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发达为什么战败—宋朝经济实力很强大,为什么军队战斗力很差,尤其是宋对辽和金作战总是失败输多胜少。
- 1、宋朝经济实力很强大,为什么军队战斗力很差,尤其是宋对辽和金作战总是失败输多胜少。
- 2、北宋经济世界第一,人口超一亿,为何会被辽、西夏、金吊打?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宋朝经济实力很强大,为什么军队战斗力很差,尤其是宋对辽和金作战总是失败输多胜少。 (一)
答看历史的都有一个惯性,认为宋朝是个软弱的王朝,经常受人欺负。“北宋抗辽南宋抗金”基本上抗击外辱成了终宋一代的主旋律。“以文制武”是宋代军制的特点,这就是导致表面的军力孱弱,其实则不然,宋军其实并不弱,和朱明一样,文人领兵并不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称之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制度,虽然千年纪元前后,受技术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约,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国家都受到了野蛮民族的强烈冲击,宋朝同样不例外,但宋朝的军事力量绝非不值一提。
北宋初期,历代帝王励精图治,重视武备,纂修兵书,发展兵器工业(仅中央兵工厂生产的火药武器即可装备大军数十万),甚至组建专门的火箭部队。但到北宋后期,帝王庸碌,得过且过,武备废弛,歌舞升平。
再说宋代实战,胜绩很多。
首先说它统一中国的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四处出击,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一统中国,结束了中国自8世纪后期开始的长达两百年的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有大功于华夏。
其后的宋辽战争,首战,北宋由于轻敌,宋军在高梁河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但其后宋军严阵以待,10世纪80年代,辽军曾六攻宋境,在满城,雁门和瓦桥关等地均被宋军一一击退。此后,宋辽互有胜败,基本上是谁进攻,谁吃亏,双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所以才导致了1004年的澶渊之盟,从此100多年间,宋辽再无战事,在历史上中国和游牧民族的合约中,澶渊之盟是最见效果的一个。
宋军的又一段光辉年代,是在北宋崩溃后的30多年间,当时金兵南下,中原易手,1127年金兵以倾国之力南下渡江,以图一举灭亡中国。而当时的宋朝临时政府立足未稳,形势危殆,但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宋军队居然不可思议地一败再败金军。
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第一次攻宋,因东京留守宗泽坚守东京,黄河北又有大量抗金军民,不敢深入。1128年二次攻宋,进至长江,因缺乏渡江准备撤军. 1129年,三次攻宋,因预有准备,迅速渡过长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几被全歼。金军三次攻宋损失惨重,金失去了灭亡南宋的先机,此后宋金逐鹿川陕,又是宋军胜多负少。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军在和尚原(陕西宝鸡), 饶凤关(陕西石泉), 仙人关(甘肃徽县)等地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大败而归。
此时,南宋政局已渐稳定,于是整饬军备,建立了川陕、荆湖及江淮三个战区,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军“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战略形势开始转变。宋军开始反攻。
1134年,名将岳飞率军攻伪齐刘豫,收复了襄阳及所属六郡,当年秋,金、齐联合攻宋,东在承州(江苏高邮),西在庐州(合肥),分别为韩世忠、岳飞军击败,金全线撤退,淮南地为宋全部收复。此后中原就是岳家军的天下了。1136年,岳飞攻齐,收复陕西河南大片领土,击溃伪齐30万主力,刘豫伪齐灭亡。 1139年金军三路大举攻宋,东路安徽顺昌(阜阳)被刘锜击败,西路在陕西各地被宋军连续击败,中路在湖北河南则遭到岳飞的反攻,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颍昌、陈州、郑州及洛阳等地。金军企图扭转不利形势,乘岳飞军分兵略地之机,率精骑奔袭岳飞所在郾城(今属河南),被岳飞军一举击退,金军再攻颍昌,又被歼过半。岳飞乘胜追击。先头部队进至开封郊区朱仙镇,而此时金军在中原已经几乎无坚可守,宋军在战场的军事优势非常明显。可惜当时宋高宗意外地无视战场的有利态势,居然杀了岳飞后和金签订《绍兴和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莫名其妙又耐人寻味的事件。
此后1161年,金破坏和议,金主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亲征南宋,宋在水陆两线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南宋水师在前岳飞部将李宝指挥下,仅以120艘战舰,3000水兵,在陈家岛海域(今山东胶县海域)大破金军3万水军,烧毁了金军几乎所有战船。而在陆路,宋军的胜利更加辉煌,采石一战,书生将军虞允文以1.8万驻江部队,击溃了金主亲率的17万大军。造成金营内乱,金主被杀。
南宋对金的抗战,真是令人惊异,一个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军人,面对横扫东北亚的女真人,几无败绩。这能不能说明宋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100年后,南宋迎来了更可怕的野蛮民族,蒙古人征服西辽用了1年时间,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时间,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时间,征服罗斯联盟用了5年时间,征服西夏用了10年时间,征服中国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时间,可是征服这其中所谓军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时间。其间蒙古数度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大举入侵,但被南宋军队一一击退。
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在四川、荆襄、江淮地区三线并发,大举进攻南宋,南宋军队愤起抗战,7年抗战,除了让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1241年,蒙军攻下成都。但在四川其他州县,均被击退)在东中两路,均被宋将吕文德,杜杲, 孟珙等军击退,战线不进反退。宋军收复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诸郡。此后蒙军长期围攻襄阳和四川的钓鱼城,但在余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无法越过南宋边境一步。
1254年,忽必烈攻灭大理,南宋受到腹背夹击,1257年,蒙哥大汗亲率大军攻宋,誓灭南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另一部兵力攻襄樊。两路均遭顽强抗击。宋将王坚坚守钓鱼城,一举伤毙蒙古大汗蒙哥,蒙军全线撤退。宋蒙形成相持。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至1279年守将王坚之子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四川自1235年遭受蒙古铁骑蹂躏,尤其是在1241年失守蜀中中心城市成都后,中国四川军民无日不在和蒙古军的抗战中度过,其抗战时间居然超过了40年,其军事能力,尤其是军民的战斗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北宋经济世界第一,人口超一亿,为何会被辽、西夏、金吊打? (二)
答是什么原因让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科技先进的北宋朝,军队战斗力如此不堪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强干弱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把地方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还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这样的措施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但也造成地方没有重兵防守,唐朝节度使镇守边疆的格局随之瓦解。少数民族一旦入侵,地方没有有效的防守能力。
第二、中央禁军的战斗力由于政治腐败而不强。如若说地方没有军队,对少数民族不能形成有效防御,中央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行,但宋朝中央军队虽多,战斗力却实在不敢恭维。历次战争证明了这一点。是宋人武艺不精吗?不是。是宋人不爱国吗?也不是。是因为军队的腐败。有才能的战将一个个被奸佞小人所害,杨家将、王进、林冲等,这些人物虽有很多文学色彩,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官场里是无法生存的。
试想,一个国家的军队,只用了一些会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的小人为将军,一旦战争爆发,战败那是必然的了。所以宋朝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被自己的腐败打败的。宋朝的两位皇帝被俘虏,那也算是咎由自取。
第三、皇帝的昏庸。一次次战败,一次次的求和,花钱买和平。最终的结果是少数民族政权越来越富有,富有之后,粮草更多、武器更多,于是战斗力更强。是宋朝用自己的钱,为少数民族政权养起了一支支强大的军队。而这一切归咎于皇帝的软弱和昏庸。每一朝代,开国之君的英明,让周边政权无机可乘。
而随着国家的富裕,后边皇帝在安乐窝中长大,只会享乐,失去了责任心和为天下苍生的良心。一旦有国家有难,只想着自己,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皇位的暂时安全。这样的皇帝,迟早会把国家卖光。晚清时期,清政府的一次次赔款,尤其是对日赔款,养肥了日本,差点让中国灭亡,就是相同的道理。
第四、文官政治的危害。文官政治在北宋时期全面形成。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带来的一个间接后果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在文官政治下,他们的治国重点是经济、政治、文化,而不是军事,整个国家政权对军队建设的重视不够,于是军官素质不高、士兵作战能力不强。打仗的时候,再加上文官的瞎指挥和牵制,怎么能打胜仗呢?
第五、官场的内斗和腐败。最出名的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斗争。这里不论谁对谁错,我们只看王安石变法最后被司马光全面废除,表明当时的内斗是非常严重的。正因为这种内斗,耗尽了北宋政权的外斗之志,官员的心思都用在了对付自己人上,哪有心思对抗外敌呢?甚至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还在内斗,不败等什么呢?正所谓要想对外取胜,必须先治理好内部。再加上北宋官场的腐败,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最出名的有宋江和方腊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也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国家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经济的富有、文化的繁荣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经济富有的国家,更容易使社会上层滋生一种享乐思想,文化的繁荣让人民多了一些文人气息而少了勇武精神,政治的内斗和腐败又使人才不能得到重用、对敌不能团结,这些都是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酷斯法关于宋代经济发达就整理到这了。