年持平。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4.9 %。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9.98%,比上年提高5.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 1%;实现利润1473亿元,下降17.0%,亏损企业亏损额1556亿元,比上年多亏22. 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023亿元,多亏21.9%;年末产成品库存达 60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0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0,比上年下降4.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 亿元,增长13.4%。施工工程个数64967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28236个, 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5.1%;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9万平方公里。 新发现矿产232处,比上年增加12处。有45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其中石油7.6 亿吨,天然气2602亿立方米,原煤64亿吨。地质勘查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536万米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3亿元, 比上年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17825 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328亿元,分别增长7.1%和6.4%。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702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集体经济 4830亿元,私营及个体经济12195亿元,其他经济5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3 %、14.9%和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6.0%,餐饮业增长15.7 %。生产资料市场偏淡,全国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1798亿元,比上年下降12.7%。集贸市场发展平稳,全年商品成交额19836亿元,比上年增长 13.8%。

大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依然不好。全国500 家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收入净额2487亿元,比上年下降1.1%;毛利率为10.3%,下降0·7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比上年下降16.9%。

七、对外经济

在对外贸易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受国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进口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增长0.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下降4.8%,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 9%;进口总额1402亿美元,下降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亿美元。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14.9%,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7.3%;进口增长7.6%,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0.5%。面对出口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全年对亚洲出口虽然下降9.9%,但对欧洲及北美洲出口增长15.7%,对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长20.1%,对大洋洲出口增长11.0%。

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发展,对外借款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589亿美元, 下降7.9%。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456亿美元,增长0.7%;对外借款110亿美元,下降8.5%。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保持增长势头。全年签约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完成营业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1亿美元,增长20.9%;年末在外劳务人数32.5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

国际旅游业有所发展。全年海外游客入境人数6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0.2 %,其中港、澳、台胞5625万人次,增长12.4%,外国游客711万人次,下降4.3 %。国际旅游收入达126亿美元,增长4.4%。

八、金融和保险业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年末广义货币(M2)为1044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 3%;狭义货币(M1)为38954亿元,增长11.9%;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11204 亿元,增长10.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6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3402 亿元,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2487亿元,增长13.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3407亿元,增长17.1%。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4亿元,增长15.5 %。

证券市场在逐步规范和加强监管中稳步发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109只,筹资440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745家增加到851家,市价总值达到19506亿元。通过发行B股、H股共吸收外资7.7亿美元。 全年共发行国债3891亿元(不含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国债兑付圆满结束。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47亿元(含外资机构),增长14.0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00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8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5亿元。支付各类赔款556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共支付赔款318亿元,寿险给付23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1998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全国共有县级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991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7万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26亿元,增长9.2%。

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国家基础研究投入37 亿元,比上年增长26%。组织了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和新产品试产,完成了15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2.8 万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500项,应用技术成果2.4万项,软科学成果15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4700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543项。全年6次成功发射卫星。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21989件,授权专利6788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 6.8 %和33.1%。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8万份。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5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28个。国家监督抽查6265家企业 200 类 7804种产品和商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875 个, 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2212万台件。全国共有城乡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站点1213 个, 卫星云图接收站点 235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67个,遥测台网28个。全国共有1403个海洋观测、 监测站点,共获得2082万组海洋数据。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070种。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国普通高校1022所,招生108万人,在校生3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736个,招生7.3万人,在学研究生19.9万人;成人高校962所,招生100 万人,在校生282万人。普通高中13948所,在校生938万人。 各类高级中等职业学校17106所,在校生1126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7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5%。全国初中在校生5450万人,初中入学率达87.3%;小学在校生139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23%和0 . 93%。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5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8682 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321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35个,文化馆2915个,公共图书馆2721个,博物馆1289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3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88.2%,一千瓦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8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9.0 %。全国各类电影放映单位6.9万个。全年生产电影故事片82部,向国内销售影片(含复映片)221部,向国外销售143部。有10部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12项奖。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95亿份,各类杂志25亿册,图书73亿册(张)。 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70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305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1万个,床位31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41 万人,护师、护士107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907个,卫生技术人员 22 万人。妇幼卫生机构2724个,卫生技术人员7.3万人。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县数占总县数的75%。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5万个,床位74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100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89.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133 万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国运动健儿获得了83个世界冠军;30人3队68次创31项世界纪录。在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上获得金牌129枚,奖牌274枚,从而3次蝉联金牌与奖牌数亚洲第一。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1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2144个,环境监测人员5.7万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111个;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9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 136个。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到年末, 已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395项。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88.0%,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9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 9575个,总投资10.1亿元。全国513个城市建成了260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5 万平方公里;402个城市中建成了199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8684平方公里。

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对太湖流域日排水100吨的 1035 家排污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全流域共投入治理资金14.5亿元,878家企业完成达标治理任务,14家企业停产治理,关停取缔了143 家污染严重又治理无望的企业。年末太湖流域已基本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目标,太湖水质趋于好转。

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至 1998年8 月止,已竣工项目323个,完成投资额189.9亿元。

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中城市污染加剧,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仍然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千分之十六点零三;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千分之六点五零;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 自然增长率千分之九点五三,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 6%。0 —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 亿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99%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国有850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73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1590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52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06万张,收养80 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629个。全国600 个城市、1242个县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32 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7208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53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1.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4亿元,接收社会捐赠12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四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分析 (三)

最佳答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我们将比较分析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历次通货膨胀概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多次通货膨胀各有特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历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

●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如1988年3月,上海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产品。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再次,银行信贷扩张。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即不要使货币供给量一步降到希望的水平,而是要稳步地、逐步地降低货币供应量。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酷斯法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

延吉市在中国排名 延吉市发达吗

诈骗金额65万元判几年、三个人同案渉嫌诈,65万其中两人没有拿钱也是判十年吗?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