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新闻、经济学新闻事件
- 1、知名经济学家转型“投资”,8个月巨亏近20%,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 2、能用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新闻问题。
- 3、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时事评论,100至200字
- 4、用经济学常识解读一条新闻
本文目录包含多个相关词条,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知名经济学家转型“投资”,8个月巨亏近20%,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一)
答问题并没有出在经济学家本人身上,而是出在大家看待经济学家的投资身份上。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具有周期的事情,我们也不能以现在的投资结果来评价一个人的投资能力。即便一个人本身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做到投资100%赚钱,更何况心理学家本身只参与投资了8个月,8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投资结果。
一、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
这个事情是关于经济学家姜超的投资新闻,在姜超参与了投资8个月之后,江超的持仓亏损达到了20%。有些网友认为即便是经济学家也不能在投资中赚钱,有些人则认为经济学家本身就不具备投资能力,有些人甚至表示经济学家是骗人的群体。然而看法都不对,我们没有必要用散户投资人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学家的投资行为。
二、问题出在散户投资人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学家。
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8个月的投资周期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投资结果。很多散户投资人总是用短浅的目光来看待一个人的投资行为,这种方式本身就不合理。除此之外,即便一个人是经济学家,这些未必意味着经济学家可以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持续盈利。
三、这个新闻其实没有什么看点。
有人可能会把经济学家和投资亏损联想到一起,这是一种非常荒唐的概念。经济学家确实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必须在微观的投资过程中获得盈利。经济和投资本身就是两码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道理都不知道的话,散户投资人是否需要考虑重新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呢。
能用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新闻问题。 (二)
答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搭便车现象: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比如说某工厂为生产产品而排放了污水,这就污染了河流从而影响到周围人的身体健康,而周围人与这个工厂没有经济上的来往,同时这个工厂又不给周围人经济赔偿,这种情况就叫做负外部性.又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劣币驱逐良币: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
破窗理论
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时事评论,100至200字 (三)
答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某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时借助直升飞机越过了一段路程”。
以前很多新闻媒体报道,有某位著名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时借助直升飞机越过了一段路程,遭到纷纷指责,那是因为人们不乐意稀释登顶的荣誉。为了争夺这种人造荣誉,就得花费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物质越丰富,欲望越新奇,所以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是不会到来的。
为了争出胜负,就必须确定竞争规则;不同的竞争规则,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后果。
用经济学常识解读一条新闻 (四)
答我国粮食产量“七连增”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长2.9%,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七连增”对保供给、保物价、保民生和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解释:
1.需求不断增长下,供给不断提高,抑制了粮食价格上涨,避免通胀的过快。
2.因为粮食是对价格缺乏弹性的商品,粮食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国家因此采取农产品最低价收购价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避免和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也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人民收入中,而且可以扩大消费,推动我国内需政策的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我国消费增长点,由其广大的农民消费集体以及广阔的未开发的市场决定。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酷斯法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经济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